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的知识分子家庭后随着父亲的去世,家庭陷入窘迫,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求学的道路,他先后进入当地小学以及学堂读书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郁达夫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沉沦》郁达夫?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沉沦》郁达夫(从沉沦看作家郁达夫)

《沉沦》郁达夫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的知识分子家庭。后随着父亲的去世,家庭陷入窘迫,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求学的道路,他先后进入当地小学以及学堂读书。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郁达夫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沉沦》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郁达夫也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

我仍记得第一次这部作品时,它所带给我的震撼,它直白的描绘了青年男子内心对性的追求。虽然有些露骨,可是整篇文章读下来之后,却更能让你领会那个身处异国,国家又软弱,内心所遭受的折磨。这部作品是郁达夫以个人为蓝本所写,所以其中也折射出了许多郁达夫的性格。

那么这些又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的性格。

郁达夫在幼时经历了家庭的由盛而衰,随后多年的求学历程,也让他对世间人情冷暖有所感知,而当时国家动荡,他又深感于国家的软弱,在日本留学的他,也经历了许多难以想象的事情,这样的他,无疑是自卑而且多疑敏感。而从《沉沦》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日本人轻辱的。”他笔下的主人公在抱怨自己为何要到日本来,而起因则是因为主人公在面对日本两个漂亮的女学生时,反而鼓不起勇气去打招呼,他身边的日本男学生大胆的开口,而男主人公则因为性格的原因,更觉羞辱。还说什么“复仇复仇,我总有复她们的仇。”这就很清楚的折射了郁达夫当时在日本尴尬的处境,他以文章的形式,来将这种情况放大,也更加清晰。“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是文章结尾,主人公内心的呼唤。其中不难看出郁达夫内心对祖国强盛的期盼。

他写作又多采用自叙传的形式,这让他内心的想法也展现于世人面前。沈从文曾经这么说过:“郁达夫的名字,“成为一切年青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的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以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郁达夫将自己性格的阴暗面暴露于世人面前,却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模样。这是郁达夫这种写作方式的成功之处。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这是他的好友刘海粟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很全面的了。

这样的一个他,最终还是死于日本人之手。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