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888期)成也萧何败萧何。唐朝是唐玄宗李隆基给推上巅峰的,但同时也被李隆基拉下了水,正是唐玄宗后期的不求上进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安史之乱让大唐失了元气,还不至于亡国。后经历代君主的努力,也有恢复大唐荣耀的迹象。特别是唐宪宗李纯,励精图治,大力削藩,又实现了大唐的统一,史称元和中兴。李纯本人也被后人称为唐朝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不过这个辉煌是短暂的,如一颗美丽的流星,在夜空绚烂地划过之后,便很快消失了,大唐再度走向黑暗的深渊。元和中兴是如何迅速消失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唐宪宗李纯是27岁即位的,这个年龄登基可谓最佳年龄了,因为如果再年轻一点,可能在政治上不够成熟,没有威信;如果再年老一点,可能就丧失了斗志。所以风华正茂的李纯一登基,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他对唐朝最大的贡献就是大力削藩,把经过安史之乱变得四分五裂的疆域版图重新统一凝聚起来。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效显著。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对淮西吴元济的用兵,当时动用了大量兵力,而且文有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武有大唐名将李愬,还留下了李愬雪夜袭蔡州的经典史话。

大唐最后的救火队员李愬(名将李愬帐下有2个坏蛋)(1)

李愬也藉此跃升大唐一流名将,甚至中国战争史上最有名的将帅之一。李愬对大唐的再统一,功劳不可谓不大,这是首先应该肯定的。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李愬无意间也成了毁掉元和中兴,毁掉唐朝的“元凶”之一。此话何讲?因为名将李愬帐下有2个坏蛋:一个宦官,一个江湖术士,这二人狼狈为奸,联合搞垮了大唐江山。那么这两个人是谁?他们是如何胡搞的?欲知详情,本期分解。

(一)李愬无意间养了两个坏种

首先要指出“无意”二字,因为做为大唐的功忠臣、良将,李愬不可能故意去养坏人吧。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李愬任襄阳节度使时,曾身患痿病(肝肾亏损引起的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等),十分难受。这时来了个叫郑注的江湖游医,他弄了个偏方,李愬服用后,十分见效,因而对郑注十分看重,于是便留任他为节度衙推(相当于节度使的专人医生)。

郑注本姓鱼,后改姓郑,山西绛州人。他出身贫寒,相貌丑陋,眼睛高度近视,不能看远,却颇懂医术,是位著名的江湖术士;他时号“鱼郑”,因此人处事圆滑,善于投机钻营,加上好干坏事,又被人称为“水族”。

后李愬迁徐州刺史,郑注也随同前往,又被李愬委以重任,凡军政之事,李愬都让他参于讨论。他也很有谋略,“与愬筹谋,未尝不中其意”。郑注因医术受到李愬的重用,自以为牛人一个,整天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军府上下有不少人嫉恨他。其中有个叫王守澄的宦官就表示不服。王守澄当时任徐州监军。我们知道,唐朝地方军队中的监军是权力很大的,甚至高于军中主帅。鉴于郑注小人得势的做派,王守澄也嫉妒他,想收拾此人。他数次跟李愬提起这事,但李愬一直护着郑注,并说郑注是个人才,建议王守澄跟郑注深交一下再说。

王守澄同意后,李愬就让郑注去拜见王守澄。于是唐朝历史上便诞生了两大坏种。如何说?本来王守澄是想收拾郑注这个小人的,可是郑注这人情商超高,太会说话,知道王守澄权势大,所以就对王公公猛拍马屁,老王见他巧舌如簧,“机辩纵横”,被拍得挺爽,于是俩人促膝谈心到半夜,真是相见恨晚。第二天,王守澄便告诉李愬,“郑注真乃天下奇才也,可堪大用!”之后,郑注便同王守澄成为至交,更加牛气了。不久,王守澄被召回长安,郑注随同前往,跟着老王平步青云。自此二人狼狈为奸,坏事做绝,直接毁掉元和中兴,几乎搞垮大唐江山。

大唐最后的救火队员李愬(名将李愬帐下有2个坏蛋)(2)

(二)坏种王守澄弑杀宪宗,拥立新君

王守澄是历史上不折不扣的作恶多端的大宦官,郑注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先说王守澄,他做的第一件大坏事就是弑杀唐宪宗李纯。

李纯这人前期非常清明,励精图治,开创了元和中兴;但是到后期,他也跟唐朝其他皇帝一样,迷上吃丹药求长生了。结果造成慢性中毒,脾气变得很坏,有点忠奸不分,比如差点杀了韩愈等。他后期疏于朝政,给宦官们提供了胡闹的机会(当然他本人也是依靠宦官上位的)。

当时的宦官分为两派,一派是王守澄为代表的,主张让李纯三子李恒当太子;另一派以吐突承璀为代表,主张让李纯次子澧王李恽当太子。李纯不喜欢李恒,但李恒是郭妃(郭子仪孙女)之子,势力很强大,李纯很无奈。不过李纯还是没有同意让李恒当接班人。这时王守澄出手了,他于820年正月派宦官陈弘志谋杀了宪宗李纯,却对外伪称是皇帝服用丹药过量暴崩。由于他背后的郭妃势力强大,王守澄他们处死了一个和尚和一个方士,就把事情糊弄了过去。然后王守澄拥立李恒继位,即唐穆宗。随后他又派人杀死了宦官吐突承璀和澧王李恽。

王守澄一出手就是弑君,又杀王子,简直太嚣张了。当时李纯去世时才42岁,英年早逝,可谓大唐死得最可惜的皇帝。如果他不早逝,或许元和中兴还能保持下去。因为这个小盛世是他所创,尽管他最后几年迷上长生之术,但他还年轻,只要活着,谁能说他不会再度清醒过来,重振朝纲?一切皆有可能。但他一死,就万事皆空了。因为他的继承人,唐穆宗整个就是个顽主,昏君一枚,他一上台,唐朝再次迅速走向衰落。

(三)俩坏种合作,收受贿赂,败坏朝政

接下来,宦官王守澄就同郑注开始联袂上演一出出“恶作剧”,来搞垮大唐江山了。因为王守澄拥立了皇帝,控制了穆宗,所以其他事就好办了。他因功被皇帝封为枢密使等要职,得以参与朝政,拥有很大权力,当然郑注也跟着平步青云。在权、钱、色这三项里,王守澄首先失去了对色的争夺资格,所以就变本加厉地弄权搞钱了。这也是历来宦官们的特色。而搞钱第一捷径就是利用职权收受贿赂。

江湖游医、术士郑注因为王守澄的关系,一路飙升,先后升任御史、昭仪节度副使、右神策军判官等职;到后来唐文宗时期,他更是显贵之极,一度升任太仆卿、工部尚书、翰林院侍讲等。手里有权就开始捞钱,他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无所不为。他的府邸经常宾客盈门,收受的贿赂堆积如山;然后拿钱送给王守澄,王守澄再给他升官,连环套。

比如大名鼎鼎的宰相李训就是投靠郑注起来的。当时奸相李逢吉因陷害裴度等忠臣,被贬到洛阳,他心中不爽,想重回长安入相。833年,他将价值数百万钱的金帛珠宝交付李训,让他去长安贿赂郑注。郑注得钱后大喜,将李训引荐给王守澄。王守澄便以李训善于炼药、善讲《周易》为由,又将他引荐给唐文宗。不久,文宗升任李训为国子监周易博士、翰林学士,又升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官居宰相。当然李训也是奸臣一枚,此是后话不提。

在宪宗时期有一盐铁转运使王播,他贪污了大量金银钱财,然后拿来贿赂王守澄;穆宗继位后,王守澄让皇帝封王播为刑部尚书,仍兼任盐铁转运使这一肥差。但他贪得无厌之心不改,适逢南方遭受旱灾,达到人自相食的地步,王播仍疯狂敛财,民怨很大。唐敬宗免了他的职(穆宗只在位4年就去世了)。他失职后又给王守澄送了数十万钱和许多珍奇异宝,王守澄又让敬宗给王播复了职。

还有个叫罗立言的,在唐敬宗时出任盐铁河阴院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2万贯公款,被朝廷革去兼任的侍御使一职。到唐文宗继位后,罗立言用重金贿赂郑注,郑注又通过王守澄,又很快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少尹的肥差。总之,在王守澄、郑注掌权时,他们贪赃枉法,贪污受贿,搜刮民财,给国家带来极大危害,俨然两只硕鼠。

(四)俩坏种联合,打击忠良,陷害四大宰相

权钱不分家,王守澄、郑注贪钱的同时,当然还要极力弄权,弄权必须打击别人,尤其是在排斥忠良上面,二人都是高手,连官至宰相的人也不例外,他们先后陷害打击了四位宰相,可谓嚣张之极。

唐穆宗在位4年便驾崩了,唐敬宗李湛继位时才16岁,这孩子比他老爹穆宗还能玩,更是标准的昏君一枚,除了打马球等外,还有一特殊爱好,就是打狐狸,尤其爱在夜间打,叫“打夜狐”。他整夜整夜让几个宦官陪他玩,弄得大家苦不堪言。终于让大家受不了啦,一天夜里,打完狐狸,吃夜餐时,敬宗被宦官李克明等人设计暗杀了。刘克明等人欲拥立绛王李悟为皇帝;但时任枢密使的王守澄要拥立江王李昂为帝。于是双方火拼。最后当然是掌握神策军的王守澄获胜,他逼杀刘克明、绛王李悟,拥立李昂为帝,即唐文宗。

唐文宗是穆宗次子,敬宗之弟,18岁继位,他还是比较有志向的,从小就爱读《贞观政要》一书,志在恢复大唐荣耀。他知道自己的祖父宪宗李纯和哥哥敬宗李湛都是被宦官杀死的,就特别痛恨宦官。他上台后,王守澄由于拥立有功,更加骄横跋扈,完全不把皇帝看在眼里,于是文宗便下决心采取非常行动,诛杀宦官。然而,他本人就是王守澄所立,老王权势过大,很难撼动。后来性格耿直的翰林学士宋申锡知道皇帝的意图后,就跟皇帝商讨此事,宋申锡建议要一步一步来,先剪除宦官的羽翼。于是文宗就升任宋申锡为宰相,来解决宦官。

宋申锡决定先除掉王守澄的党羽郑注。但他用人不当,把文宗诛杀郑注的密诏交给吏部尚书王璠,让王璠去抓捕郑注。但王璠早就投靠了王守澄,于是王守澄就秘密通知了郑注,郑注提前逃跑了。这事宋申锡却蒙在鼓里。第二年,文宗又让宋申锡除掉王守澄,王璠又把消息给透漏了出去。

于是王守澄决定报复宋申锡了。他和郑注联合,倒打一耙,诬陷宋申锡谋反,就是要拥立漳王李凑为帝。文宗李昂一时也分不清是非,大怒之下欲斩杀宋申锡和弟弟漳王李凑。后经众大臣求情(因为宋申锡和李凑都是公认的正直的人),二人才免于死刑,但在郑注和王守澄的鼓动下,漳王李凑被贬为巢县公,宋申锡被贬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二人事实上相当于被流放了,最终都死在流放地。当时王守澄还是把漳王李凑的内史晏敬则和朱训当替罪羊杀了。

由于郑注的贪污受贿,为非作歹,引起公愤,以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为代表的朝臣联合上书皇帝弹劾他,但他的奏疏被王守澄扣押,皇帝根本见不到。左将军李弘楚对专横跋扈的王守澄和郑注忍无可忍,他也明白文宗皇帝要收拾他们,于是他跟韦元素商议,准备采取非常措施干掉王守澄,来个先斩后奏,二人就定了个计策抓捕郑注。韦元素装病,让号称“神医”的郑注来看病,然后擒而杀之。

郑注眼光多毒啊,当他来到韦元素住处后,发现韦元素根本就不像有病的样子,聪明绝顶的郑注立马意识到不妙,是个陷阱!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老郑又发挥出他当年拍王守澄马屁的绝活,立马拉着韦元素的手说,“哎呀,老伙计,几天没见想死我了,你身体哪里不舒服?给老弟说说!”接着又对韦元素大加吹捧,好话说尽,把老韦捧得一愣一愣的,心里美滋滋的,把正事都忘了。在一旁站着的李弘楚气得干瞪眼,没招。最后韦元素还送了郑注一些礼物,郑注才潇洒离开。李弘楚一看事情搞砸了,估计以后郑注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于是直接辞职了。

大唐最后的救火队员李愬(名将李愬帐下有2个坏蛋)(3)

韦元素却该倒霉了。他虽然绕过了老奸巨猾的郑注,郑注可不饶他。郑注从韦元素那儿回去之后,便下决心整韦元素了。他联合王守澄、李训,把韦元素贬出朝廷,到淮南当监军;把韦元素的同事杨承和等三人都贬到了外地。还不放心,不久又把韦元素流放到象州(今广西象州县);仍不放心,不久王守澄又把韦元素杀死于武昌,将杨承和赐死于公安(今属湖北),够狠。

834年,宰相李德裕因反对王守澄、郑注提拔李训为相,得罪二人,被赶出朝廷,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不久李德裕又被诬告联合漳王李凑谋反,又被王守澄贬为宾客分司。这时,宰相路隋为李德裕辩护,说他根本不可能谋反,也被王守澄赶出朝廷,贬为镇海军节度使。

835年,长安有谣传说,郑注要用小孩子的心肝为文宗皇帝炼长生丹,搞得人心惶惶。郑注和李训共同诬陷是京兆尹杨虞卿造的谣言,文宗皇帝大怒,将杨虞卿下狱治罪。宰相李宗阂出面为杨虞卿辩护,说这事跟老杨无关。之前郑注曾要求宰相李宗阂让他在中书、门下两省做官,李宗阂没有答应,他怀恨在心。此时他便趁李宗阂为杨虞卿辩护的机会,又伙同王守澄把李宗阂赶出朝廷,贬为明州(今属浙江)刺史。

王守澄、郑注狼狈为奸,不到两年时间,连着赶走李德裕、路隋、李宗阂三位宰相,再加上三年前陷害的宋申锡,他们联袂陷害驱赶了四位宰相,可谓嚣张。还没完,宰相李宗阂被贬时,还牵涉到了和他关系密切的两个人,即驸马都尉沈仪和、女学士宋若宪。当时沈仪和被贬为柳州(今广西马平县)司户;宋若宪则被处死。

一次文宗问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李珏,“李爱卿,你认为郑注这人如何?”李珏实话实说,“郑注是个小人,臣岂敢和他交往?”此话传到郑注耳朵里,他耿耿于怀,找个理由把李珏贬为江州刺史。

总之,朝中凡是同王守澄和郑注作对的,全被二人赶出朝廷,不是谪贬,就是处死,弄得朝廷为之一空,“贬逐无虚日,班列殆空。”这大唐还怎么发展?

(五)两个坏种的穷途末路

对于王守澄、郑注等人的嚣张跋扈,文宗皇帝再也难以忍受,于是决定除之。但是这二人,尤其是王守澄权势通天,皇帝也没有能力动他,于是他决定仿效前朝唐代宗李豫诛杀宦官的手段,就是以毒攻毒。他知道郑注和宰相李训二人也很坏,但二人都是野心勃勃,于是就提拔重用二人,让他们先干掉王守澄。

郑注得到皇帝信任后,野心更加膨胀,于是就准备对他的恩人王守澄动手。他得知宦官中的后起之秀仇士良非常嫉恨王守澄,想取而代之,于是就利用仇士良来排挤王守澄。郑注、李训就让皇帝提拔仇士良担任左神策军中尉,来分散王守澄的权力。仇士良更加野心勃勃,早想干掉王守澄了,于是就跟郑注、李训配合来对付老王。仇士良先是想办法找回当年谋杀宪宗皇帝,此时仍逍遥法外的王守澄死党陈弘志,杀掉陈弘志,显出了他更加高超毒辣的手段。

王守澄再狠毒,毕竟老了,面对狠毒的郑注、李训、仇士良也得败北。不久郑注和李训建议文宗提拔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军容使等职,这只是虚职,没有实权,解除他的神策中尉上将军等职,把他架空。衰老的王守澄被不得不宣布退休,离开长安。然后,郑注和李训又派人携带毒酒,趁给王守澄饯行时,让他饮下毒酒暴死。作恶多端的王守澄万万没有想到被他的老部下郑注给弄死了。

大唐最后的救火队员李愬(名将李愬帐下有2个坏蛋)(4)

不过坏种郑注也没有好下场。在王守澄死后,郑注和李训开始进行下一步行动,就是为文宗彻底消灭宦官而战。然而他二人也太天真,没有摆平宦官,反被宦官中的后起之秀、曾经的合作者仇士良杀死。他二人本来策划好要把仇士良等一干宦官一网打尽,结果郑注和李训二人又不和,互相拆台,被更加狠毒的仇士良识破他们的计谋,于是来了个斩尽杀绝,又把朝中大臣清洗了一遍,当然郑注和李训二人也惨遭屠戮。最后郑注的人头还被挂在城门上示众,朝廷查抄郑注家时,得到大量金银财宝,仅绢就一百万匹。可见此人的贪得无厌。

结语:唐朝名将李愬帐下的两个坏种,一个宦官王守澄,一个江湖术士郑注,二人狼狈为奸,不但贪污受贿、打击忠良,还杀皇帝、皇子,陷害宰相等,无恶不作,不仅败掉了“元和中兴”,而且把唐朝再次带入黑暗的深渊。之后的宦官仇士良接了王守澄的班,更加无恶不作,以至于唐朝彻底沦为宦官专权的泥潭,万劫不复了……

(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中国丑史镜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