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

本文作者:车右花盾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1)

啊~,不得不说,用自己拍的照给文章配图,用自己修的年表给文章配字,就是爽,RUA!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2)

话说窝馆一众小给给们(误)上周一起去了西安玩mian耍ji,在碑林博物馆里看到了久闻其名(从小学美术课开始)的昭陵六骏石刻,感触良多,于是在回家之后就写了这一篇《昭陵六骏征战记》,以纪念那六匹功勋卓著的战马、那一个强盛伟大的王朝,以及这一段充满趣味的旅途。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3)

先贴一段标准的讲解词:

昭陵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昭陵同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墓旁祭殿两侧有廊庑,“昭陵六骏”石刻就列置其中。

石刻中的“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它们既象征唐太宗所经历的最主要六大战役,同时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创建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六匹骏马的名称:一是飒露紫,二是拳毛騧[音guā] ,三是青骓,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骠,六是白蹄乌。

石刻所表现的六匹骏马三作奔驰状,三匹为站立状。六骏均为三花马鬃,束尾。这是唐代战马的特征,其鞍、鞯、镫、缰绳等,都逼真地再现了唐代战马的装饰。据传说,“昭陵六骏”石刻是依据当时绘画大师阎立本的手稿雕刻而成。

简单来说,就是李二的六匹马子——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4)

李二的六匹马子(其四)

啊错了错了,是唐太宗李世民陛下的六匹坐骑——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5)

昭陵六骏(拼接图)

下面就按照石刻在昭陵与博物馆中原本的摆放位置来依次介绍一下这六骏: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6)

特勒骠

东一、特勒骠

毛色特征:黄毛白喙

名典考据:

“特勒”为突厥官职名,表示其产地与进献者。骠指毛色黄里透白的马。

征战事迹: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马邑鹰扬郎将(即折冲都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夺占马邑。随后刘武周臣服于突厥,受封定杨可汗,割据晋北。武德二年(619)三月,刘武周趁唐军主力西征薛氏父子未归之时,派遣大将宋金刚、勾结突厥部族、南下进攻河东。唐军留守部队难以抵挡,李元吉决计弃守太原,撤回关中。

李渊担心刘武周与突厥联军势大,本想暂时放弃河东,全力稳固关中地区。但李世民坚决主张在河东坚守并反击,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全关中。十一月,李世民骑着特勒骠领军出征,在龙门关渡过黄河,击退了刘武周军先锋部队。随后唐军在柏壁(在今山西新绛县内)扎营,就地构筑防御工事,准备与刘武周军进行长期对峙,以期对方因战线过长、粮草转运困难,从而露出破绽。

武德三年(620)二月,刘武周军已经对唐军的柏壁防线发动了多次强攻,均被击退,同时自身粮草也即将耗尽,于是被迫北撤。李世民把握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率军越过防线、突袭刘武周军后卫,驱逐其溃兵,对其主力发动层层卷击,刘武周军一败涂地。

从柏壁到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县内),李世民骑着特勒骠,曾三日未离鞍、二日未用饭、一昼夜连续疾驰二百里,与敌军大小仗数十场、硬仗八场,将刘武周军几乎歼灭殆尽。此战之后,刘武周、宋金刚逃亡突厥,尉迟敬德、寻相降唐,河东全境完全平定。载驰载驱的特勒骠在其中功不可没。

李二赞语:

“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7)

青骓

东二、青骓

毛色特征:青色

名典考据:

青为毛色,骓指快马(比如项羽的乌骓马)。

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认为,“青”为“秦”的异译,指大秦,所以青骓是一匹东罗马地区的马。(个人认为略扯淡)

征战事迹:

武德四年(621)五月,在虎牢关前爆发了已经持续将近十个月的洛阳虎牢之战最重要也是最终的一仗。此时王世充的郑军屡遭战败、士气已堕,窦建德的夏军远道来援、先胜后败,被李世民重挫又牵制在虎牢关前一月有余、未能迅速达成给洛阳解围的目标,军心极不稳定。所以联军虽坐拥十余万之众,却在心理上被人数更少的唐军完全压制。

五月初一,李世民假装粮草吃紧,故意在黄河岸边牧马引诱联军,窦建德虽然怀疑其中有诈,但迫于部下接连请战的压力,不得不在五月初二,率全军开出虎牢关外营地,直扑唐军马群。其实窦建德已经谨慎地调派了尽可能多的兵力、并尽量在维持阵型的情况下徐徐西进,然而夏军上下人人心浮气躁、轻敌冒进、完全不顾将帅的约束。唐军控制马群逐渐后退,只见夏军愈追愈急、阵型愈发混乱。

李世民抓住这一机会,果断派出轻骑袭扰、纠缠、并进一步打乱夏军军阵、主力部队紧随其后发动攻击。夏军一时间手忙脚乱,窦建德急忙召集众将商讨应对之策。就在此时,李世民又亲自乘着青骓马、率领精锐骑兵,从夏军侧面的隐蔽处出击,斜插入夏军宽阔却松散的军阵之中,彻底搅乱对方的节奏。面对从夏军漫山遍野的军阵中迎面射来的如蝗羽箭,李世民与青骓马毫无惧色,尽情地在其中左冲右突,如死神一般收割敌方士兵的生命。

原本就疲惫不堪且缺乏组织度的夏军,纵是仍有人数上的优势,但在唐军早有预谋的前后夹击之下,很快便土崩瓦解、溃不成军,十万人分散在方圆数十里的范围上各自奔逃,完全失去反击能力。李世民带着唐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如同狩猎一般纵马追逐三十里,俘获夏军五万余人,窦建德也在牛口渚被唐军生擒。随后唐军返回洛阳休整。

五月初九,孤立无援、大势已去、手下残部仅余两千人的王世充向唐军投降,河南河北至此宣告平定。此战中,神骏青骓身中五箭,均为迎面射来,但分布却是前一后四,足以见其飞驰速度之快与冲锋陷阵之勇猛。

李二赞语:

“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注:某度百科的青骓与什伐赤事迹图片与内容严重有误,切勿相信)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8)

什伐赤

东三、什伐赤

毛色特征:赤色

名典考据:

原田淑人《东亚文化研究》与蔡鸿生《唐代汗血马“叱拨”考》中认为,“什伐”与“叱拨”读音相近,在波斯、粟特语中有马的意思。岑参写有“桃花叱拨价最殊”、韦庄写有“紫陌乱嘶红叱拨”。赤为毛色。所以什伐赤可能是产于大宛的汗血宝马。

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认为,“什伐”是“设发”的异译,为突厥官职名,所以什伐赤与特勒骠应该同为突厥马。(个人更相信前者)

征战事迹:

武德四年(621)三月,在过去八个月间洛阳与邙山附近的一系列外围战斗中,王世充的郑军屡战屡败、胆气已泄,只得困守洛阳等几处孤城,被唐军分割包围,眼见就要支持不住。自去年十一月中书舍人刘彬以来,王世充派去河北向窦建德求援的使者一批接着一批、连续不断。而现在,窦建德终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与当年庞涓攻韩而孙膑故意拖延救之、以达到同时疲劳韩魏时的形式 完 全 一 致。于是窦建德尽发河北夏军南下抗唐援郑,准备复刻一场马陵之战般的大捷。

十余万养精蓄锐的河北军一经投入河南战场,立即改变了唐郑双方已经十分疲劳的力量对比。夏军连续反攻夺下酸枣、荥阳等重镇,屯兵成皋,救援的最终目标洛阳城遥遥在望。而对于唐军方面来说则是祸不单行,突厥颉利可汗回应了王世充连续抛来的橄榄枝,同时为了打压势力日渐膨胀的唐军以阻止中原统一,率军南下劫掠晋北、威胁太原、离石等重镇。

面对几乎三线作战的困境,唐军众将无不骇然、人人思退。但李世民却采纳宋州刺史郭孝恪的计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唐军当前短暂处于内线这一机会,集中精锐兵力,将郑夏两军各个击破。李世民冒险分兵,命李元吉坚守此前构筑的长围工事、继续困住洛阳郑军,自己亲率精锐部队三千五百人向东疾驰,抢在夏军之前控制住虎牢关战略要地。

三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骑着什伐赤,率五百轻骑前去侦查夏军营地,却与夏军前锋六千人在野外遭遇。李世民见双方兵力对比悬殊,己方士兵感到十分恐惧,于是干脆大摇大摆地亮出自己的秦王名号,与尉迟敬德等猛将冲至夏军阵前数百步,一箭射落一员敌将。夏军又惊又怒,前锋全军压上追击,但受地形所限人数优势施展不开。李世民命五百骑先行撤回,自己与尉迟敬德等人亲自殿后,追兵快赶上时就放箭、每箭必中,追兵惧怕、便暂停追击。过一会儿又重新追赶,几次三番,每次快要追上必有人被射死,于是夏军不敢再逼近。

此时驻扎在虎牢的唐军已得到消息,绕到夏军两翼,从侧面突袭夏军散乱的追击队形。夏军担心唐军还有伏兵,只得扔下三百具尸首狼狈逃回。窦建德听闻六千前军被李世民数百骑杀退,心下骇然不已,夏军全军也为之气夺,此后一月在虎牢关前逡巡无所寸进。此战中,什伐赤臀后共被追兵射中五箭,却依然忠实地驮着李世民往返射敌,局面惊险异常。

李二赞语:

“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9)

飒露紫(修复图)

西一、飒露紫

毛色特征:紫色

名典考据:

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认为,“飒露”是“沙钵略”的异译,为突厥官职名,所以飒露紫也是一匹突厥马。

征战事迹:

武德二年(619)四月,前隋东都留守王世充强迫杨侗禅位,自称郑帝。次年正月,连杀宇文化及、陷黎阳、据有整个河北、风头一时无两的河间义军领袖窦建德称夏王。此二人遂成为唐朝统一路上的两大劲敌。王世充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更是首当其冲。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渊派李世民挂帅,大举东征王世充。王世充见唐军势大,感觉难以独自抵挡,于是一面分兵固守洛阳、襄樊、虎牢等各大城市、战略要地,一面遣使向河北窦建德以唇亡齿寒之理求援,同时握有一支部队内线机动以寻找战机击退唐军。

六个月间,河南十数州相继归降实力强大的唐军,洛阳城周边的郑军据点也挨个被唐军拔除。由于唐军在组织度、作战经验、军官质量上均胜过郑军,所以在几次数千人规模的遭遇战中,郑军不但没能讨到内线游击作战应有的优势,反而损兵折将。王世充眼见洛阳存粮消耗过半,而窦建德又迟迟不愿派出援兵,于是决定与唐军进行一次正面决战。

武德四年(621)二月十三日,王世充趁唐军移营而新营未完全筑成之时,率最后的两万较精锐部队主动出击,迫近唐军营地。唐军亦不示弱,出营迎战郑军。此战双方打得异常激烈,阵型几次被冲散却又重新聚拢。李世民骑飒露紫亲自冲阵,但在乱军之中与唐军主力和护卫骑兵逐渐失散,身旁仅有丘行恭等寥寥数人。坐骑飒露紫亦身中数箭,且有一箭正中胸口,难以继续背负李世民作战。此时郑军也发现了李世民的位置,逐渐聚拢而来。情势危急,丘行恭果断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骑乘,下马步战、连杀数人,在郑军合围之前成功冲出,护卫李世民回到唐军主阵之中。

激战持续了半日,郑军逐渐不支、且战且退,撤回洛阳城内。唐军亦无力扩大战果,只将洛阳城包围起来,原地休整。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但胸前的箭一拔出,飒露紫便嘶鸣一声倒倒毙而亡。战后李世民表彰丘行恭冒死救驾之功,将其拔箭的情景刻在画像砖上。于是丘行恭得以成为六骏石刻上唯一的人像陪葬昭陵。

李二赞语:

“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10)

拳毛騧(修复图)

西二、拳毛騧

毛色特征:黄毛黑喙

名典考据:

体毛呈旋转状,故称“拳毛”。騧指黄毛黑喙的马。又名“洛仁騧”,为代州刺史许洛仁在虎牢之战中献给李世民,记载于昭陵陪葬的《许洛仁碑》。

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认为,“拳毛”是“权于麾国”的异译,为《北史》中记载的西域国名,所以拳毛騧是一匹西域马。

征战事迹:

武德四年(620)七月,在洛阳虎牢之战中被擒的窦建德在长安被李渊下令处斩。由于窦建德在河北义军与百姓中素有仁善贤名,消息传到河北,窦建德一众部将大为不服,加之担心自己也会遭到清算,于是群起叛唐,拥戴刘黑闼为共主。

等到十二月,刘黑闼军已接连攻陷贝、相、洺、深、兖、瀛、观、定、杞、冀、宋、邢、魏、莘诸州,击败李神通、李世绩、薛万彻等唐将,恢复了窦建德时期的几乎全部版图,自称汉东王,还得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支持。

唐王朝遂派遣李世民前去河北平叛,刘黑闼则放弃了部分前线州县来为主力集结争取时间,最终双方在洺州(在今河北曲周县内)隔洺水对峙。李世民分析认为,刘黑闼起兵仓促,粮草储备必然不足,于是加派游骑兵不断袭扰汉东军的粮道,迫使敌军在自己想要的战场决战。

武德五年(621)三月,刘黑闼面对粮草无以为继的窘境,不得不率军渡过洺水列阵、主动向唐军营阵发动进攻。由于河北军乃是哀兵,士气非常高昂,此战也是打得非常激烈。从拳毛騧的画像砖上来看,这匹李世民的座下骏马竟然身中九箭之多,是另外五匹马身上从来没有过的,也足以侧面佐证战局之凶险。

洺水之战是李世民亲自参与征讨的最后一场大战。此战之后,中原彻底臣服于唐王朝的全新统治,南方也基本是传檄而定。边疆各处虽仍时有不宁之事,但已不再对唐王朝的统一构成重大威胁。

李二赞语:

“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11)

白蹄乌

西三、白蹄乌

毛色特征:黑毛白蹄

名典考据:

白蹄、乌三字正是其毛色特征。

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认为,“白蹄”在突厥语中指“少汗”,所以白蹄乌还是一匹突厥马。(个人认为略扯淡)

征战事迹: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太原起兵。七月,薛举、李轨分别在金城、武威起兵,称西秦霸王、大凉王。九月,李渊入关中,十一月,立杨侑为帝。十二月,薛举攻入关中直达扶风,被李世民击退。武德元年(618)五月,杨侑逊位于李渊。七月,西秦霸王薛举再次攻入关中,并在泾州击败李世民,立国之初的大唐便面临严峻的危机。

但就在八月,薛举突然去世,薛仁杲火线匆忙继位西秦霸王。同月,大凉王李轨降唐。形式的天平忽然又倒向了唐朝一方。李世民再度领军,在高墌城(在今陕西长武县内)附近设立防线坚守,不论薛仁杲如何挑战始终坚壁不出,以防御工事抵消薛家陇西精兵的战力优势,同时加紧训练以恢复唐军因上月大败而受挫的士气。

十一月,薛仁杲连续两个月挑战唐军不得,又对唐军日益坚固的营地无计可施,本军从金城长途转运的粮草又无以为继,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李世民见战机已然成熟,于是派出一部军队在浅水原引诱西秦军,薛仁杲求战久矣,立即全军压上。李世民率唐军精锐从西秦军身后发动背冲,自己骑着白蹄乌带着数名亲卫当先陷阵,造成西秦军大乱。西秦军一部士兵失去指挥、首先崩溃,随后引发了全军的大溃败,相互裹挟着一直逃到折墌城(在今甘肃泾川县内)在止步。

李世民让大军负责残余战场,自己亲率两千轻骑追赶薛仁杲,一昼夜疾驰二百里,成功抢占并扼守住折墌城四周所有的关口要道,将薛仁杲及西秦军残部围困起来。西秦军本就粮草告急,经此溃败几乎完全断炊,只得向唐军开城投降。经此一战,初立国的唐王朝平安度过了一次艰难的考验,获得了一个安稳的关中作为大后方发展,为日后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二赞语:

“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根据上面的那些介绍,我们就可以较为清楚的了解这六骏服役与参与战役的先后顺序,而且这还能帮助梳理唐朝立国初期李世民在中原地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对此我也做了一张简图,以时间为序:

昭陵六骏创作背景简介(昭陵六骏征战记)(12)

其实昭陵六骏并非一直深埋地下而不为人所知,恰恰相反,其事迹与画本在唐宋之时就已流传甚广。比如苏轼就为其写过一首《昭陵六马,唐文皇战马也,琢石象之,立昭陵前,客有持此石本示予,为赋之》:

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

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

飙驰不及视,山川俨莫回。

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驽骀。

秦王龙凤姿,鲁鸟不足摧。

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

区区数竖子,搏取若提孩。

手持扫天帚,六合如尘埃。

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才。

维时六骥足,绩与英术陪。

功成锵八鸾,玉辂行天街。

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

最后数句,颇有一种黍离麦秀、铜驼荆棘的悲怆。

我们每次讲到昭陵六骏,最让我们深恶痛绝却又不得不提的,还是其被盗掘、打碎、偷贩之事。

1918年,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被当时我国的古董贩子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的价格,盗卖给外国收藏夹。此后几经辗转,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部分观察敏锐的美分可能会发现,正是这两块被盗卖国外的石刻貌似保存完整,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四块石刻反而是由残片拼接,于是便自行脑补了一出十年期间打砸文物的剧情来,得出“文物还是应该让洋大人帮忙保管”的睿智言论。

但这里可以先行退散了,六骏石刻是在被盗卖之前,负责运输的无知愚民嫌弃其体积重量太大、难以运输,于是切为数个部分的。六块石刻均惨遭此毒手,无一幸免。这与司母戊鼎鼎耳的故事如出一辙。

至于藏于美国博物馆的两块石刻得以有貌似完整的外形,不过是在2010年,美国馆方邀请中国专家参与,联合修复一批古代文物,使其可以达到全球巡展的要求。而中国馆方并无此意向,认为应当更尊重文物的原生状态,且担心目前的技术不够成熟、可能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所以并未组织专家进行修复。

总而言之,代表一个国家最强盛时期的文物,却在这个国家最衰弱的时候,惨遭本国人与外国人蹂躏,实在是一桩令人读之扼腕叹息、感慨良久的悲剧。

附加声明:以上所有石刻石雕的照片与表情包,均为本人或史图馆其他社员,在2019年1月14日游览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时,遵照参观要求、未使用闪光灯进行拍摄,并用扫描或其它软件修制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