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工俗称石匠,乃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行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石器时代,开始了解石头性能之初,就有了这一行道的萌芽。

鼻祖七十二行(七十二行之石工)(1)

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便与石头打交道。古往今来,在人类的生存史上,石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绝不亚于各种金属。应该说是先有石头才有金属,人们正是在利用石头的过程中才发现金属的特性,进入青铜、铁器时代,从而推动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石工这一行业贯穿人类文明史。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水泥的使用并不普遍,各种工农业基本建设的主料仍是石料(头)。例如农田基本建设、道路路基、桥梁、堤坝、房屋基础等等。这些石料的获取,当时都是靠人工,即石工来开采的。

粗木重石,在个人印象中,石工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他们都身强体壮,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没见过女性石工。

鼻祖七十二行(七十二行之石工)(2)

在那年月的故乡,要开采石料并不简单。从地质构造来说,人们所取石料是一种沙积石,它的上面往往有较厚的一层泥岩和浮土。泥岩极易风化,十天半月即崩解为细颗粒,再化为一般泥土。所以采石前都先要人工去除浮土(耕作土壤),再打炮眼,装上炸药,炸开泥岩并清除干净。这些工作烦琐而不产生效益,一般都会请临时工来做,这就为镇上提供了部分劳动岗位。未当知青时曾在石厂(采石场)做过短工,每天人民币5角左右(议价)。

鼻祖七十二行(七十二行之石工)(3)

开采的石料依用途和石质分为石条、石板。这些基料的规格,都来源于用料方的需求及施工的方便程度,太小不经济,太大不利于搬运、使用。一般石条的长度在1.5m,高宽约0.5m;特殊用途如农村建房的石柱、搭桥的长条石等,长度有可能3至4m或更长。而板材的规格亦如此,一般长不超过2m,宽在1m左右,厚约6至7公分,根据需要裁定,但都有个极限,因为石料缺少韧性。

场地平整后,石工们就会根据既定尺寸弹好墨线,使用手锤和錾子打上一排小孔,插上铁楔,再用大锤逐一敲打,使之与主体分离开来。手锤是一种形似斧子、刃口(钝口)略向后弯曲的工具;錾子中间是铁箍,一头卡上錾尖,一头套上一截硬木,硬木箍上一圈牛皮绳,敲打时既快速省力,又避免反弹力伤手及錾尖移位。

采石工人的技术含量不太高,是一种高体力活,需举得起20斤以上的大锤。这钟锤呈六棱形,中间稍粗,两头略细,长约25公分,锤把是用赶面杖粗细小柏树做成,柔韧有弹性。

鼻祖七十二行(七十二行之石工)(4)

盖时石工师傅双脚分开站定,瞄准铁楔位置,双手用力高举大锤,口中喊着号子:吆妹儿姨妹哟呵呵呵,嘿咗——!在大锤砸向铁楔的瞬间,一声大吼从丹田发出,与铁楔碰撞之声混合,很有冲击的力度,观赏性极佳,当时就认为这些师傅简直师呆了。殊不知师傅们付出的体力是何等的巨大,十余个铁楔反复敲砸,直到石头裂开。20余斤的铁锤举起落下、落下又举起,得消耗多少体能啊。而且这还是一种经常性的操作,真是难为师傅们了。

乡谚:“有女莫嫁石匠,天晴下雨都在坡上。”可见石工的辛苦程度。风吹、日晒、雨淋、霜打,概莫能免,但这一行又必须有人来干;而为了生活,又不缺人来干。而且这一干就是数千年,至到现在才被钢筋水泥解放出来;但钢筋水泥也是人在操作,一样的强劳力付出。

以上的石工工作是原料开采,技术含量较高的是精雕细琢的细石加工,即细石工。细石工的门类较多,有房屋修建的基础安装,桥梁工程的起拱砌切,大型公共设施的石料装饰,寺庙神佛、洞窟石像、石狮、各种花饰造型的雕刻,日用石磨、石碓、石槽(碾米用)等一应与生活相关的石工活。这些工作的技术含量都较高,一般都有师傅传承,及一定的天赋和勤奋,并非三、五几月的磨练所能胜任。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很多传承千年的行业、技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或消逝,既让人欣慰,也有些怅然,每当想起就不禁觉得有点悲凉。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