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说小说,不说正史。

要说《三国演义》中谁死得最冤?魏延算一个。

魏延对蜀政权是有大功的,他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投奔了刘备,为刘备占荆州立下大功,荆州可是刘备站稳脚跟的根本。后随刘备入川,由于勇猛过人,屡有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拔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刘备称帝后,拜镇北将军。诸葛亮时期,每次北伐都是绝对主力,官封凉州刺史、封都亭侯等。诸葛亮魂断五丈原后,按常理,无论资历、才能、级别,军事大权都应交付魏延,但诸葛不但托付后事时不叫魏延,还在死前设计,唆使杨仪故意激反魏延,最后被马岱在身后偷袭斩杀,后以谋反罪被灭族。

为什么魏延脑后反骨(冤魏延天生有反骨)(1)

那么,魏延真的有谋反之心吗?

我们来看看《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 孔明预伏锦膏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中是怎么说的。

诸葛亮知道自己不行了的时候,临终前已暗中安排大军撤退,他命令魏延负责断后,并叫尚书费祎前往魏延营中传达了这一命令,两人之间有一段对话:

祎 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

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

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

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从二人的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尽管魏延得知了诸葛亮的死讯和安排,心理虽有所不满,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继续北伐,攻司马懿,而不是谋反。他认为杨仪不足以担当大任也是正常的,因为杨仪毕竟只是一个管后勤的文官,不懂军事,魏延说的有道理啊,虽然从诸葛亮事前的安排来看,也是将魏延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他心中毕竟不服,心里就不平衡了,于是对费祎发起了牢骚:“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

而这恰恰正好是诸葛亮设的连环计所要的效果,因为要逼反魏延首先就要激怒他。

费祎从魏延营中回来后,将魏延的牢骚转述给了杨仪。杨仪说道:“丞相临终,曾密嘱我曰:魏延必有异志。今我以兵符往,实欲探其心耳。今果应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约断后可也。”魏延得知杨仪撤退之后大怒,于是便和马岱商量:“公肯相助否?”岱曰:“某亦素恨杨仪,今愿助将军攻之。”事情发展到这个时候,魏延已然起了杀意,但他的本意明显是杀掉杨仪和费祎。

魏延在和杨仪交锋时部下散去大半,此时魏延依然没有造反之心。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可见,这时走投无路的魏延,仍然只是想去投奔魏国,而不是攻蜀,而他不知道的是,马岱是诸葛亮暗中安排在魏延身边的一个杀手,目的就是找机会取魏延性命的,所以马岱极力蛊惑魏延攻打蜀地。

所以现在看来,“魏延谋反”完全是诸葛亮精心设计的一场局。

而这一切的起因,说起来十分荒唐。

就是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天生”有反骨“。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说到,魏延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救下了黄忠,大开城门迎接关羽,关羽能拿下长沙魏延功不可没,之后关羽便将黄忠、魏延引荐给了刘备,谁知诸葛亮见到魏延的第一面就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

刘备困惑不解,问道:“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其实在当时三国乱世之中,诸葛亮的前二个说法根本是扯谈,连刘备自己都几易其主,献地者更是常事,如果按照这二条标准,刘备身边的将领都得斩头,因此让诸葛亮对魏延起杀心的就只有一个理由:魏延脑后有反骨。

而“反骨”这个说法更是扯谈: 魏延又不是光头,脑后长发遮盖,可能还有头盔、头巾、帽子之类,诸葛亮你有透视神功啊?罗贯中虽然没有说破诸葛亮杀魏延的动机,其实目的很简单:当时刘备正用人之机,说杀肯定不是真的,真正的目的无非是怕魏延因功持骄,要杀杀他的威风和锐气,以便今后更好地利用他。

为什么魏延脑后反骨(冤魏延天生有反骨)(2)

这也为诸葛亮后来杀魏延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就是诸葛亮最后要杀魏延,也不是因为魏有“反骨”,而是另有考量的: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手握重兵,资历深,功劳大,身经百战而不死,有很强的带兵打仗能力,但他毕竟草莽出身,性格上极为自负(从他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这件事就可见),是个赌徒,诸葛亮在世时尚能约束他,不在世时,阿斗能制约他?想想都可怕啊!

以诸葛亮生性多疑、一生谨慎的性格,他能对魏延放心?

所以,魏延必死。悲剧无可避免。

另外,古人都很迷信,三国时期谶纬、梦兆、童谣满天飞,诸葛亮就是个预卜大师,我们从迷信的角度看,魏延也必死:

这个秘密就在于魏延的名字上,魏(政权)--延(续),这不是大忌吗?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面处处疑忌,一面又惜魏延之智勇,故而很不情愿地尝试着用魏延,但在关键时刻,发现魏延果然屡屡“延魏妨蜀”,尤其是魏延扑灭诸葛禳星之灯,坏了诸葛增寿——向天再借几十年——的好事的时候,最终决定不能将伐魏大业交给这个叫“魏延”的人,这个魏延是既不能用又不能纵——如果魏延降了魏,魏政权无疑是锦上添花,延续的可能性大增,而蜀汉的灭亡(刘禅,刘氏禅位)肯定更加迅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魏延死,让“魏不再延”,以便去掉诸葛长久以来的这块心病。

诸葛亮可能也预见到司马代魏的必然趋势,出于加快“马岱(司马代魏)”的进程以便引发魏政权内乱而有利于西蜀苟延残喘的考虑,诸葛亮便精心设计了马岱杀魏延的圈套。

小说为此安排了一出好戏:

第一,诸葛亮与杨仪、姜维、费祎等密谋定计,诸葛亮交给杨仪谋杀魏延的锦囊妙计;

第二,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杨仪统军先撤;

第三,派费祎激怒魏延;

第四,暗伏马岱在魏延身后;

第五,南郑城下杨、魏对阵斗嘴;

第六,马岱蛊惑魏延反蜀,并下黑手袭杀魏延;

第七,马岱取代魏延爵位,实现“马代魏延”。

你说魏延死得冤不冤?

文/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