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守信,有的人守时,有的人守财,金山的钱氏却要守山这里说的山,指张堰的秦望山,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明清四大海关大楼?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清四大海关大楼(为了守住上海郊区一座山)

明清四大海关大楼

有的人守信,有的人守时,有的人守财,金山的钱氏却要守山。这里说的山,指张堰的秦望山。

愚公要移王屋、太行两座山,可谓家喻户晓。愚公移山是矢志不渝,是锲而不舍,一种不向大山低头的精神。金山人钱熙祚与愚公相反,不但不移,反倒要散尽钱财死保,守住家门口的秦望山。这守也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一种有着丰富内涵的信仰。

史料记载,道光十五年秋,朝廷强令开采金山的秦望山和查山,石块用于修筑海塘。修海塘是护卫一方家园,国家大事,谁也无法阻拦。就近开山取石,省力且少开支,合情合理。

可金山名字里有山,稀缺的恰恰是山。一旦开采,风水不再,风景顿失,好好的一方文脉就会荡然无存,何况山上还有许多古墓和历史遗迹。钱熙祚有胆有识,当即挺身而出,除了费口舌,还要费银两,拍着胸脯保证,花多少钱都愿意自掏腰包。这才说动官府,改在浙江湖州长兴的大山里采石,保住了不可再生的山脉。后世之人念其功德,把钱熙祚誉为“保护神”,也就有了“钱氏守山”之掌故四处传扬。

山是守住了,总觉得意犹未尽。如果让深明大义的家教训谕成为流芳千古的“书山”,更是意义非凡。山就不仅仅是山,还是邑之瑰宝。两年后,钱熙祚在秦望山西一公里处特意建了一座三层楼阁,专门用以贮书。名字早想好了,就叫守山阁。有了守山阁,才有《守山阁丛书》。

后来,又修了十三间楼房,专作校书之所。有人作了这样的描述:楼前后为湖,夹岸即锦带桥,动止飨寝,皆在竹荫岚翠中。还有诗为证:湖上群山山上楼,校书人共住楼头。写官楼下雁行列,门外借书人系舟。

道光十五年十月,钱熙祚约上名士顾观光、张文虎、李善兰及兄弟钱熙泰等,日夜兼程前往杭州西子湖畔的文澜阁。据说,当时校书抄书的有三十多人,白天校书抄写,夜里秉烛笔耕。三更灯火五更鸡,一个月里校书八十余种、抄书六十一种,共计四百三十二卷。

精益求精的钱熙祚,之后又两度派人查阅《四库全书》,分头校勘,纠正错讹,补齐遗漏,收录补充大量新的内容,用时整整十年,终于完成含经史子集四部,共计一百一十二种六百五十六卷的《守山阁丛书》。

除《守山阁丛书》,钱氏家族还编辑《艺海珠尘》《小万卷楼丛书》和《指海》。张之洞赞曰:“其书五百年中,必不泯灭也。”

遗憾的是,守山阁现已无存。听说现在的张堰公园,就是钱家花园。但是,金山人的“守山”精神不朽:一守秦山,那是自然之山、鱼米之乡的环境不能毁去;二守“书山”,那是藏书读书、刻苦求实的风气不能中断;三守“人山”,那是人才之山,是在“吴根越角”地带创建出来的繁盛文脉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钱氏守山”守住的是耕读传家的古风,守住的是书香金山的文脉之根,守住的是薪火相传的江南文化,守住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黄开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