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自称"东坡居士",你知道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吗?以此为鉴!
历史上的王安石不光是个大文学家,他抓起政治来也是一把好手,当年他推行的变法就体现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可惜的是一方面没有得到皇帝的完全支持,另一方面既得利益的老顽固、老保守,对于变法是极力打压,使得这次历史上仅次于商鞅变法的伟大变革,最终只是推行了一段时间,如同昙花一现一般,没有使大宋彻底的走向兴盛。
就有人会问,这变法受到哪些老顽固的抵制了?还真不少,当时宋王朝的几乎所有文化名人都是反对派,在他们中间,司马光站在最前面,苏东坡也是骨干分子。不过他实在从变法里面挑不出什么毛病,就带着放大镜去王安石写的诗里找麻烦。有一天他看到王安石写的诗面有一句这样的话"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他一看这里面有文章可做啊。
因为这是一首咏菊的诗,当时的人都认为菊花是不落瓣的。因此他认为这王安石简直是连常识都不懂,就敢出来作诗丢人现眼。于是他就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作为回应,他的意思是讽刺对方这变法也是基本常识都不懂,完全是恣意妄为、胡搞胡来。虽然王安石是高高在上的大官,但是王安石心想一来大家同朝为官,二来好歹都是文坛的八大家,也就没有理会苏轼。
谁知道这苏轼后来的人生走了背字,他讽刺王安石还不过瘾,他居然讽刺起当朝的神宗皇帝,结果遭遇了大罪。我们知道这宋朝对于士大夫是十分开明的,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出来为他说好话,就连神宗皇帝的奶奶都跑去求情,于是苏轼侥幸没被处死,被丢到黄州这个地方,去当团练副使,其实就是让他在劳动改造中自我反省。
这下苏轼再也张狂不起来了,他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贬谪的黄州。这时候他的生活水平大为下降,不得已就在城门外东边的山坡上开垦了荒地,过上了春种秋收、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的雅号东坡也是从这里得来的。这一深入基层、接触实际,他才发现这黄州的菊花和别的地方就是不一样,是要落瓣的,他立马就想起了自己当初讽刺王安石的诗,自己还笑话人家缺乏常识,这是自己学识浅薄啊!
为了警示自己,这位苏夫子把这件事完完整整地纪录下来,因此我们后人才得以知道整个事情的原委。后来他被朝廷调任汝州。他就在路过金陵的时候去拜访了这位已经被罢相的王安石,他又想起了那段往事,顿感惶恐不安,帽子都没带好就向王安石请罪。王安石却笑着摆摆手,表示毫不在意,这样的宽阔胸襟更是让苏轼佩服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