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房子》改造之路最后一站
河北承德·木兰围场
吴工对这次的建筑表示“压力山大”
为什么呢?
这是本季节目收关之作
也是唯一一个新建建筑
[承德木兰围场]
河北和内蒙交界的木兰围场
摄影©苏圣亮
作为《漂亮的房子》最后一站
80后青年建筑师张海翱
和吴彦祖的艺人团队一起来到这个
集围猎文化、自然生态、满蒙民俗于一体的
承德木兰围场
摄影©苏圣亮
双环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吉祥如意
在木兰围场这一设计里
两者结合形成了双环蒙古包的建筑图底
结合几个突出体块的几个石头块
拓展建筑室内的功能属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
形成社区活动中心以及民族大家庭的客厅
摄影©苏圣亮
建筑的基地位于起伏的丘陵之间
几百亩的草原上都是空旷一片
如何使建筑不违和的融入场所中
是设计团队所要面临的一大问题
建设基地四面环山,河流从一侧经过
但基地的土层已经严重沙化
当地人希望能用设计重新唤醒这片土地
设计草图
▼
版权©HDD
基地环境分析图
▼
版权©HDD
蒙古包是草原传统的居住形式
设计团队以传统的蒙古包为主题
从平面、立面到装饰纹样
向传统精神致敬
平面上通过双环相扣的2个圆形
共同形成公共活动区域
拓展了原有蒙古包的平面布局
同时通过突出的方体形成半私密空间
使得功能符合现代生活
在立面的装饰纹样上
结合传统蒙古包的纹饰
通过粗细不一的木杆件组合
形成了充满特色的花瓣造型屋顶
原始蒙古包平面图(左),功能符合当代生活(右)
▼
功能空间分析
▼
双环空间的形式恰恰又与
乾隆送给母亲的双环万寿亭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经意间三族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其中
拓扑分析
▼
版权©HDD
模型推演
▼
版权©HDD
现象学认为真理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
而艺术作品的本质是揭示或开启在者的真理
在这样一个由场地精神
占据主导地位的建设地点
场地的属性远远大于建筑本身
整体鸟瞰图
▼
摄影©苏圣亮
在建造材料上
建筑双环大厅的内部由钢结构组成
围护结构为三层low-e中空玻璃
外加的木杆件搭接于主体结构之上
形成了外遮阳的同时也是建筑的重要造型组成部分
建筑模型
▼
建筑外部木构节点主要体现了建构的真实性
木杆件之间采用钢螺栓固定连接
形成了双木柱的效果
建筑屋面外遮阳的造型通过不同粗细的木杆件结合共同组成
室内的通高书架结合主体钢结构一体化设计建造
形成了由内而外统一的有机整体
室内局部
▼
盒体取景框
▼
摄影©苏圣亮
蒙古包的外墙
采用的是木兰最常见的“毛石”
这次建造所用的材料
大部分的都是从当地取材
从周边乡村正在拆除的老民居中收购老木头
住在场地边的生产队长亲自编织了藤条吊顶
当地木材运用
▼
摄影©HDD
建筑的主要构件均由工厂预制好的组件到现场
拼装组装完成
尽量减少了现场湿作业
整个设计施工周期非常紧张
设计只有两个星期的空间
而建造必须要在35天内完成
建造的材料
▼
原始蒙古包预制搭建(左),现代工业模块化建造(右)
▼
版权©HDD
建筑由中心的双环大厅
以及放射式连接周边的几个方体空间共同组成
中间的蒙古大帐是建筑的公共客厅
同时作为社区公共图书馆使用
二层是孩子的活动空间
向外突出的几个方体形成了观景窗口
公共图书馆
▼
摄影©苏圣亮
图书馆穹顶的灵感
来源于原始蒙古包的日冕
通过内部书架结构的纵横交错
形成了具有符号意义的经纬线
重塑了现代意义的蒙古大帐空间
此外当地的孩子可以到这里来看书和活动
在客厅中心的下沉式座位
提供了向心的围合空间
阳光阅览室
▼
摄影©苏圣亮
在厨房的设计上
以一圈环状的灶台组织出开放式的空间
其正上方为一圆形的拉膜发光吊顶
餐厅则占据了一个外凸的方体空间
正对着场地里的土豆田
内置一张可供8人共同使用的大餐桌
圆形“灶台”厨房
▼
摄影©苏圣亮
有趣的是蒙古包的餐厅正对着羊圈
牧民累了就可以把羊赶进羊圈休息一下
而餐厅里的人则有幸可以看到
白色喜羊羊们的集体“走秀”
摄影©苏圣亮
设计团队在建筑的周边设计了起伏的微地形
通过控制微地形形成起伏的草坡
让一个通透的玻璃顶漂浮其上
观星阁的玻璃顶提供了夜间草原观星的绝佳点位
使用者可以或躺或坐于抬升的室内地面上
观看斗转星移
同时观星阁的外立面采用了镜面材质
反射出周边草原的景色
摄影©苏圣亮
剖透视
▼
大样
▼
总平面
▼
首层平面
▼
节点大样1
▼
节点大样2
▼
在大家的努力下
这个项目经历了45天的工期就完成了
更出人意料的是
总造价只有60万元左右
甚至连设计模型
也做了好几个不同材质的版本
不停地来推演和模拟
各个阶段的设计要点
模型设计阶段
▼
版权©HDD
[视频介绍]
视频来源:一条
张海翱说:一个好的设计
不仅仅是对美和功能的追求
更是与传统文化的呼应
与脚下土地的情感连接
用创新的精神让传统延续
用匠人的态度融合时代的需求
我们真心希望这样优秀的作品
在中国大地上能够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