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四年(前93年),司马迁完成了旷世巨著《史记》。这部书不仅是我国文学和史学上的重要著作,就是在全世界,也是一部奇书。鲁迅先生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巨著。全书130篇,五十多万字。它采用五体结构:本纪、书、表、世家、列传,开创了纪传体纂写史书的体例。所谓纪传体,就是用“本纪”记帝王,用“世家”记侯,用“列传”记各种人和事,用“表”记时事,用“书”记制度。《史记》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每篇后都写一篇“赞”,进行评论。他第一个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都包括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内,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史记》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史”之首。以后历朝历代修史,多以《史记》为范本。司马迁先进的史学观念,不仅表现在历史编纂学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史学思想方面!

司马迁人生重要事迹(发愤著书的史家司马迁)(1)

封建帝王都认为自己的统治能千秋万代,如秦始皇取名始皇,就是取意子子孙孙皆为帝王之意,汉高祖亦然。而司马迁则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发展的、变化的,直接否认了这一点,这在当时是充满反叛精神的。司马迁也不以当时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如“世家”本是王公大臣作传,司马迁却将“布衣”孔子、“反民”陈胜列入“世家”,以表彰他们对历史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司马迁明确提出了以史为镜的思想,他的史学观念已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后来的许多封建史学家都无法企及。在文学史上,《史记》开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唐宋的散文、宋元的话本、明清的小说,直接继承了《史记》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中很多篇章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之作,《陈涉世家》《鸿门宴》等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他叙述故事,往往曲折生动,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史记》中富有传奇性的材料,成为戏曲家选材的宝库。《完璧归赵》《霸王别姬》《文君当垆》等等,都是票又们喜爱的剧目!

司马迁人生重要事迹(发愤著书的史家司马迁)(2)

尤为突出的是他注意收口语,使《史记》千载而下,仍通俗易懂。如陈涉怀有鸿鹄之志的豪言壮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星宇要代替秦始皇的雄心大志:“彼可取而代之。”等等,很能表现人物性格,至今仍有鲜活的生命力。司马迁也是以实地考察来证史、写史的第一人。为网罗“天下流失旧闻”,在他20岁时,开始漫游大江南北。据《太史公自序》和其他篇章的记载,他从京师长安处罚,南下至江陵,渡江辗转到汨罗江,凭吊屈原;沿湘江溯流而上,到九疑山(在湖南宁远县),访求虞舜死去的藏地;登庐山,了解大禹疏九江的传说;上会稽山(在浙江兴县),寻找传说中大禹的藏地;北上到淮阴(今江苏江阴县),采访韩信的事迹;又向北来到汶水、泗水一带,摆放孔子庙堂里的车服、礼器;又到秦汉之际风云人物的故里访问,对楚汉相争的战场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回到长安。元鼎六年(前111年),司马迁35岁时,被派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安抚!

司马迁人生重要事迹(发愤著书的史家司马迁)(3)

他阶级深入调查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将它们写进《史记》中。这次出使,他形成了民族统一思想,开了为少数民族立传的先河。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得宠的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率军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为后方辎重官。不料李陵所率的五千步兵,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又得不到支援,战士们仍浴血奋战,最后拉开空弓射敌。不得已,李陵投降了敌人。李广利本无将才,虽未遇到匈奴主力,也被打得大败。好大喜功的汉武帝非常生气。一些阿谀苟合之徒不敢得罪皇帝的舅子,讳言李广利的败绩,诿过于李陵。正直的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借以发泄对那些“全躯保妻子之臣”的不满。汉武帝却认为他在为李陵开拓而贬损李广利。于是天汉三年(前98年),司马迁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司马迁人生重要事迹(发愤著书的史家司马迁)(4)

汉代法律规定,犯死罪的人可以交五十万钱赎死,或以腐刑免死。腐刑是一种阉割生殖器的残酷刑罚。司马迁家境并不宽裕,他只有两种选择:死或受腐刑。生死之间,他千思万虑。不写完《史记》,他是不该一死了之的。于是他决定下蚕室,忍受这奇耻大辱。前96年,司马迁出狱,汉武帝任他为中书令。原先他的俸禄是1000石,现在增加到2000石了。中书令是一个离皇帝很近的官,掌管政府的诏书、表章等机要事务,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说:“现今没有品行的人,关在蚕室里,疮还没有养好,就来侍奉皇上,享受高官俸禄,妻子宝贵,自己来尊荣起来了!”面对这些,司马迁毫不在意,他除了发愤写作外,对其他事情一概不闻不问。甚至他的好朋友任少卿都不理解他,写信责备他位居高危,为什么不推荐贤人?

司马迁人生重要事迹(发愤著书的史家司马迁)(5)

自己身受腐刑,“身残处秽”,和竖宦同列,即使才高行美,又有什么光荣尊贵可言呢?的确,中书令名为显职,实则是很卑微的。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和民间访问,印证了许多历史文献和传闻。如传说中孟尝君“好客自喜”,很喜欢招募天下各种人才,包括鸡鸣狗盗之徒。司马迁到薛地时,发现当地有很多顽劣子弟,与邹、鲁等地很不相同。当地居民告诉司马迁,孟尝君入薛时,带了六万余家任侠奸人来,于是他才相信孟尝君确实“好客自喜”。为弄清“夷门”是什么,司马迁过大梁的废墟时,实地勘察,细心求证,终于弄清夷门就是城的东门,正是由于司马迁这种求实精神,《史记》才成为“实录”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