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修行磨道,修道入佛的正确认知与下手的好方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南怀瑾讲普通人怎么修身养性?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怀瑾讲普通人怎么修身养性(修行磨道的好方法)

南怀瑾讲普通人怎么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修行磨道,修道入佛的正确认知与下手的好方法

专注就能入神,忘我,不带任何情绪,容易进入潜意识里。观照就是静坐时的万千法门,念阿弥陀佛口诀,用一念代万念的方法,或者思想集中于呼吸的观息法。能消除杂念达到入静的状态。

善于改变就能改掉陋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达到尽快融合新的环境,获得一种和谐,融通,中和,自信的正能量,祥和的心境自然而来。

培养定力必须从日常小事做起,无论大事小事,不带情绪,不要厌倦,不要急躁,至始至终享受做事的过程,只有这样不断的磨炼,时间长了,才能培养出无论处于什么状态,都能泰然自若,处变不惊,这种状态就容易入静,入定。

磨炼是要经常反复的训练自己,有了情绪,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调整这种心态,用不同的思路劝说自己,勇敢面对各种困难,使自己在困难面前得到升华,有了情绪与困难不要压抑在心里,也不要在困难面前退宿。当你完成了困难任务后,心情是何等的畅快!下次就不会有恐惧心里了,能使自己达到平和的状态,从而更有利于入静,时刻处于定中。

考虑问题不要老以自我为中心,时常站在别人那边来看问题,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能获得别人的拥护,赞同。避免矛盾产生,情绪恶化。也能让自己的视野开阔,全面的把握客观规律,获得了智慧。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勇气做好任何事情,心态要积极向上,这就有了正能量。看到别人做得好,不要认为自己就做不好,产生自卑心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用心去做,专注它,一定能做好它。这样就培养了你的自信,下次就更加自信了。人有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人才有活力,有使不完的劲,行动力强,心动不如行动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想法,没有具体去做的行动,就不能表现出良好的结果来,无用!请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要达到高度自信的境界就必须经常磨炼自己,使内心逐渐形成一种平和,高度有序的定态优势。体内的正能量就会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出现灰心丧气的状态时,要马上调整心态,丢掉负面情绪,面对正面的,积极的感觉,行动起来,加强自己的信念。

生活中,我们的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的,不管遇到怎样困境,我们都要通过改变这种不好的感觉,来提高自己的心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旦心境得到了改变,你就可以化痛苦为动力,把挣扎看成是享受,烦恼化为菩提,(释迦菩提树下悟道,菩提是领悟,觉知的意思,把烦恼当成磨炼自己心性的对象,烦恼的反面就是觉知),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

以仁爱之心,大爱之心处理任何事情,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大爱无疆,仁者无敌(心境没有敌人,一切平和)。爱你的工作,爱你的家人,爱你的外部环境,爱平等众生)将仁爱之心运用到各个层次,做什么事都会很快掌握。好心情可以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当遇上不好的情况时,要把它当着磨炼自己的一次机会来看待,这是天意啊,难以违背,心里这样想着,我要拿出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完成它。这样心境会立马改变,做成了会有成就感。有些时候不需要多想,默默地去做,结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困难。

胆小就会怕事,遇事就退宿,甚至出现惊恐状态,会扰乱心智。同样张狂会使躁动不安,心情不能平复。总之,要控制好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各种情绪,使其保持在中和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入静而不烦心。

做每件事都要带着热爱它的心态,就会有使不完的劲,愿意为它付出一切。要扭转厌恶做事的心里,分析厌恶从何而来,一一克服。

学问的源泉在于至诚,对于任何人,事,物体都要诚心诚意,才能处于最镇定,灵动,中和不偏不倚的状态。喜怒哀乐,贪色贪财平时就不能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总会有爆发的时机。这不光要理解,平时也要磨炼,注意修炼实践,断除它,以保中和。大智慧存在于宁静,清明的境界中(潜意识里)。

学问之道在于放心是说在学习,研究学问的时候,要让心专注,抛开一切杂念与胡思乱想,让本心(潜意识)表现出来。不学而知,是指不学习就已经存在于你的内心的那个良知。也不是不学习书本知识就能通达。而是,要改变死记硬背,不能通达本心智慧的那种思维方式。我们随时都要保持那种空灵的,静谧,放松的状态,智慧才能得以显现。

认识自我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优缺点,优点加以发扬,缺点努力改善。正所谓每日而三省乎己——反观内心。这样能提升人格,获得志气。

人不能只知道静养,还需在日常工作中,事事磨炼,才不会遇事慌乱。遇事不要用意识来指挥自己,而是心情坦然,灵动无滞,任凭本心发挥作用,自然就能思维敏捷,应变自如。

什么是意志?就是能将好的念头扩充,肯定,不好的念头给与制止的能力叫意志。是上天赋予的智慧和能力。平常就需要存养这种意志才有进步。

何为立志?志之所在,心向往之。就是在心中树立一个目标,让自己的注意力不断集中在它的上面,也就不断把能量贯注在这个目标上面,激励自己朝着目标努力。这个意愿必须发至内心深处,不然这种立志不会长久。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一种思想和行为重复久了,就会渗透到意识的深处,形成看似很自然的行为模式。立志后需要毅力和忍耐,贵在坚持。逆境最能考验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永不退宿,才是真正的立志。

本心就是良知,道,与客观事物相通的各种事物的规律,当然是无形无相的。做学问者求其放心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或者学习时,要放下各种私心杂念,让其状态接近本心,才会有做事的良好应对方法,才能搞清楚各种事物的规律。要接近本心,必须转换自己的气质,磨掉不良的习气,有很多习气是平时感觉不到的,只有遇到了相关的刺激才会表现出来。所以要在事上磨炼方能克除这些不良习气。要做到物我两忘,提高自己的意境,不要强求一个目的性,好坏结果同等对待,从一个非常客观的态度出发,不要事事以自我厉害关系为出发点,这样反而能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固执己见,要有一个灵活的态度,从多方面,多方位看待一切事物,使其处于中和状态。不光要懂得这个道理,重要的是要实践中磨炼,才算真正的掌握,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的观点:

物与理没有心的投射毫无意义。圣人之心宛若明镜,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一一应照出它原来的样子(那就是符合客观,真实的规律)。而我们普通人那镜子上面布满了灰尘(各种欲望,私心杂念),而不能全面应照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真实,错误的,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平时要做的就是磨镜搽灰,使内心通体明亮,能照见万物的本来面目。

做人之道在于良好的人格,成功的主人就叫人格。往往世人把成功用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本来这个物质上的东西就是成功人士的人格在外表流露出来的结果,成功虽是以其物质来表证,但莫过于来自内心深处的修养的品质。虽有物质的丰富,但要使人的生活具有幸福快乐感,还得练就内心的良好品质与人格(人本身是受心来控制的)。没有这些修养,即使成功,也不会长久。成功就是人格的镜像(镜子里面的像)。就是成功等于人格,有良好的人格就一定会成功的意思。

善良,爱心,忠诚,宽容,正直,诚实,坚毅,勇敢,智慧,谦虚,感恩,同情心,正义感等等,这就是良好品质的表现。你能够把这些品质在社会的交互之中,表现出来,成功就会随之而来,不管你走到哪里,它都会跟随你到哪里出现。

一个人必须要首先做到内圣(内心达到圣人所说的那种状态),然后才能做到外王(在外,你就能获得人家的尊重,拥戴,哪里不能成为他们的头,成为王的呢?)。

心学的功夫就是要养成快乐的习惯,我们要在事上磨炼自己的快乐功夫。心随外物而转往往会不快乐。1/良知是一种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不忍)之心,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良知是一种正能量,2/致良知就是开启,扩充,运用正能量。良知的四大特征是自发,自足,自律,自得。工作中就可以修行,只要你对工作抱正确态度,你就是一个高贵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

3/格物是修行的入手处。格物不能从外物而格,要从心中去格。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心中的错误,不良的情绪,欲望,观念,意识,思想等等,全都改正过来。朱熹说格物就是要研究在外的万事万物的道理,达到正心的目的。是一个渐悟法。心学认为格物是可以打成一片的,格物的过程就是正心,至诚的过程,没有先后之分,可以是顿悟。

究竟格物的功夫用渐悟法还是用顿悟法,看格物之人是什么根器的,慢根器之人当然用渐悟法好,让其慢慢才能领悟。而领悟性强的人往往可以顿悟。体悟心中的理需顿悟,平常所遇的每件事上需磨炼渐修。

4/格物的过程就是为善除恶的过程,知行合一的过程。是善的坚持,是恶的去除。任何的外部事功都是建立在内部的心性之上的。

修行是在生活与工作中修行,不是脱离社会,跑到深山老林参禅打坐。修行就是修炼自己的良好品格,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中道,不为私心所动。对工作保持专注,忘我。对生活保持乐观,自信,大度,平和。不留恋过去,不惧怕未来,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事情,把握当下的生活。要拿得起,又能放得下。不为每天的情绪所左右,不计较得失,公正处理任何事情,即所谓放下私心来,便是真悟。明了真心能见本性,立地成佛。

真正做到一颗平常心,就能不喜,不忧,不惊,不恐,不怕,不忧愁,不烦恼,不冷漠,还有什么不快乐,不自在的呢?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处境,家庭,社会环境,工作状况,人生经历,困难,各种事态,导致我们的情绪变化,要达到平常心就要在这些事态上磨炼。

平常心是情绪不发的状态。不是冷漠,枯槁,不是独居避世。不是枯禅(枯禅是面如死灰,不问世事,为空而空,为定而定的修行状态)。

修行就是要修成这颗平常心来,这颗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卑不亢的中和的,平衡的本心,即佛心。情绪未发之状态即为平常。所谓大道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状态,处于自然而然,不加私心,欲望,情绪的自然状态,就是随缘而动,随机而变,自然也即平常。

诽谤,指责,污蔑都是外来的,我们需要发扬忍辱的气质,在事上磨炼,才能百变不惊,屹立不倒。碰到这种情况,低级方法应对就是反唇相讥,中级方法就是唾面自干的成语典故(对方向你吐唾沫在脸上,要不动声色,让它自己干),高级方法就是把别人冒犯自己的尊严,瞧不起你的那种姿态,当着一种强大的正能量,趋使自己不断精进。

王阳明心学既非简单的唯心主义,也非简单的唯物主义,它是唯心与唯物统一的整体观。

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就是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受控制。但同时,人作为一个群体的人,还必须遵从道德意识。一味的只按自由意志行事,触犯道德规范,法律,心灵绝对不会安宁,这本身就是对他内心的一种惩罚。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处。只有遵从向善的道德规范行事,才会受到大家的尊重,从而获得快乐感,幸福感。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低三下气,忧虑恐惧的样子)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心灵的品质,心理学上叫个性(固定的较为不变的特性)。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对人生自己的态度,与处事方法。阳明心学的心就是讲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学问与修行方法。

什么是性格?人对现实所抱的态度与自己的行为方式中,较稳定不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体与众不同的差异。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诚实还是虚伪、谦逊还是骄傲等。(2)意志特征有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优柔寡断等。(3)情绪特征有热情还是冷漠、开朗还是抑郁。外向还是内向等。(4)理智特征有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还是思维迟缓、浅薄、没有逻辑性等。性格虽是天生,但通过后天的学习,磨炼可以得到改善,这个磨炼自己的过程就是修行修道的过程。

简单说来,修行修道的过程就是修炼性格的过程,就是要改造与完善性格。把自己修成一颗平常心,一颗宁静心,一颗善良心。

平常心是基于情绪方面来讲的,情绪处于不发之中,保持中和,没有了情绪的干扰,还有什么不快乐,不幸福的呢?遇到搅动情绪的事,要化解得开,能克制,想得通,放得下,需要在事上磨炼。

第二,修行修道也就是修炼自己的那颗宁静的心境,使其没有私心,杂念。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这种状态,用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当然还有四万八千法门)训练。或者采用观息法,思想集中在呼吸上,纹丝不动。思想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的牵引,当然就会归于内心,保持宁静,心就不会外驰了(即收心)。我们有了一颗宁静的心就能获得智慧,谋略。就能获得心身的健康。淡泊明志(志是有士之人的心就是本心,明志就是明了本心),宁静致远(远指更深远的智慧与谋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修行修道就是修炼善良之心的过程。这是基于人不是一个孤独的人,不是一个单一的人,是与社会群体密切相关的一个群体之人。用善良之心就能应对这种群体关系,使其处于和谐状态。

善良之心就是一颗慈善之心,大爱之心,真诚之心。有了慈善之心就会救济苦难(指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之人,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心态。

大爱之心是一种孝心,包容心,热爱心,专注心。所谓博爱,天下为公(没有私心,公平合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个道理。有一颗热爱之心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家人,以及同事与身边的人和环境。有了热爱之心每天都会充满激情,自信,做任何事情都会乐此不疲,像雷锋一样的心里状态。

有了专注之心就能废寝忘食,集中精力工作,学习,触发灵感,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真诚之心就是做人真实而不虚伪。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所谓企业要诚信经营,朋友要真心相待,就是这个道理。

真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能做到真就不会出现错误。错了错了就是不符合客观称为错了。我们有了这些内圣的品质,哪里不能成功,不能为王呢?

绝大多数的人,都蒙蔽了双眼,遮蔽了内心。认为人生的最高追求莫过于名利地位,钱权财色。殊不知,真正的追求应当是高尚的品格,人生的幸福,快乐感与身心的健康度。而要实现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改造与完善性格入手,从修炼心性下手——平常心,宁静心,善良心,大爱心,真诚心(五心修炼谓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