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统编教材识字写字)(1)

一、先安排识字再安排拼音

统编教材先安排一个单元的识字课,引导学生先学习40个特别简单、高频的“基本字”,然后再学习拼音。

学生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了一些汉字,先编排识字的内容,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汉字积累,实现幼小衔接。

与简单高频的“基本字”相比,拼音的抽象性更高,学习的难度相对更大。先学习少量“基本字”,再学习拼音,有助于放缓起步阶段的坡度,减少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

与此同时,第一单元所学的汉字,还能帮助学生在第二、第三单元学习拼读相应的音节。

二、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编排

全册要求认识300 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100 个字。每课课后双横线中的字,是要求认的字,只要求认识,即能在阅读的时候使用,不要求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是要求写的字。

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要求认的字,都是出现频率高的生活口语常用字;要求写的字,大多是字形简单、构字能力或构词能力强的独体字,也适当选择特别常用的合体字,大体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独体到合体的顺序编排。

三、集中识字形式多样,凸显汉字构字规律

教材重视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重视识字方法的学习和识字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教材安排了两个专门的集中识字单元,同时在语文园地中专设栏目“识字加油站”,以丰富多彩的识字形式,如字理识字、传统蒙学识字、事物归类识字、儿歌识字,激发初入学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

集中识字的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激发学生探索汉字的愿望。比如,《日月水火》一课安排象形字的内容,《日月明》一课安排会意字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字理。

此外,教材还在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栏目中,结合已经认过的带有草字头、木字旁、日字旁、女字旁的字,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这样安排,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而不只是把汉字看成机械的笔画组合,能有效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四、夯实识字写字基础,重视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识字写字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材结合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学习偏旁,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字形分析能力。在要求认的字上方呈现新偏旁,提醒学生重点关注。一年级上册共学习36个新偏旁,都是构字能力特别强的常用偏旁。教材后附有《常用偏旁名称表》,对本册学习的偏旁进行梳理总结。

结合写字学习基本笔画和笔顺,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在要求写的字旁边呈现新笔画,并对每一个要求写的字都作了笔顺跟随的处理,特别是在色彩上作了特别处理,以颜色的变化体现汉字书写的每一个笔画,使静态的笔顺变得动态立体,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汉字的笔顺。教材后附有《常用笔画名称表》,对一年级上册学习的22个新笔画进行梳理总结。为了加强写字指导,在语文园地中还设置专门的“书写提示”栏目,强调汉字书写规则,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好写字基础。同时,重视书写习惯的培养,不断强调写字姿势,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鼓励在生活中识字,开拓多种识字渠道

教材设置专门的栏目“展示台”,提供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学生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沟通课堂内外。在“展示台”中提供了生活识字的多种渠道,如,通过同学的姓名识字,在街上认识招牌上的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强化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统编教材识字写字教学设计(统编教材识字写字)(2)

识字写字教学建议

一、充分了解学情,科学规划整个学期的汉字教学

开学之初,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作全方位的摸底。比如,了解学生的口语水平,调查学生的家庭语言环境和社区语言环境,统计学生已经认识、会写的汉字。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汉字教学的起点,对整个学期的汉字教学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并针对不同语言基础、语言环境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识字、写字指导。

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识字教学

教材中每课要认的字是按照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基于学生学习汉字的规律,以及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对每课的识字教学进行灵活安排。比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词语中理解字义,可以先指导一些单字成词的常用字,再指导构成常见双音节词语的汉字。比如《秋天》一课,可以先指导“飞、会”等,再指导“秋、气”等。

如果学生在没有学拼音的情况下学习汉字存在较大困难,教学时也可以灵活调整单元顺序,先进行拼音单元的教学,在学生掌握了拼音这个“拐棍”后,再进行第一单元识字课的教学。

三、重点解决学生口语词储备不足的问题

学生的识字学习有一个突出的困难,就是无法借助口语词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设法补充学生口语词的储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尽量帮助学生在交际语境中大致理解一些口语词的意思,逐步增加口语词的积累。比如,帮助学生积累“裤子、鞋、袜子、帽子”等常见衣物的名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常用亲属称谓,“教室、办公室、图书室、操场”等常用学校设施名称。尤其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帮助学生积累口语词和识字,如“马、牛、羊”等动物名称,“大山、草原”等地形地貌名称。学生在学会口头称说事物之后,今后学习相应的汉字就会更容易。

二是增加汉字教学的形象性。可以大量使用图画、卡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材料,直接呈现具体事物的样貌,帮助学生理解表示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汉字;还可以通过直接的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表示动作的汉字,比如一些含有提手旁的字。通过形象化的方式促进理解,使学生直接将汉字与具体事物对应起来,降低识字的难度。

四、重视提升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汉字字形进行分析,尽早掌握识记汉字的必要支架。

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减偏旁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偏旁作为合体字构件的重要性,养成借助偏旁记忆字形的习惯。尤其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构字能力强的常用偏旁,如单人旁、口字旁、立刀,从而识记更多同偏旁的字。

还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形声字进行比较、归类,积累常见的表义偏旁,如木字旁、提手旁,提高学生利用形旁理解字义的能力。

针对学生字音不太标准的问题,教师可着重指导学生关注形声字的声旁,尽早形成利用声旁判断字音的能力。

五、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认识的汉字

针对学生对已认识的汉字容易遗忘的特点,教师可以及时采用各种手段复现汉字,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汉字。比如《天地人》一课,可以出示“入学教育”部分学过的“我是中国人”这句话,让学生在句子中复习新学的生字“人、我”。又如《小书包》一课,可以将表示文具的汉字进行归类,帮助学生复习本课学习的“书、包、尺、作、业、本、笔”等字,以及之前学过的“桌、纸”等字。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趣味复习活动。比如,可以利用儿歌、顺口溜等形式,提示一些区分不同汉字的方法;可以组织找朋友、摘水果等游戏,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可以定期开展猜字谜活动,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汉字进行梳理总结。

六、创设包含汉字的环境,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运用识字成果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包含汉字的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汉字,从而达到无意识识字、运用已有识字成果的目的。

可以在学校的各个场所布置一些展板,呈现童谣儿歌、浅显的格言、班级公约等内容,引发学生的关注。

可以鼓励学生在上街时,注意观察商店的招牌、广告牌,宣传栏、路牌等,并尝试认读汉字。

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余阅读图多字少的图画书,观看带有汉字字幕的动画片,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借助图画内容和动画人物的对白,无意识地识记汉字。

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积累本,记录在生活中识字的成果,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展示台”栏目,给学生提供大量展示交流的机会,比如,展示从作业本上认识的同学的名字,展示从食品包装上的认识的汉字。

七、设定适切的写字教学目标,把握写字教学的重难点

相对识字来说,写字的难度更高一些。为了减轻初入学学生的负担,避免学生对书写汉字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可以依据“先识字,再写字”的原则,将写字教学的步子稍微放缓一些。在入学教育阶段和第一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练写一些简单的笔画,对汉字的书写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也可以在教室中放置各种书写工具,供学生随意练写,逐步产生书写汉字的愿望。

写字的要求,只要能做到把字写正确即可,在美观等方面可以先不作要求。根据“识写分流”的原则,课后双横线中仅要求认识的字,不宜要求学生书写。应尽量避免大量机械抄写的教学方式,写字练习重在质量,要关注写字的效果,注意保护学生的写字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把汉字写正确,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示的新笔画,以及田字格上方的笔顺跟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每个新出现的笔画,以及每个字的正确笔顺,并要在此后的教学中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牢记汉字的笔画和笔顺。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栏目,帮学生巩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基本笔顺规则,使学生从一开始便养成按照正确笔顺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师要注意在各种场合保持良好的坐姿和执笔姿势,帮助学生理解写字习惯的内涵,并言传身教,成为学生保持良好书写习惯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