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不同性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通俗解释(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1)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它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引起全部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这种变革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使用的“生产方式”一词,有多种含义,有时仅指生产关系,多数指劳动方式。

生产力:

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要素包括:

(1)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2)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3)由自然物质和加工过的物质构成的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劳动者才能制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掌握和使用生产资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促进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它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它概括为“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把生产关系概括为三个方面: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

(3)产品分配形式。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其他方面。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赖以发展的社会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也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而产生的,生产力向前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落后的或者超前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冲突,不可能由旧社会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经过代表新生产力的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这一规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表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共产主义所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