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3月4号,一部弘扬雷锋精神的电影在中国内地上映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离开雷锋的日子》,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雷锋生前的战友兼好友乔安山也走入人们的视线。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

彼时随着雷锋的逝世已经过了整整34年,当时的乔安山也已是55岁的高龄。而《离开雷锋的日子》这部电影,便是以乔安山为原型,讲述雷锋与乔安山的故事。

通过这部电影,人们也清楚地知晓了雷锋的去世的原因,以及这34年来乔安山身上发生的故事。

时间回到1940年,位于湖南长沙的望城县,一名婴儿呱呱落地,婴儿的父母给他起名叫雷正兴,希望他以后成为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而雷正兴,也就是日后的雷锋。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2)

雷家是标准的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经常处于温饱线上,雷锋的父亲曾经是毛主席手下的自卫队队长,后来因伤退役。

在1944年的时候,因为再次被日本人打伤,雷锋的父亲旧病复发,在床上躺了一年后便去世了。

在此后的三年中,雷锋的哥哥操劳成疾,得了肺病后在床上躺了一年去世,年幼的弟弟同年因伤寒病去世,母亲在1947年时因不堪地主凌辱上吊自杀。就这样,年仅7岁的雷锋就此成了孤儿。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3)

但幸好,还有远方亲戚的接济,年幼的雷锋才没有就此夭折。1949年时,在党的帮助下,雷锋得以进入学校,跟别的孩子一样读书学习,也正是因为如此,雷锋从小便有了参军报国的志向。

1960年的时候,经过几番波折,虽然当时的雷锋身体素质并未达到部队的标准,但因为他的家庭环境出身好,再加上平日里经常做好事,多次被表扬,故上级破例允许他参军。

1960年的1月,时值20岁的雷锋终于成功地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4)

同年的8月,上寺水库突发洪水,作为新兵的雷锋带病上阵,跟随战友们在大堤上奋战了七个日夜,最终成功地将洪水击退,并受到了部队的表彰,荣获二等功一次,再加上平日里表现良好,作风优良,故仅仅参军一年,便被特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在那一年,他在日记中写下了那句承载着雷锋精神的名言。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地为人民服务中去”

在进入军队后,因为在入伍前有过驾驶拖拉机的经验,于是雷锋被分配到运输连当驾驶员,并成为当时第一个下到战斗班的新兵。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5)

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以雷锋助人为乐,勤奋刻苦的性格,他在将来应该会有不小的成就,并且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命运总爱捉弄人,谁也说不准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

1962年8月15号,这个日子乔安山一辈子都忘不掉,因为他对雷锋的记忆,永远地停留在了那一天。

乔安山是辽宁辽阳人,在鞍山钢铁公司认识的雷锋,当时的他比雷锋小一岁,雷锋在焦化厂工作,乔安山在电解厂,两人相见如故,又因为兴趣相投,年龄相仿,所以便成了朋友。

1959年11月时,国家开始征兵,当时乔安山在下班时碰到了雷锋。

“小乔,你报名没…”雷锋兴致冲冲地问道。

乔安山听到这句微微一愣,不解地问道

“报什么名?”

“征兵啊,现在已经开始了,你报名没有…”雷锋笑了笑,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乔安山眨了眨眼,犹豫着说道

“还没有呢,我再跟家里合计合计….得问问家里人的意见。”

雷锋点了点头,接着又打趣地说道

“年轻人当兵还合计什么,去保家卫国你父母指定同意!”

乔安山一愣,心想也是啊,于是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这样踏上了当兵之路。

60年二人成功加入军队,又恰巧被分到了下到一个汽车连里。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6)

下到连队后,乔安山跟雷锋被分配到了同一个班,因为雷锋乐于助人,积极勤快,所以他又成为了乔安山的班长,而乔安山则是雷锋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两人同甘共苦,同开一辆车,多次完成困难的运输工作。

在和雷锋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乔安山也获得了雷锋不少的帮助,有一次他的母亲生病了,雷锋在听闻此事后,悄悄地将自己积攒下的20元津贴以乔安山的名义送了回去,要知道,那时一位解放军战士每个月的津贴也仅仅只有6块钱。

1962年8月15号的早上,雷锋和乔安山作为运输班的战士,需要马不停蹄地将一批粮食运输到前线的驻地去,那几天的天气十分恶劣,连着好几天都下着暴雨,那时候还没有什么高速公路,也没有什么水泥路,路是那种窄窄的山沿小路,一到下雨天地面上都是泥潭,即使是军用卡车,稍有不慎也可能导致轮胎打滑,方向失控。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7)

那天早上雷锋和乔安山没有吃早饭就匆匆上路,当时的天上还下着小雨,两人花费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将粮食送到驻地去,再等回到运输连时,已经是中午了。

饥肠辘辘的二人原本打算赶紧去吃饭,因为下午还有其他任务,时间比较紧迫,但当雷锋看到沾满黄泥的车身时却感到十分心疼,于是便让乔安山先去吃饭,他去将车子洗一下再去吃。

作为战友的乔安山虽然也很饿,但哪能让雷锋一个人洗车呢,于是二人便决定将车子开到不远处的炊事班那里,洗完车后再一起去吃饭。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8)

炊事班的位置距离运输连并不是很远,但如果想去那里的话,必须通过一条狭窄的小土路,并且因为炊事班的门口还竖着一条粗大的晾衣杆,再加上他们驾驶的军用卡车体积庞大,所以对驾驶者的技术有着十分高超的要求。

为了保险起见,在驾驶卡车上经验更加丰富的雷锋决定让乔安山来驾驶卡车,自己则是在一旁指导。

两人之间的默契不必多说,就这样一个人驾驶一个人指导,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军用卡车便平稳地到达了炊事班门口的晾衣杆前。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9)

而这里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必须在狭小的泥路上多次倒车打转,困难程度就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样。

为了保险起见,雷锋便来到晾衣杆不远处指挥着运输车。

经过几次倒车,汽车的前半部分成功地越过了粗大的晾衣杆,雷锋比划了一下车身的宽距,发现差不多应该可以通过后,便给乔安山比了比手势。

坐在驾驶室里的乔安山看到手势后也点了点头,驾驶车子稳稳当当地绕过了这根杆子。

但在整个车身即将完全通过时,乔安山听到了一声刺耳的碰撞声,他的眉头一皱,下意识地将车子停止发动。

乔安山抬起头来,看了看后视镜,发现原本立在道路左侧的晾衣杆已经消失在视野中。

“唉,我的驾驶技术还是不太行….”他自言自语地嘟囔了几句,正准备继续往前开时,忽然意识到了不对劲。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0)

雷锋大哥呢,他刚刚不是站在晾衣杆旁边吗….

乔安山的心中一颤,连车子熄火也顾不上了,连忙将车门一开。

他的身体刚一落地,便看到了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

只见一名穿着绿色军装的身影正躺在黄泥中,一缕缕红色从他的头部伤口处散开。

而作为“罪魁祸首”的晾衣杆则是倒在不远处。

看到这幅情景,乔安山用脚趾也能猜出刚刚发生了什么,运输车的车身带动了道路旁的晾衣杆,倒下的晾衣杆砸到了雷锋的身上…..

“快叫医生,快叫医生….”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1)

乔安山心急如焚的来到已经失去意识的雷锋身旁,看到他额头上被砸出的血疤,对着不远处的炊事班撕心裂肺的喊道。

很快,炊事班的战士们闻声赶来,他们一同合力将雷锋送到了距离驻地最近的抚顺矿物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

在医院里,雷锋经过一定的治疗平稳住了伤势,但职工医院的条件比较简陋,根本无法挽救雷锋的生命,于是众人决定将雷锋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沈阳军区202医院。

但谁也没想到这一路上又遇上了车祸,再加上堵车等其他因素,等众人赶到医院时,已经是下午三点,而雷锋同志早已没了呼吸。

对于雷锋的逝世,众人都十分的伤心,尤其是他的战友兼手足的乔安山,心中更是充斥着无尽的自责和愧疚。

他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上午的场景,不断地责问自己,当时如果自己要再小心一点,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当时的方向盘再往右打一点,是不是就不会碰到那根晾衣杆。

当天傍晚,雷锋班的战士们怀着无尽的悲伤将雷锋的躯体放进棺木中,有不少战士宁愿牺牲睡觉的时间也要替雷锋守夜。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2)

第二天,在整个运输连以及上万民众的陪同下,装着雷锋躯体的棺木下葬了。

葬礼结束后,雷锋去世的消息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于雷锋去世的原因众人也是各有说法,为了避免事态扩大,于是上级领导便派人调查这场事故。

经过严密的勘查,调查人员发现,乔安山的驾驶操作并没有什么问题,整辆卡车的车身上并无擦撞的痕迹,也就是说,军用卡车并未碰到那根晾衣杆。

那为什么,晾衣杆会倒呢,而且这根晾衣杆是用木头做成的,即使倒下去也不可能会致人于死地啊。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3)

通过对现场的勘查以及对乔安山的调查,调查人员总算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炊事班门口的晾衣杆是深插在地面上的,因为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晾衣杆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再加上它的顶端还缠绕着一根铁丝,所以整根晾衣杆其实就相当于一把绷紧弓弦的弓。

而它会倒也不是因为军用卡车碰撞到的原因,而是因为那几天连着下暴雨,泥土较为松软,军用卡车的重量大,轮胎挤压了地面的泥土,压缩的黄泥在极大的重量下压断了晾衣杆的根部。

断了的晾衣杆就像是射出的弓箭一样,携带着极大的速度恰好击中了雷锋同志的太阳穴,造成了颅内出血,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4)

也就是说,这件事完全是一个意外,不是乔安山的操作失误,也不是雷锋的判断有误,毕竟这条路他们已经开过很多次了,谁也没想到一场大雨会起到连锁反应,最终夺走人的生命。

雷锋牺牲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3年,毛主席为雷锋题词,并且和周恩来总理,朱德将军等人一起向全国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6年,也就是雷锋牺牲四年后,乔安山终究还是无法走出阴影,他选择了转业,成为了机械部第五建筑公司的工人。

离开部队后,乔安山变得沉默寡言,他就很少提及他在部队中的经历,对于他和雷锋的关系,他从未向别人说过,对于记者他也拒绝采访,任何形式的雷锋精神报告会他也拒绝参加。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5)

1968年,乔安山离开了第五建筑公司,来到了铁岭运输公司,重新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也就是当司机,在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乔安山重新开始了生活。

他虽然结交了好友,也重新组建了家庭,但他从不跟别人提起自己的过去。

在众人的印象里,乔安山就像是从哪个石头里蹦出来一样,没有人知道他以前的经历。

渐渐地人们也就遗忘了他的存在,再加上当时为了避免事态扩大,所以政府方面对于雷锋的死因也就只说了“因公殉职”四个字。

雷锋虽然逝世了,但雷锋精神就像是纽带一样,始终会有人将其继承并且再度发扬光大。

而乔安山虽然没有向别人提及雷锋,自己也试图回避那段令人痛苦的回忆,但在为人处事上,他却不自觉地向着雷锋同志靠近。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6)

1988年的某个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乔安山驾驶车辆从沈阳前往铁岭,在路上与一辆马车擦肩而过后,乔安山忽然停下了汽车。

一同乘车的搬运工被急刹车惊醒,他揉着眼睛不满地问道

“怎么忽然停了,到铁岭了吗….”

乔安山摇了摇头,接着说道

“刚刚那辆车上好像有个病人….孩子好像在叫唤。”

搬运工愣了愣,没好气地说道

“这跟咱们有半毛钱的关系,你管那事干嘛…”

乔安山并未反驳对方的话语,而是调转车头追上了马车,经过询问才得知车上是一家人,确实是有一个生病的孩子,他们之所以在深夜里赶路,是因为家附近的医院不能治病,得赶往县城,但马车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等赶到大医院怕是说什么也来不及了。

听到那家人的说词,看着不停咳嗽的孩子,乔安山紧紧握住了拳头,他忽然感觉眼前这一幕很熟悉,26年前,自己的老大哥不也是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最终失去了性命吗。

想到这里,乔安山仿佛在车辆旁再次看到了雷锋的身影,想到雷锋的为人,他开口说道

“要不我送你们去吧,我是铁岭运输公司的司机,我开的卡车!速度会快一些。”

听到乔安山的话,孩子的父母眼中闪过不可置信的光芒,接着连忙点了点头。

回到车上,乔安山将眼前的情况说给了搬运工听,并劝他先坐马车去县城,自己把人带到县城后回去接他。

搬运工虽然嘴里嘟囔着,但并未犹豫,最终还是坐上了马车。

就这样,乔安山带着这一家人坐上了卡车,快速地赶到了县医院,让孩子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而在做完这件事后,乔安山却并未停留,而是叫上工友迅速离开了这里,再等孩子的父母反应过来时,做好事的恩人已经消失不见了。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7)

回到车上,一旁的工友也是像是第一次认识乔安山一样,打趣地说道

“看不出来啊老乔,老实交代你平日里是不是经常做好事,看来你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啊…”

乔安山沉默了片刻,抓着方向盘的手却忽然握紧,半响过后,他开口说道

“是啊,向雷锋同志学习!”

在离开部队的这些年,虽然他从未向他人提起雷锋,但在生活上,他却开始习惯默默地去帮助他人,并且这种习惯一直持续了几十年。

雷锋虽然已经离去,但他对乔安山的影响,却从未消失。

1995年,一篇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报道将乔安山跟雷锋的故事说了出来,这时人们才知道这个经常帮助他人的老兵原来曾经是雷锋最亲密的战友,并且几十年如一日的以身作则践行着“雷锋精神”。

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962年雷锋因公牺牲)(18)

但谁也不知道,这其实是乔安山跟自己的和解,过了大半辈子,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乔安山才选择从过去的悲伤和痛苦中走出,开始释怀。

1996年,以乔安山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从那以后,乔安山便不再遮盖自己与雷锋的故事,他到各地去参加讲座,去讲述雷锋的故事,去宣扬雷锋的精神。

光是纽带,会有人将它继承,并再度发光,而雷锋精神,便是照耀在人们心底的那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