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在他的小说《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里写,“镜子和父性令人生厌,两面镜子相交,会产生无数影像,它们使宇宙增倍,使人口增殖。”

为什么男生会变娘(与男子气概的区别)(1)

毫无疑问,“太娘了”在大多数人脑海里都是一个带有贬义的形容词,用来描绘那些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

但在语义学里,“太娘了”或者“女性气质”都是由“男性气质”,即“男子汉”这一主流形象,一分为二,粗暴定义。

为什么男生会变娘(与男子气概的区别)(2)

所有的女性气质或者“太娘了”,都是在男性主导的社会形象中相对建构而成,是对男性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依附。

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身份的认同与识别,借由大众媒介的效果传播逐步形成。这种身份意识形态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具有特殊的“强”效果,影视剧中的男女形象也因此受到主流文化的约束与管控。

近日,主流媒体刊文表达出对“太娘了”形象大行其道的忧虑。

“太娘了形象”在影视界和娱乐圈愈演愈烈,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所谓“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一些举止忸怩作态、喜欢撒娇卖萌的“小鲜肉”,经由影视制作机构和经纪公司商业包装和市场运作,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

而其中有些人因人品艺德不佳,频频爆出负面新闻,触碰道德底线,甚至踩踏法律红线,不仅为大众所唾弃,甚至身陷囹圄。

这股从娱乐圈席卷而来的病态审美风潮,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恶劣影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主流文化对于小众文化不断扩大的焦虑可以理解。

现实中,的确有一些流量明星,全靠一张脸,依赖资本包装,收割了不少粉丝,赚取了天量利润。

但因为他们的私德问题,最终可能会引导年轻人走向歧途,也影响了影视圈的良性生态。

文章提到,部分影视剧的创作者在挑选演员时,不论什么题材与剧情,也不顾角色匹配度、演技、艺德等,主演只选容貌艳丽的所谓“花美男”。

一些偶像剧和综艺节目中,男艺人和男性角色有的妆容浓重、衣着妖艳、雌雄难辨,甚至把刻薄没教养当成个性,自私自利、缺乏担当。

甚至是部分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邀请“小鲜肉”出演英模、硬汉,使本该阳刚、成熟、正气的形象变得幼稚、邪魅。

因此,媒体担心,不少青少年为了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明星,用青春做抵押,离开学校,开始“练习生”生涯。

文章谈到了部分影视剧中,对于身份性别的认同问题。并提出“使文化作品供给在审美上更加正向、丰富、多元,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以此“扭转这股畸形审美风气。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社会文化审美实现健康发展”。

的确,近年来流行的一些“耽改”影视剧,打着性别认同的擦边球,靠纯爱剧情,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而出演“耽改”剧的明星,开始凭借CP粉走红的那刻开始,他便从单纯的演员,成为了“饭圈”的流量明星。而剧粉到真人RPS移情,以及一系列的CP粉提纯商业资本操作,又让粉丝成为被明星和资本收割的商业利益。

为什么男生会变娘(与男子气概的区别)(3)

“CP粉其实本身已经具有了很大商业价值,能卖很多钱。但对于明星工作室而言,只有完成了提纯,才能真正地把粉丝的感情变现,变成消费和数据。另外,CP粉不一定会为谁花钱、花多少。即使是端水的CP粉,1块钱也只能给你花5毛。但如果被提纯,1块钱就全花给你了,经济价值才能最大化,所以大家都会希望提纯出更多唯粉(独宠一位明星)”。

值得一提的是,炒CP,不仅是耽改剧的走红秘密,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选秀节目中。不过一些粉丝其实非常清楚资本对CP粉提纯这件事,会下意识地对此感到排斥,有时就显得很应激反应,但也因此更珍惜那些看似很真实的CP关系。

“耽改”,也因此成为了男明星收割流量之路,是一场精心布置的资本游戏,并非对于性别认同的多元认知。

文章提及了问题,也给出了答案。但这个答案似乎又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丰富、多元”本就包含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类别与性别认同。

对此,有媒体文章认为,把“太娘了形象”与“悖离公序良俗”并列在一起似乎有点不妥。“太娘了”一词既是一种性别歧视,也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它不应该成为对他人的贬损性词语。

为什么男生会变娘(与男子气概的区别)(4)

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化妆不是女性的专属,社会和公众应该包容审美多元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注重外表打扮和喜爱化妆不分性别,男性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审美。

贬低一些传统观念中“女性化”的行为,批判其“娘”,本质上是认为女性身上的特质和行为低人一等。这不仅是女性遭到了歧视和侮辱,相当一部分的男性也是受害者,他们也没有被尊重。

所以,精致漂亮的外形,不应该被人用“太娘了”这个词嗤之以鼻。

因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本就一种文化建构的结果。

在包容的现代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定义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我们不应该将性格、行为和气质加以性别定义,而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性格品德。

为什么男生会变娘(与男子气概的区别)(5)

某脱口秀选手因为使用“普信男”一词而引发巨大争议。这恰恰说明了大众对于性别认同的刻板成见有多深。而在这种性别认同体系中,男性同样是受害者。

如果对于男性的身份认同可以更加多元化,那么“普信男”就应该是一个中性词,而非与“太娘了”一样,成为一种讽刺对象。

性别平等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性别的“男女平等”,也包括“性别气质平等”“性别认同平等”和“性别表达平等”等等。

不以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评价他人,反对性别歧视,受益的不仅是小众群体,大多数女性,同样也有被刻板印象绑架的“普信男”们。

另外,中央网信办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等十项措施,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

所以,流量明星已经彻底凉凉,主流媒体也没有必要把流量明星与一些影视剧中的身份认同“等同化一”。

最后,如果有人没有看明白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可以去看看曾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比利时电影《女孩》(Girl)。

为什么男生会变娘(与男子气概的区别)(6)

影片认为,无论是男性或者女性,首先需要被当做人来对待,而后才是性别上的社会规训和身份认同。大众需要摒弃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偏见。

无论如何,每一个人都应该获得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大众媒介与主流文化不要仅仅从身体去评判谁,要求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