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喜剧作为好莱坞类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博大”历来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以小清新、小冲突、小惊喜、小情绪博得观众的大众认可,皆大欢喜,而以小成本获得票房巨大回报也是这种类型片经常创造的奇迹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近年常常被提及的奇迹之一而三年磨一剑,原班人马打造的延续性产品:《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自然也被寄予厚望但对我来说,因为对之前那部电影故事合理性的质疑,其实对于这部续集是心存怀疑的,虽然吴秀波与汤唯这一对CP还是很有票房号召力的带着怀疑走进影院,却未曾想收获的是大惊喜——《不二情书》是我个人观影体验中,近年中国影坛最出色的浪漫喜剧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部电影里,薛晓路导演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一个古典主义的文学结构全新表达了现代主义的浪漫童话,也通过故事情节清晰地表达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我们的生活本身、情感本身的严肃思考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西雅图2不二情书剧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雅图2不二情书剧情(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

西雅图2不二情书剧情

浪漫喜剧作为好莱坞类型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博大”历来都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以小清新、小冲突、小惊喜、小情绪博得观众的大众认可,皆大欢喜,而以小成本获得票房巨大回报也是这种类型片经常创造的奇迹。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近年常常被提及的奇迹之一。而三年磨一剑,原班人马打造的延续性产品:《北京遇上西雅图2:不二情书》自然也被寄予厚望。但对我来说,因为对之前那部电影故事合理性的质疑,其实对于这部续集是心存怀疑的,虽然吴秀波与汤唯这一对CP还是很有票房号召力的。带着怀疑走进影院,却未曾想收获的是大惊喜——《不二情书》是我个人观影体验中,近年中国影坛最出色的浪漫喜剧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部电影里,薛晓路导演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一个古典主义的文学结构全新表达了现代主义的浪漫童话,也通过故事情节清晰地表达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我们的生活本身、情感本身的严肃思考。

影片名为“不二情书”,核心自然就是情书,而且还是在当下这个微信时代显得迂腐的书信模式,片中充满了对《查令十字街84号》这部被称为“爱书者圣经”的名著的致敬,原著小说和发生地都成为影片重要的“药引子”。但如果仅仅只是复刻经典,《不二情书》的自身价值就很有限了。导演和编剧“借其形,得其味,还其神”,在经典故事的基础模型之上,创造性地发展出了新颖的“二元共振”的故事结构——两个完全没有任何人生交集的男女,相隔万里,却成了情书的对象。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两位书痴的以书寄情不同的是,《不二情书》的通信双方各自都发展出一个“小世界”,两个小世界看似毫无逻辑关联,细品却有深刻的映像反射与呼应。

影片中设定的男女主人公都属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非典型孤独患者”、典型的“孤(独)男寡(助)女:一个是少小离家,失去人际信任感的房地产经纪人;一个是无处安身,混迹赌场寄生的小飞女。一个帮人买房子,一个陪人赌银子,都是与横流的物欲不断正面遭遇的边缘角色,红尘滚滚,如雾霾重重笼罩他们灰色的人生。而偏偏是这两个人生喧嚣不断,从常规逻辑上绝对不会拿出纸笔写信的人,不经意选择了最传统的书信交流感情。所谓的“不二情书”,其实并非狭义上你侬我侬的情话,而是一点一滴地解剖着男女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灵魂深处的图景,通过古典主义的载体,两个陌生人可以渐渐熟络到如同灵魂的共生体。与其说是一对男女的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毋宁说是两颗躁动不安的灵魂,在茫茫人海中,艰难地发现并靠近对方人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似乎是爱情,但远远超出爱情本身,甚至在某些瞬间,露出了我们生活的本来面目。在观影过程中,我一边沉浸在文字与图像的美好河流里,一边不住地联想起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不知道影片的主创在创作前期是否也有类似的联想,但是从整部影片的主题立意、故事内容、表达结构、人物组合各方面,其实就是围绕在这样一个折磨着也丰富着人类情感世界的千古一问而展开。薛晓路导演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副教授,在《不二情书》里,用一个结构逻辑严谨细致、情感点位精准分布的剧本,不疾不徐、张弛有度地将自己的导演意志揉进了故事情节里,也把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命题,通过故事展开到观众的心里。剧中以《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小说展开的情节,可以说是剧本写作技巧里物件练习的教科书级别的“炫技”,一开始抛出物件,然后以此展开越洋通信,看似留下一个巨大的漏洞,甚至让人觉得会成为整部影片的逻辑黑洞,但在影片结尾,以出人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反转,彻底兜住了所有“漏洞”,不仅如此,还由此铺陈了一个特别漂亮的豹尾:查令十字街84号主人的葬礼桥段,温馨浪漫,感人肺腑,整部影片的思想格局也顿时提高到新的境界。观影感受,如同观摩武宫正树的“宇宙流”棋局,开始看似落子毫无头绪,等到收官阶段,你才惊讶之前原来步步都是有宏大设计的妙手。这部电影单纯从剧本的水平上,我觉得是为近年来充斥内地市场的“傻白甜”系女性电影、白领电影、PPT电影、小妞电影、YY电影做了一次不动声色但极其重要的拨乱反正。

《不二情书》所体现出来的,是剧本专业写作技巧的价值,是影像艺术表达与控制的能力,是文学性与人性共振的和谐美感。我始终相信好剧本一定是有文学性的,而文学性则来源于对人性的关怀。从这个角度看,三年前的《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于《不二情书》,都像是一次略显生涩的练手之作了。而吴秀波与汤唯的气质组合,在这部电影里才真正产生了化学反应。影片典雅优美的表达方式,让他们自身的文艺潜质得到了最大化,他们在伦敦街头徜徉的画面,让人不禁想起《诺丁山》里的休.格兰特与朱丽亚.罗伯茨。

影片选取的二元对应剧本结构中,吴秀波饰演的人在美国的房地产销售人员罗大牛与汤唯饰演的混迹澳门赌场的女汉子焦姣在全片的四分之三时间轴上,基本都是两条平行线。一部浪漫喜剧,男女主人公大部分时间一直“自说自话”,却要一步步让情感发酵升温,导演选择了一个其险无比的故事入口。而通过故事展开,这种两个中心圆且弱连接的剧作结构的妙处渐渐显露出来了。在罗大牛为圆心的生活圈里,是浓墨重彩、感人肺腑的林氏夫妻。而在焦姣为圆心的生活圈里,则主要是三段笔触轻灵的露水情缘。一实三虚,看似毫无关联,其实翻开的是爱情硬币的正反面。穿插其中的两人的读信,像是纵贯全片的思绪副调——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十头驴换来七十年的磕磕绊绊、生死相依,是讷于言表,相濡以沫最后修得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是物质冲动换来的负债累累,还是金钱对价的情感交易?年逾八旬的林氏夫妻成为《不二情书》片中的高光点,光彩甚至在某些方面压住了男女主角,我觉得并不是剧本在结构上的失误,而是编导者主观诉求的体现。影片以古典主义风格的书信传情为情节串联主干,在台词里也多次表达了对电子信息时代,情感速食化、货币化、消费化的忧虑。

——“一夜滚床单的热闹,可能换来一夜滚钉板的惨叫。”

——“现在从摸手到上床一蹴而就,爱既然可以做了,那谁还去谈啊。”

——“千万别谈感情,太伤钱。”

而在这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似乎已成社会主流的思潮中,居然还有一对老夫妻,信守鸳盟,平淡但坚持地守护着一份看似不起眼的落伍的爱情,不求热烈,只求最后把名字刻在一块石头上。我们每每回望古典主义时代,总会惊觉那些原本渗透到血液里的非常经典,非常传统的爱情信条,已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童话。但是编导还是被这个古典主义童话由衷地打动了,也由衷地打动了我们。这部影片里的台词也许是近期最具文艺气息的电影台词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如同繁星点缀着夜空一般,让整部电影的语言体系显得那么优雅,以至于影片上映之后不久,片中提及的古典诗词就成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搜内容。

除了传统诗词的展示之外,在林氏夫妻的故事里,还用镜头语言重点展示了林老先生用俊逸秀丽的书法写给孙子的一封信。从那张墨色淋漓的信笺,让人油然想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并不是生命遗憾,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彼此担当,林氏夫妻即是编导塑造的样板。与林氏夫妻的情感世界相比,作为逻辑对应关系的焦姣的三段露水情缘:学霸、富商、诗人,虽然有着夺目迷人的社会身份标签,但都是缺少了一份担当,面对林氏夫妻的普通爱情,立现猥琐与不堪。现代与传统的比对,已经体现了主创者的价值取向。林氏夫妻的故事,其实就是整部《不二情书》的“戏眼”所在——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更应该谈论的是我们的心。吾生本无乡,心安即归处。罗大牛和焦姣在通信过程里渐渐感悟到的,也是如此——从未见过面,却觉得已经离不开彼此,多么不可思议,又是多么充满哲理。爱情的本质,男女关系的本质,终究还是需要回到爱情出发的地方:心的方向。在浪漫喜剧的外壳下,导演薛晓路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根本不是关于都市男女的爱情兵法,也不是现代都市里的星梦奇缘,而是一种对于人性核心情感:爱情的扪心自问,是一次传统下的现代独白。

——“有时等一封信,漫长得如同一生,但是慢一点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慢一点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慢一点,才能仔细寻觅盼望的爱情。”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到底需要谈论什么?《不二情书》已经给出了答案。这或许就是导演写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封“不二情书”。这封情书,值得我们慢一点,慢一点,一读再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