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口述历史|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①:年少家境贫寒 摆摊卖货贴补家用 13岁迎来人生转折

口述历史|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②:22岁出国演出 随团走访了40多个城市

主动学习川北灯戏

继承传播推广灯戏文化

为了发扬灯戏文化,上世纪50年代,南充市文化部门曾组织了大批灯戏艺人成立了灯戏剧团,广泛传授灯戏艺术。学生时代,汪洋就喜欢上了灯戏并深受感染。“那时候也就十几岁,感觉灯戏‘有前途、有发展’,一直坚持这个爱好。”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1)

演出川剧折子戏《柜中缘》,汪洋饰演淘气

汪洋介绍,川北灯戏在明嘉靖年间就流行于南充市的阆中、南部、仪陇、顺庆等地,是根植于川北一代的民间歌舞小戏。它继承巴渝舞的遗风,由于生长于民间,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为山乡民众所喜闻乐见,并称之为“农民戏”、“喜乐神”,与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并称为川北民间的三朵奇葩。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2)

演出川剧《九流相公》,饰九流相公。

“川北灯戏是流传在民间的小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川东北山区,主要表现农家的喜庆气氛,基调活泼。山乡村寨的农民婚丧嫁娶都要请戏班演出。”汪洋介绍,“灯戏里灯的形状很丰富,有牛灯、马灯、鱼灯,还有的做成瓜果蔬菜的形状。当初没有专业的灯戏艺人,一切都是农民自娱自乐。”

汪洋介绍,川北灯戏最大的特点就是来源于民间,是农村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最吸引他的地方。“1952年,南充全地区民间灯戏艺人调演,当时来的人有木匠、石匠、篾(miè)匠、司娘子、端工、裁缝、农民等,他们演的节目非常原始,无服装道具,就是生活小戏,甚至有动作就是在舞台上挖锄头。”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3)

1986年,川北灯戏赴北京演出《周元献鸡》,汪洋饰演郑德皇

那年,汪洋15岁,看着这样的表演直发笑。可偏偏,他的第一部编剧作品,就是一个小灯戏《红色炊事员》,“我自编自导自演,还在《四川戏曲》杂志上发表了,赚了30元稿费,买了一双皮鞋,因为那时候喜欢跳舞。”1960年,南充城里灯戏剧团,挖掘灯戏艺术,作为年轻的艺术骨干,汪洋主动学习灯戏。“我排了传统灯戏《打面缸》,导演、主演,当时新华社记者现场看完觉得很新奇、新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以前灯戏没有正剧、悲剧,它以喜剧为主,即使有个别悲剧,也是用喜剧手法表演。但是受历史、文化等局限,灯戏编剧多以农民、私塾先生为主,受文化水平影响,很少有历史性正剧作品。为了逗笑观众,就要演喜剧剧目。为了让观众在看戏当中不打瞌睡,所以也叫喜乐神,还有一个说法是大铺盖,演员见山说山、见水说水、见人说人,插科打诨,一直说到大天亮。甚至还有荤段子,难登大雅之堂。”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4)

1986年,川北灯戏赴北京进中南海演出《秀才买缸》,汪洋饰演郑板桥。

当汪洋学习灯戏之后,他有计划让川北灯戏专业化,于是和同事们一起为灯戏重新套牌重新作曲,重新设计舞台、舞美。“1984年,剧团招了一批学生,就组织剧作家边写川北灯戏,重新作曲,设计舞美,到北京、上海演出一炮打响,那时候真的是川北灯戏的黄金时代。”

汪洋记得,那是1990年,他以主演、导演身份到上海交流演出,当时的剧协主席曹禺和夫人看了汪洋的演出后,非常激动。“他在我还没卸妆时问我这是什么,说灯戏太好看了以前却没听过,也没见过这样的表演形式。我简单做了几句介绍,他听了很激动,在场的记者赶紧照相。”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5)

1992年,汪洋赴上海参加中国喜剧研讨会

两次患癌仍不忘灯戏

担忧 “天下唯一团”失传

“川北灯戏最大的表演特点就是夸张,最大难度在于音乐和表演唱腔之间丝丝入扣。不像一般戏曲在舞台上可以自由发挥,灯戏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要跟音乐锣鼓套打相结合”。为了让学生们的表演更“入味”,如今已经83岁的汪洋,仍会指导学生们演戏。而且,他很爱才、惜才,“我名义上的学生很多,凡是愿意学的学生我都无条件的教,哪怕不是本团的。现在我也有徒孙了,有时候身体不便,就在家里教。”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6)

1992年,赴上海参加中国喜剧研讨会,演出灯戏《裁衣》,汪洋饰演龚裁缝。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7)

2000年汪洋退休不久,不幸被确诊为直肠癌肝转移晚期,三年内做了两次大手术、两次小手术,总共50次化疗。但他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在他夫人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尽管在康复中他依然对艺术孜孜不倦,只要病情稍稳定就要出来工作,几乎每年都要受团里邀请,排练大、小型灯戏剧目。

汪洋表示,川北灯戏现在处于困难时期,编剧、作曲家、演员后继无人。“老一辈的编剧、作曲家都相继过世,唯一还有几个导演,包括我在内也只有四个,也都上了年纪,但并没有年轻演员跟上来接班,即使招到了好学生,能传授的老师也非常少。”他表示,“灯戏导演全靠导演的生活经验、想象力,从民间歌舞中找素材,从民间表演中找素材。这些民间艺术我们从小都看过,很不容易。”

在汪洋看来,灯戏的唱作念打没有程式,完全靠民间生活来编创,所以“灯戏最不简单”。现在的南充川北灯戏团,被全国文联常务副主席仲呈祥誉为“天下唯一团”,越来越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传统戏剧。“现在川剧招人都招不齐,更不要说灯戏了。而且,现在灯戏的从业人员,都要同时排演灯戏和传统的川剧剧目。特别是灯戏因剧目不太丰富,演出的机会不是很多,如长此下去,‘天下唯一团’就怕要出现失传的危机。”

同时,他也担心灯戏编创,包括音乐创作后继无人。“现在是网络时代,有人觉得网上一红啥都有了,有好处,有前途,追名逐利,真正为艺术献身的还是少数。希望我们能更加重视艺术发展,有了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就不愁戏曲艺术的发展。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不重视,观众就不喜欢,那艺术就消亡了。我希望川北灯戏得到爱护、重视,同时有具体措施。”

川北灯戏的来历(川北灯戏传承人汪洋③)(8)

1992年,汪洋导演并主演大型川北灯戏《半边月儿明》,获四川省振兴川剧调演多项大奖。

汪洋呼吁:“现在的川剧灯剧团没有剧场,没有宿舍,想要演出只有去租剧场,把大家的手脚捆的紧紧的,剧目得不到发展很危险。我的目的就传一些更好的有益的东西给后人,不愿意看到优秀文化的某些方面衰退了。”汪洋认为,戏的特色在于演员本人,“他运用唱作念打来丰富了这个艺术,如果基本功不好,再努力也达不到那个水平。培养接班人,一定要下真功夫。”

让汪洋欣慰的是,“川北灯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艺术,解放前濒临灭绝,川北灯戏有今天的辉煌,主要是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进行了抢救、挖掘、整理,组织了编、导、演及新音乐工作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整理创作,使民间艺术得到了新生。各地的同仁们也为川北灯戏的传承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