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

第十三期 朱卫平美术作品展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

.朱卫平PROFILE

朱卫平,男,双峰县永丰街道人,师承山水名家黄定初先生,双峰县美协副主席,职业山水画家。

作品展示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3)

《厚德图》

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起位居体,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4)

《月是故乡明》

语出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卫平题解:这是个伪命题。天下共一月,光无偏颇。心生偏念,处事难公,六根清净,本色归原。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5)

《日环食》

画题自撰。以小示大:中国人历史上都是以大示小,谦卑处世获得入世要诀。以大示小的成功案例多之又多。现在论以小示大。今年,即公元2020年6月21日下午,“日环食”的“食分”达到0.99以上,即太阳整个圆面有超过99%的面积被遮住,几乎接近全食。这样的“日环食”被称为“金边日食。”月亮多大?它是太阳的孙辈,小之又小,可它用实力证明能够遮蔽太阳,仅留一线光环说明太阳的存在。证人却是另一个星球—地球上高智商人类的“眼见为实。”结论:万事无对错,角度不同而已。胜者王败者寇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6)

《千江有水千江月》

卫平语:“千江有水千江月”,语出宋代诗人雷庵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春。是境界极高的佛家偈语。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既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画取“有水”之因,见果之创意。江、是蓄水大容器,如同海、湖、池塘等。因为能容,蓄水则可见月的投影。能容是条件,是能力;水为外因,是媒介,是附物。故千江有水才能千江有月。人生启迪: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人要生活得好,是要经过努力奋斗且方向正确得到的结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正是另一种诠释。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7)

《斿黄州赤壁》

山水大象,各有其自身环境特点,画者赋其意,则现民族之博大、深厚、刚正、峥嵘、蓬勃之貌,有如大男人进取之生生不息之势。丘壑有道,可问也。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8)

《秋访太行》

英囯思想家沙里斯说:“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感曰:心心所向,道之所在也。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9)

《云山清音》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0)

《靠山吃山》

春雨贵如油春山新雨水如烟,万亩禾苗齐赞天。石涛黄老全不见,乱笔狂舞混衣衫。(不能作诗看,只是画题语。)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1)

《山后上弦月》

地维难免有断裂,人生总是对圆缺。是非成败皆放过,山后一轮初升月。 ——(诗)罗絮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2)

《回雁峰》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3)

《山自青青水自流》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4)

《欲行即便行,任他风头恶》

天地逆旅,我亦行人。联曰:一觉睡西天,笑古笑今,笑东西南北,笑来笑去,谁知梦里乾坤大;只身眠净土,观事观物,观天地日月,观上观下,只道其中岁月长。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5)

《半山亭》

古寺青松几处栽,半山亭畔共徘徊。凭栏莫道穷千里,造到峰巅眼更开。 ——(诗)罗泽南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6)

《江山可期》

清峻亭联曰: 天半峰烟会当临绝顶空山草木前不见古人 远眺丘壑望,青翠几悠然。今古千年事,放歌湄水前。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7)

《泉远景深》

空山新雨好灌田,大雨沙沙似发话,秋山墨云起变化。手握管笔尽情涂,张冠李戴由他骂。(仅是七字言,非诗也)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8)

《山腰来云》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19)

《山上出峰》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0)

《辞却腰间金印绶,归来我是旧书生》

读同治八年己已,湘勇水师统帅彭玉麟,交卸兵权,辞官回乡,述怀十二首七律。其中第九首“辞去腰间金印绶,归来我是旧书生”句最感人。造图以记之。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1)

《凌云得路引迢迢》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2)

《何日临绝顶,坐看云起时》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3)

《天凉好个秋》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4)

《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语出《绣袈裟衣缘》,作者是日本长屋王。源于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往事。据记载鉴真事迹的历史典籍《东征传》,公元八世纪,日本长屋亲王曾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上十六字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话的大意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起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诗句,与前文异曲同工。画取“风月同天”句,立意和而不同。月,安而美好,令人无限遐想;风,半吉半凶,和风时,亲而拥抱;飓风时,层层拒它。两物同框,或危中见机,机中藏危,或“双喜临门”,体现了事物的模糊性。人生警示:居安思危: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5)

《天脊图》

请将屏幕翻转90°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6)

《江山多娇》

云峰书画家(双峰籍书画名家精品线上展)(27)

《出得湖歌》

名家评介

朱卫平:望山见水记乡愁

聂雄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兄早逝,老家只剩年逾古稀的父母亲和刚上小学的侄儿女。正应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这句话,我有近二十年时间在深圳和老家之间奔波,春节期间陪父母亲过年,清明时节随父亲扫墓,中秋节或国庆节给父母问安,间或还要为侄儿女择校读书做公关。少小离家,如果没有父母在,我真不敢确定自己和故乡的关系。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不自觉地参与到故乡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之中。李蒲星先生讲,湖湘之盛,始于湘军;双峰之盛,始于憨山。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较早地和王憨山、曾彩初等乡里老先生相结纳,并为这俩位"乡里人”从南到北的征服做了一些小事。双峰之盛,指的是双峰书画创作之盛;肇始之人当然是王憨山,但也不能没有曾彩初。“湘中一师表”的曾彩初先生不仅是真正古典的艺术家,其以篆书和墨竹为主体创作的文人画足以永垂后世,而且是真正现代的教育家,担任双峰两所名校的校长三十余年,沾溉后人岂止一代!以王憨山和曾彩初扛鼎的这场文艺复兴运动,惊动了全国艺术界,带动一大批本土中青年加入到艺术创作队伍,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收藏家蜂拥而至走马街和永丰镇。当年,我接触过来自新加坡、印尼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藏家,更多的接听了无数向我询价王憨山和曾彩初作品的国内朋友的电话,真正感受到“双峰之盛"的强大效应。而本文的主角——朱卫平,就是这场运动积极的参与者和坚定的推进者。

大概是2000年左右吧,我第一次见到朱卫平先生,一眼看去,他个小而神丰,既像儒雅洒脱的中学老师,又像内功深厚的武术把式。在崇文尚武的湘中地区,这种人就是父母在我小时候屡屡告诫的"真人",所谓“真人不露相”、“出手真功夫”也。走进他偌大的画室,心里就感慨小县城的日子真好过,百把平米的大厅四壁全是他的山水画。细细看来,朱卫平的山水画创作有熟练的笔墨技法,有传统的构图能力,皴染得当,画面工整,但没有特别让人心动的东西。我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山水意识的兴起》,对中华民族山水意识的觉醒有很认真的梳理,我知道,中国绘画发展史是伴随着山水意识的觉醒而丰富和发展的。山水画从一开始就指向中国哲学的纵深——儒家的仁山智水和道家的天人合一,胸中丘壑与纸上林泉的同频共振,才会孕育出更好的山水画家。我委婉地讲述,他听得很认真。嗣后的二十年,朱卫平就像湘中山间常见的松树,坚强地,不紧不慢地成长着,树皮坚硬,松针长绿。每一二年,我们都见上一面,那是一朵花生发成花海的灿烂,那是一汪水团聚为湖泊的安静,那是一块石子进化到城堡的雄奇。他胸中的丘壑因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体悟,有了大江大海的意境;他纸上的林泉因勤奋的练习和肝胆的灌注,有了独立特行的气象。朱卫平山水的自觉,首先是笔墨的自觉。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是中国画学精华的集成和体现。朱卫平笔墨语言的形成得力于黄定初先生,而定初先生和我既是乡党,又做过一段同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定初先生在湖南新华印刷厂做工人,业余时间刻苦钻研版画,几年之后即声名鹊起。我1988年6月分配到湖南省文联正式上班,那一年正是定初先生中年变法的第一年,好多个夜晚邀我去他家看画,简陋的画室到处都是山水画稿,而且都是小斗方和小条幅,看得出他在临摹和解构名家山水的局部细节。年少懵懂的我问他为什么放弃版画创作,他说版画在湖南没地位。我又问他搞山水画要搞多少年才搞得出名堂,他说二十年。二十多岁的我睁大了惊讶的眼,四十多岁的他却冒出了坚定的光。1995年朱卫平拜定初先生为师,何种际遇和缘份我不得而知,但黄宾虹的笔墨语言一定是定初先生传给他的,定初先生是湖南画家中最早私淑黄宾虹山水的第一人,这有他的来信为证。黄宾虹先生作品的画面“黑、密、厚、重”,繁到无法再繁,黑到无法再黑,乱到无法再乱。这样的山水面貌主要是黄宾虹先生的绘画理念使然,其主张的华滋浑厚的笔墨和画面,使其作品呈现别样风采,彰显中华民族的独特本性和山水精神。朱卫平明显地接受了定初先生的教诲和点拨,黄宾虹山水中的“黑、野、生”让朱卫平提升了境界和格调,他开始体悟到深刻的人文理性和山水精神,他开始悟通大道,以性情吐纳英华,他开始拥有气势。张彦远所言“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其实就是笔墨体现作品的精神状态。朱卫平面对纸上林泉,犹如面对重山叠嶂之间的真山水,真力弥漫的好气息自然而然地流荡。看到他这几年的作品《坐看云起时》《出得湖歌》《秋赋山高图》《测水春艳图》等,通篇跌宕连绵,大璞不雕,往往一气呵成,这是画家悟通大道暗合自然的理想境界。黄定初是一个霸得蛮的狠角色,在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过程中几近疯狂,最终导致他年寿受损(73岁),十分可惜。他的版画和山水画都自成气象,都来自于童年和少年时代对双峰故乡的记忆,特别是他的山水画创作,主题都是对故乡山水风物的描绘,他每年都回到双峰老家写生,然后创作出乡愁意识浓厚、云蒸霞蔚的山水画作品。我相信通过这些写生和创作,双峰成为唯一在他心底扎根的故乡,比他身处双峰时情感更深厚,比他以后生活五十多年的长沙更好。只有我知道,不是故乡成就了黄定初,而是他用他的笔墨,他的思念,他的劳累成就和美化了双峰。正是基于对定初先生人品和作品的敬仰,当他儿女黄滔、黄柳与我商量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他出版“大红袍”系列之《中国当代名家一一黄定初》画集时,我力邀同为湘乡故里的王鲁湘老师为他作序。2014年6月,作为策展人的我和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先生去长沙的银行保管室选用“风仍在吹一一王憨山90诞辰艺术回顾展”的作品,忙里偷闲我们专程去拜访了定初先生,先生待人之殷勤,谈兴之酣畅,历历在目。朱卫平的人生履历一直局限在双峰,早年在乡镇和县电影公司做些写写画画的宣传工作,到1995年拜师黄定初先生之后就专攻山水画,成了小县城里最早的职业画家。他的勇气肯定来自于王憨山、曾彩初俩位艺术巨匠开疆拓土的征服,来自黄定初先生的赏识和提携,定初先生的原话是“在朱卫平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乃至终到‘心手合一,笔健墨活’的绘画境界”。做一件事就扎硬寨、打死仗,干一门活就迷到痴癫、弄到极致,是黄定初和朱卫平师徒俩的共性,也是湘中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我读朱卫平的画,特别欣赏他画的湘军文化系列作品。“湖湘之盛,始于湘军”,说的是湖南乡土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下五千年中国,湖南因属南蛮之地而教化甚晚,一直寂寂无名,所谓“咸同以前,我湖南人碌碌无所轻重于天下,亦几不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知有所谓对于天下之责任者,当自洪扬之难始。”(杨毓麟语)只有到了咸同年间湘军崛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成为现实,才有了湖南人在中国的地位和话语权。朱卫平的湘军文化系列作品至少应了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这山既是湖湘地理中的九峰山、黄巢山、高嵋山、南岳衡山、车架山、白石峰……等崇山峻岭,又是湖湘文化中曾国藩这座“五百年一完人”的高山。这每一座山曾国藩都走过,每一座山都留下了真实动人的典故。《九峰山听劝》画的是咸丰七年(1852年)为父丁艰期间,曾国藩接到上谕要他帮同办理本省团练,曾本不愿受命,乡贤朱尧阶在九峰山力劝曾移孝效忠的故事。《黄巢山冲天路》的险峻,《稍息亭》的顿悟,《忽见衡岳出苍茫》的惊喜,《游黄州赤壁》的沉重……是曾国藩的,也是朱卫平的。换言之,曾国藩用脚板量过的崇山峻岭,朱卫平也用心灵一丝不苟地思考过,用笔墨一分不差地皴染过。正是画家的情感投入和真气灌注,这些山有了灵魂,而曾国藩有了靠山。作为湘军主帅的曾国藩,从小山村荷叶塘走出,要爬多少座山才出得了洞庭湖(见朱卫平《出得湖歌》);与太平天国血战时,要爬多少个山头才抢占得到战场的决胜点?曾国藩身居庙堂高处,风来雨来,一定是他爬山涉水的体验支撑着他的坚持与容忍。山与人的相互依靠相互附丽,让我们这些湖湘子弟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这水,既是三湘四水所构筑的独立苍茫的地理环境,更是曾国藩这位“湘军之父”和罗泽南这位“湘军之母"孕育的带有开创性质的源头活水。罗泽南以孝廉方正出身,讲学乡里,循循善诱,深知“上善若水”的道理。时逢乱世,秀才起兵建湘乡勇,其弟子如王錱、李续宾、李续宜、李杏春、蒋益澧、杨昌濬、曾国荃、曾国葆等均成为湘军大将。读他的诗“冉冉寒香渡水涯,溪南溪北影横斜。含情最耐风霜苦,不作人间第二花。"(《题寒梅图》)“家住罗山第几曲,碧水饶门清可掬。南窗捉絮倚垂扬,北岸跳珠挂飞瀑。”(《关山吟其一》)“甲寅六月初,旌旗下湘矶。洞庭倒巨浪,大江燃县犀。岩岩半壁山,滔滔畗池湄。长江沉铁锁,荆楚复藩篱。”(《和曾涤生待郎会合诗》)……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罗泽南的诗,大多有水,正合乎孔子对水的定义,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罗泽南见大水必观之必写之,比德也。我读到曾国藩、罗泽南写故乡的山和水,那真正是温柔以待热情有加,绝无霹雳手段,只有菩萨心肠。朱卫平在2019年根据罗泽南诗稿所创作的《望岳》《高歌一曲湘水绿》《春游》《千拱坝》《苍苍万里横秋烟》《醉来长啸湘云飞》等十八幅大画,把三湘四水的湖湘风貌写出来了,把先贤温柔以待热情有加的菩萨心肠呈现出来了。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故土积淀的关于血亲、忧伤、光荣、梦想的记忆。乱石铺陈曲折明灭的上学路,茫茫黑夜里悬驻中天的蓝色新月,屋后柏木森森的血亲墓园,冬夜油灯闪烁中飘忽的咸同岁月,还有春日里那只呼喊着“上天去上天去”的云雀,冬日里那头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找对手的大公牛。朱卫平的文化乡愁,体味了湘军先贤跋山涉水气喘吁吁的呼吸,过府冲州生死不明的惶恐;重温了“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的镇静,“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的大气,从而达到胸中丘壑与纸上林泉高度呼应。他的画不再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摹拟,而是神交先贤的生命坦露,超越具象的理想表达,寻找灵魂的家园叙事。在众多文艺作品中,乡愁是寻找来的,往往指向有限的场景、特定的人和事,而朱卫平的乡愁却是董桥所言说的“立体的乡愁”,他用山水画特有的艺术手段组合具象与抽象、面相与心相、山水与人文,或者说用笔墨表现主义的态度描述故乡的山川风物上承载的精神面相,在这个意义上,朱卫平的乡愁不是寻来的,而是乡愁本身。纸上澄怀,笔底悟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白石老人的名言应验到了朱卫平身上,他的人文山水终于与他的老师定初先生云蒸霞蔚的自然山水有了明显的区别。“云山有我”是鲁湘老师对定初先生的高度评价,而朱卫平一定会构筑出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辉煌庙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