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的镜头测试工作,今天登场的德国徕卡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的Leitz Elmar 50/2.8旁轴镜头,测试的地点是北京雍和宫,实拍的时间是10月22日。
雍和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当年康熙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的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因为雍和宫先后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因而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961年3月,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测试的这枚Leitz Elmar 50/2.8旁轴镜头,是徕卡公司在有着37年历史的Elmar 50/3.5镜头的基础上,于1957年推出的。这款Elmar 50/2.8镜头为四片三组结构,一直持续生产到1974年。早期的Elmar 50/2.8为LTM (英文Leica Thread Mount的缩写)接口,通常又被称为L39螺口,其产量大约为27,000枚。我今天测试的这枚Elmar 50/2.8镜头,就是L39口的。
后期的Elmar 50/2.8则改为了M口,我看到的资料称,M口的50/2.8的产量大约在38,000枚。
这枚Elmar 50/2.8镜头为伸缩头设计,也就是我们平常俗称的“拉脖头”,镜头缩进去的时候非常小巧。我看到的资料称这枚Elmar 50/2.8镜头是最小巧的Leica镜头,但没说是L39口的,还是M口的。因为手里没有M口的,所以没有办法进行对比。
这枚Elmar 50/2.8的最近对焦距离为3.5英尺,也就是大约106厘米。对于旁轴相机而言这个对焦距离算是中规中矩了,但相对于单反镜头0.5米的最近对焦距离来说,就有些过远了。不过其光圈叶片多达15片,焦外的成像应该比较好看。
我测试的这枚Elmar 50/2.8带有个徕卡原厂的镜头盖和不大常见的原厂UV镜。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枚镜头上的那个滚花设计,对这个真是没有任何免疫力!
前面已经说了,我测试的这枚Elmar 50/2.8镜头为L39后口,所以通过L39转Next转接环转接到Sony A7上使用。
相机自然还是那台Sony索尼微单A7了,实拍时设置为A档光圈优先模式,手动峰值对焦。近景为最大光圈F2,远景则是F8。因为是中午测试的,当天北京的天气非常好,所以ISO我设置在50,以便使用最大光圈2.8进行测试。
我的想法是我只实拍,但不会给出我对某个镜头的评价。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带有个人主观性在内的,容易对他人产生可能的误导。所以,具体的评判,各位还是自己根据图片自己做出吧。当然也有可能各位觉得我拍的照片实在是太烂了,我只能说声抱歉,那是因为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不是某个镜头的问题。
作者:张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