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乾隆年间,刘墉任江苏学政时,有一年述职离京前,乾隆爷曾私下交给他一个任务:走山东,过诸城,一直往南,走海州府,奔扬州,回南京。沿途考察一下这段长达一千多公里的近乎直线距离的地势状况,准备修一条北京直达扬州的通衢大道,以便利于后来下江南观美景好走捷径。
刘墉带着家人刘安,张成,骑一头毛驴上路了。一路上,刘墉心里直犯嘀咕:这皇帝老子只顾贪图享乐,殊不知修这条官道要占据多少良田呀?三人走走停停,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山东与江苏交界处—赣榆西北部的二龙山下。看看太阳快要落山了,望望山下那一马平川,大片良田。这儿却前不归村,后不归店,山道崎岖,咋办?“老爷,您快看,那边有两间茅草屋,像是看山人家。”刘安指着不远处林间小屋惊呼道。
三人叩开了柴门,走进茅屋,与主人寒暄一番后,便住了下来。经过打听,方知主人姓韦,是二十里开外的大户韦姓安排到这儿的守陵人,茅屋右边的山坡上葬着他们的祖先,这儿也就叫韦家陵了。
吃饱喝足后,两位家人早早睡下了。刘墉还在和守陵老人攀谈着,这韦老汉也是个健谈之人,前朝后古,坊间轶事,侃侃而谈,什么城里的“三里庙”,城外的“五里墅”,县衙边的“三山井”,县北的“三公桥”的典故,这山间“韦家陵”,“打狼沟”,“鹰愁涧”地名的来历,讲得是眉飞色舞,刘墉听得也是津津有味。
夜深了,看陵人也睡了。刘墉回味着他刚才讲得那些故事,若有所思。忽然披衣起身,点亮油灯,铺开纸笺,挥笔给乾隆爷写起了奏折:
奏
江苏学政刘墉跪奏,为圣上嘱托臣勘察修路之事,现已到海州府与山东接壤处,发现这儿山势复杂,当地有“千顷韦家陵,万丈打狼沟,七丈二尺绊马索,三十二道鹰愁涧”之民谣,山南则有“三里一座庙,五里一棵树,三山夹一井,三石砌一桥”之古迹。实为修官道之大难也,劳民伤财之举耳。
仰祁圣鉴事
某月某日
嗬,好个刘墉,把此地的地形地貌经过夸张,写成奏折,上报皇帝。据说乾隆看了这份奏折后,打消了修路的念头。至今,刘墉巧写奏折保良田的故事仍在当地流传,还立下一块功德碑以此纪念哩。
作者简介:刘香立,男,1957年出生,赣榆区厉庄人,大专文化,小学高级教师。赣榆县文学会员,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曾多次在《连云港日报》,《赣榆日报》发表作品。其中1999年在《江苏教育报》上发表的“九字缘”一文曾获国家级建国五十周年征文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