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是解放后取的楼名,它原来的楼名叫“百老汇大厦”,英文名为Brodway Mansions,我们还是从头讲起吧。

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原来是“虹口美租界”,虽然早在1863年它就与苏州南岸的英租界合并为一家,也就是所谓的“公共租界”,但人们习惯上仍把苏州河北岸的租界叫做“美租界”或“虹口美租界”。虽然苏州河上早已架起了桥梁,但苏州河仍将这里分割为“浜南”和“浜北”,北岸的虹口美租界的经济发展略滞后于南岸的英租界,这里的地价也略低于英租界。

百老汇大厦的建筑风格 曾经无数次路过的百老汇大厦(1)

早在1888年,上海的怡和、沙逊、仁记等洋行联合组建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英商业广地产公司(The Shanghai Land Investment Co.,Ltd.)它是上海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他们成立时就制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以外滩为圆心,以扇形向东北拓展,讲穿了,就是以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为他们主要的拓展区,确实,他们在虹口美租界拥有大面积的地产和大量的房产。外白渡桥北堍的不少土地就是“业广”的产业。

百老汇大厦的建筑风格 曾经无数次路过的百老汇大厦(2)

今上海大厦的那块地面就是“业广”开业后不久买进来的。外白渡桥本来是木桥,进入20世纪后,租界决定开通上海有轨电车,规划中就有两条电车线路必须在外白渡桥处越过苏州河,一条就是从沪西的静安寺发车,沿南京路向东,再沿外滩越过外白渡桥驶向虹口公园,另一条是从十六铺发车,沿外滩越过外白渡桥,驶向杨树浦底。外白渡桥的木桥无法承载庞大而又沉重的有轨电车,于是决定将旧桥拆除重建钢桥。

这座桥1906年动工,1907年竣工,也就是今天的外白渡桥。钢桥比原来的木桥宽多了,引桥也更长,于是工部局征用了“业广”的一些土地;开通有轨电车也是一项重大的市政建设项目,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又租用了“业广”在外白渡桥北堍的两幢洋房,并把公司设在这里,电车的开通也为虹口市政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使这里成了人口稠密的住宅区和经济发展的商业区,这里的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业广”就成了既得利益者。

百老汇大厦的建筑风格 曾经无数次路过的百老汇大厦(3)

20年代后期,“业广”就收回了外白渡桥北堍的那块土地,建造一幢庞大的房子——百老汇大厦。关于这楼名“百老汇”有许多的猜测,实际上很简单。虹口是美租界,当租界建立之初就筑了一条东西向的主通道,因为美国纽约的一条贯通曼哈顿区的大街叫做Broadway,那里集中了许多戏院,是美国最大的娱乐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街道。于是旅沪的美国人就把这个路名移过来叫做Broadway Road,中文路名“百老汇路”,也就是今天的大名路,而这幢楼就在“百老汇路”的顶端,就以路名取名叫做“百老汇大厦”(Broadway Mansions),并无其他意思。

百老汇大厦与外摆渡桥 百老汇大厦由兼任业广地产公司首席建筑师、并兼任公和洋行建筑师的弗雷泽设计。我知道“业广”的不少建筑是他设计的,但对他的生平和事迹知之甚少。只知道弗雷泽(Bright Fraser)于1894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就读于伦敦的“第一建筑师工作室”。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奔赴前线,1917年被敌军俘虏。战后被释放,就在欧洲各国谋业,1923年来到上海后就被“业广”聘为建筑师。

百老汇大厦的建筑风格 曾经无数次路过的百老汇大厦(4)

百老汇大厦于1930年奠基,其间受到1932年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战争的影响,工程历时四年半,于1934年中封顶,同年10月正式开业。在上海的建设工程中属于拖延时间较长的工程。建筑属近现代主义风格,钢架结构,地下2层,地上22层,总高76.7米,占地面积5 225平方米,建筑面积24 596平方米。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地块的位置和形状,主立面朝南,面临苏州河;主立面以正中的大门为中轴线,两侧严格对称,主立面的两端略向外凸出,使建筑的平面略呈“凹”字形。

与上海众多的近现代主义建筑相似,建筑的立面几乎没有非功能性的装饰,仅在部分檐口设计了属于装饰艺术的图案;但建筑较多使用竖线条,这有利于从视觉上提高建筑的高度,给人一种挺拔的感觉。百老汇大厦从两侧的11层起逐级收缩,这也是芝加哥学派建筑常用的手法。底层的外墙使用暗红花岗石作为贴面,以上楼层则全部使用上海泰山砖厂生产的泰山面砖。 英文mansions往往指一种介于building与apartments,即大楼与公寓之间的词,用现代词汇大概是“商住两用”或“酒店式公寓”,一般提供中长期租用,也可以让游客短期借宿。

百老汇大厦的建筑风格 曾经无数次路过的百老汇大厦(5)

在层面设计上,底层是服务部、餐厅、理发室等公共服务区,2至9层,每层各有套房4套,客房12套;10至14层,每层有客房15套,15层和16层,每层有客房16套。上海是移民城市,所以套房分别设计为中、英、美、法、日等多国风格,租住者有各国驻上海领事馆人员和外商企事业的海外总部。根据“业广”的预测,他们可以在10年内收回全部投资。

百老汇大厦开张仅三年,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上海除租界之外的地区全部沦陷,百老汇大厦所在的区域虽然属于租界,但实际上当时苏州河北岸地区已在日军控制中,社会秩序混乱,市民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原租用百老汇大厦的侨民几乎全部退租,“业广”的经营受到沉重的打击。1939年3月15日,“业广”当初以540万银元造起来的大厦,仅作价510万储备券落到了日伪的恒产株式会社手中,而恒产株式会社收购后的百老汇大厦就成了侵华日军的“皇道乐土”,许多豪华套房就成了日本军官的“府邸”,连日本文化特务机构——兴亚院也迁到该楼内。

百老汇大厦的建筑风格 曾经无数次路过的百老汇大厦(6)

在虎狼猖獗的日子里,这里成了罪孽的渊薮。 1945年日本战败后,百老汇大厦被国民党政府接管,这里就成了“励志社”招待所,美国的军事顾问团也进驻这里。 上海解放后,大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当时的华东局统战部、市委统战部、市政府外事办、市政府交际处等机构设在大厦里。从1951年5月1日起,百老汇大厦正式改称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下辖的市政府招待所,主要接待党政领导和外国贵宾,20世纪80年代后,对社会开放,是上海著名的“老饭店”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