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沙原创 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 敬请署名

如需收看更多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话画趣”


唐朝文教昌隆,万国来朝,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可谓是登峰造极。各种艺术门类蓬勃兴旺,各位艺术大师竞相登场,将大唐的文化影响推广到全世界的范围,余波至今不绝。

比如现在外国人习惯称华人为“唐人”,按唐朝传统制作的纸为“唐纸”,唐朝流行的卷草装饰纹理叫做“唐草”等等。

那么一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必定是社会思想的反映和写照。思想孱弱则文明凋敝,思想灿烂则文化辉煌。唐朝文化如此强盛,其背后的思想本源到底为何呢?

三、三教合流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名、阴阳,这六家为其中最突出者,分别有各自成熟的学说理论和杰出的代表人物。

秦以法家立国,吞并八荒,一统六国,建立秦朝。秦始皇更是焚书坑儒,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让思想为之禁锢,社会为之退步。

秦灭汉立,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让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正统,影响力直至今日。

汉末天下大乱,三国争雄,战祸频频。社会上人心消极,于是道家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开始兴起。

到了魏晋,世袭的贵族门阀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融汇提炼,同时尊孔子为圣人,形成了一种新的本土化哲学“玄学”。总的来说,还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也叫作“新道家”。 (见 老沙话画系列 第二十二话 魏晋篇总结 )

南北朝比之魏晋还要动荡不堪,道家讲究的无为对于乱世并无甚么用处,反而是佛家讲究的来世给予人们新的希望。于是佛教大兴,无论南朝北朝,佛教之盛都达于顶点。(见 老沙话画系列 第三十一话 南北朝篇总结 )

总的来说,春秋以后,秦立法家、汉尊儒术、魏晋好道家玄学、南北朝佛门鼎盛。隋唐以前,儒、道、释三家就这么三峰并峙,此消彼长,各领风骚数百年。

进入唐朝以后,这一现象有了新的改变。三教并起,各自昌明,相互借鉴融合,渐渐竟形成一股合力,由此让唐代社会的哲学思想大为进步,形成第二个黄金时期。

先看儒家

唐朝初立,太宗皇帝就在供奉祖先的太庙中修建孔庙,标志着重新将儒家思想立为国家正统。随后又开创以儒家经籍为题目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将举国精英召集在儒家大旗之下。

不过此时的儒家面临着许多问题,首要的便是从孔、孟、荀子到汉朝的董仲舒之后,数百年来儒家竟没有真正有影响的人物出现。虽然前人留下的经书典籍还在,但早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直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出现,儒家这才摆脱陈旧,重新崛起。韩愈写出《原道》一文,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注1

这话的意思是:对万物有博爱之心称为仁,按照这种理想来行事称为义。而坚持仁义的目标,修炼身心,便称之为“道”。

这种“道”由孔子口传身授,散布在儒家典籍之中,但需要学生自己理解和体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由此才能得到“博爱之心”。正所谓“乃孔门传授心法” 。注2

唐朝水拓画现状(老沙话画第四十六话)(1)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像

由此,儒家繁琐的经籍被提炼为简单的一个道理:

对万事万物持平等博爱的态度,宽容、坚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最大的“道”。

儒家也因而焕发新生。

再看道家

道家在唐朝地位独尊,超越其余。唐高祖李渊起兵之时,有著名的道士王知远预言其必登大宝。随后秦王李世民与太子相争,王知远又站在李世民一边,告诉他将来会做太平天子。这使得道家得到李唐皇室的极大信任。

道家祖师老子原名李耳,正与李唐同姓。为抬高自家门楣,宣扬皇权正统,李唐皇室遂奉李耳为祖先,与道家攀上了亲戚。

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渊在国子监宣布:“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正式确立了三教地位,道家排在第一。

唐朝水拓画现状(老沙话画第四十六话)(2)

明 张路 《老子骑牛图》

其后太宗、高宗皆尊崇道家。到了玄宗更是发展到极致,在科举制以外专门设立道举。用道家典籍《老子》 、《庄子》 、《列子》等为题目进行考试,以选拔人才担任国家干部。唐代宗时甚至有一位宰相亦是通过道举考试及第而来。

唐代道家地位极高,其哲学思想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魏晋时期的世家贵族在道家的基础上融摄佛法,开创“玄学”,主要从道家经典《易经》 、《老子》 、《庄子》 中汲取营养,因此号称“三玄”之学。

“三玄”学说最重要的理论就是:

世间万物皆是自然而然,人如果能够不为欲望所困,忘“我”地融入自然,就可以超越万物,获得终极的快乐和自由。

简单点说,就是要求“道法自然”

而唐代道家在“三玄”学上进一步继承发展,并最终超越,形成了“重玄”的理论。

“重玄”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最最精妙深奥的哲理。以道为本,援佛入道,用双重否定的方式探讨人的“心”、“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理解。魏晋的“玄学”崇尚自然而然,在艺术上来说就体现出一种浪漫的精神,即魏晋风流。

唐朝的“重玄”更强调思辨,在包容开放的基础上对问题反复思考论证,直至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这就体现了一种求实且创新的精神。

本系列以讲中国绘画为主,唐朝三教融合的思想变迁史对于绘画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但过于精深的哲学思辨这里就不再展开,以后老沙有机会开篇另讲。

最后看释家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始终被儒、道两家压制。魏晋以前,我们很少听到有什么高僧的事迹流传。

直到西晋灭亡,东晋王朝南渡长江,偏安一隅。中国北方各民族势力混战,有五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起十六个政权,号称“五胡十六国”。其中的后秦,出了一位大大有名的人物,改变了佛教的状况。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传奇的高僧鸠摩罗什。他乃中外混血出生,父亲是天竺的王室贵族,门第显赫。鸠摩罗什七岁出家,遍学佛法,博览经书,名震西域,被后秦拜为国师。

但凡一家宗派的思想传播,必须靠经书阐释道理,引领信徒。儒家有以《论语》 为代表的四书五经、道家有以《道德经》为首的“易、老、庄”,佛家也有浩如烟海的各类佛经。但儒、道二家的经典都是汉文,在中华通行无碍,佛经原本却是梵文,謷牙诘屈,少有人识。

鸠摩罗什通晓汉、梵二语,便搭起了佛法与世俗之间的桥梁。他率弟子将一部部晦涩难懂的梵文佛经译为汉文,终其一生,共翻译佛经近百部、多达数百卷。

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用语通晓流畅,佛理清晰简明,让无数普通人得以明白佛法的道理,从而皈依佛门,成为信徒。其中最聪慧颖悟的弟子更是从不同的佛经中发现佛法的真谛,从而奉为各自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多个不同宗派,佛教因此大盛。

这里面最主要的八个宗派均在隋唐时得以成熟,又被称为汉传佛教八宗,鸠摩罗什也被尊称为佛教八宗之祖。

唐朝水拓画现状(老沙话画第四十六话)(3)

新疆库车 克孜尔石窟千佛洞 鸠摩罗什像

佛门八宗里头,有七个是以佛经立世,平日里就要各自花费大力气整理、阐释代表自家思想的佛经。

唯有一家,不依经书,不立文字,靠的是以心传心,明心见性以求开悟。

这一宗派,始于南北朝,在初唐得以成形,经过一番本土化的改造后,与中国儒、道二家思想积极融合合,形成了彻底中国化的佛学宗派。

中唐以后,其余七家逐渐衰落,而此宗独盛。其思想学说日益完善成熟,反过来对儒、道二家施以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这一宗派融会贯通了中国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髓,名义上虽属佛门,实质上三教合一。

也只有在盛唐这种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时代背景下才有可能三教并盛,孕育此宗派诞生,可谓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结晶。

这一宗派,经五代至两宋,开花散叶发展至五宗七派,辉煌灿烂达于顶点。这便是——中国禅宗。

。。。。。。

四、禅分南北

“禅”本是一种心法,领悟与阐释它的学问叫做禅学,禅宗是融合了禅学的佛门宗派。先有禅学,再有禅宗。

禅是“禅那”的简称,梵语为dhyana。早期在印度佛教里是一种修行佛法的方式。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收敛心神,有点类似瑜伽,可以称为印度禅学。

汉朝时印度禅学随佛教一并传入中国,初时并无太大影响。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玄学兴起,其重视内心感受,提倡自由性灵的这些特点和印度来的禅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双方相互融合,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中国禅学,此时禅宗尚未出现。

南朝宋末的时候,印度禅学当时的祖师菩提达摩东渡而来。在雷州半岛进入中国,随后北上,直到嵩山少林寺,开始弘扬佛法,传授禅行,被后来信徒誉为禅宗初祖。

唐朝水拓画现状(老沙话画第四十六话)(4)

清 吴昌硕 《达摩像》

禅宗传了五代,从初祖达摩传到五祖弘忍,一步步发展成熟,水到渠成,果熟蒂落,建立起“东山法门”, 注3意味着禅宗的正式形成。

谁知到了五祖弘忍这里,禅宗发生了一件大事,其结果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佛教界的格局,更是给中国的社会思想、艺术变迁和美学进程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包括今天的亚洲乃至世界文化发展,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这一历史事件便是禅宗的南北分宗。

禅分南北的事件其实很简单,五祖弘忍的上座大弟子神秀和尚与新收的徒弟慧能二人对佛法的理解不同,进而延伸到对佛性的认识、修行的途径、禅的本质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产生分歧,因而不得不分开。神秀创北宗禅,慧能创南宗禅。

但分宗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神秀是五祖门下众弟子的领袖,修为精湛,平日代替师父给众师弟说法,极具威望。而慧能出家晚,又不识文字,在弘忍门下只做些砍柴舂米的杂役。按理说这两人绝无可比。

但慧能天性聪颖,根器极佳。他是南方人,入门时五祖问他为何远道而来,慧能说:“人虽有南北,佛性哪有南北呢?我虽是南方不识字的人,身上的佛性却与和尚你并无区别。”五祖不由得暗暗称奇。

五祖传授衣钵之时,命众弟子做偈,最佳者得。神秀所作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其实正是秉持禅宗先祖一贯的修行方法 “东山法门”,可谓是禅门正宗。

但慧能所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举跳脱出禅宗先祖的框架,甚至脱离一切佛经文字的束缚,直接还原了嫡传自佛陀本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宗旨,真可谓是石破天惊。

于是五祖当夜秘召慧能,传授衣钵。随后连夜送行,五祖亲自摇撸摆渡送慧能过江南下。

唐朝水拓画现状(老沙话画第四十六话)(5)

禅宗五祖弘忍连夜亲自摇撸送六祖慧能南下

慧能到南方后,辗转多年,终于以五祖衣钵传人的身份在广东曹溪传法,开创南宗禅。此时的神秀在北方玉泉寺大讲禅法,早已声望远播,名闻天下,被奉为北宗禅。

神秀佛法精湛,影响力实在太广。武则天将他迎到洛阳和长安二都说法,此后的唐中宗、唐睿宗也先后向他请教。神秀被誉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声望之隆,无以复加,北宗禅也因而大盛。

但神秀圆寂之后,北宗禅传不过数代即迅速衰落,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南宗禅在六祖慧能之后竟是能人辈出。

公元732年,慧能弟子菏泽神会禅师在滑台无遮大会上辩倒了神秀门人,力推南宗禅为中国禅宗正统。另两位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开禅门,广布佛法,其门下先后衍生出五宗七派。

这些宗派的理论,秉承慧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同时与中国传统思想,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催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禅学理论,与早期印度禅相比早已脱胎换骨,形成了真正的中国禅学。

以中国禅学为代表的南宗禅就此成为禅宗的绝对主流,同时也让禅宗的发展和影响力进入全盛时期。此消彼长,佛门八宗里头其余几宗则渐渐势微,禅宗在中唐以后及至五代、两宋,成为中国佛教界最具影响力的宗派。

禅宗既立,对中国佛教界格局影响重大。南北分宗,对中国思想界变迁影响深远。

要知道南北分宗后对中国的艺术思想变迁有何影响?禅学为何对后来中国艺术有极大影响力?唐朝一代绘画在儒、道、释三教并盛的影响下又有何发展与成果?且看老沙下回分解。

注1:见唐朝韩愈《原道》

注2:见南宋朱熹《中庸章句》

注3:禅宗四祖道信在黄梅双峰山传法,五祖弘忍在双峰山之东的冯墓山传法。法门大开,禅宗始盛,因此称为“东山法门”。


前回文章:

老沙话画 第四十五话 万国来朝——唐朝篇总结(上)

老沙话画 第四十四话 簪花仕女

老沙话画 第四十三话 西域天马

老沙话画 第四十二话 造化心源

老沙话画 第四十一话 前世画师


老沙话画在今日头条专栏上约于每月初1号更新。

欲见更多前文,可以在微信中直接输入“话画趣”搜索同名微信公众号。即刻关注并提取。

唐朝水拓画现状(老沙话画第四十六话)(6)

保存图片 在微信中打开图片长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微信公众号 话画趣

唐朝水拓画现状(老沙话画第四十六话)(7)

保存图片,在微信中打开图片长按二维码可加老沙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