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是由王小帅执导,崔林、李滨、高圆圆、周迅等主演,于2001年在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首映,于2003年在国内上映。影片在豆瓣的评分是7.8,最后在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熊奖评审团大奖,并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的多项提名。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在20世纪末的北京,小贵从农村来到北京打工,骑自行车送快递。为了买到自己喜欢的自行车,他努力地工作着。没想到买到的自行车却丢了。他的车子被偷走后,被小坚当做二手车买了。最后,两人只好设法共用这辆自行车。但是,故事却生发生了更多的波折。

影片围绕着“自行车”而展开,描述了两个年轻人关于“自行车”的渴望和追求,也分别描写了两人身边的人对于“自行车”的态度。最后,结合人物的生活经历,影片突出了他们在人生路上的重要抉择。

影片在叙事手法上清晰流畅,在矛盾设置上也把握的十分得当,毫无造作和刻意煽情。但是,很多人仅仅从青春的角度来理解该影片的内涵和意义,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略显肤浅和片面的。该片还呈现出了关于人生挣扎与坚守的讨论,具有深厚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在本文前两个部分,我先从声音作用、主题表达两方面阐述一下影片的独特之处。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将剖析影片在“女性形象”的刻画方面的不足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我将从影片的主题出发,谈谈影片的现实意义。

成年人怎样寻找自己的爱好(十七岁的单车残酷青春)(1)

01、影片富含充满生活气息的声音,为影片注入了烟火气,将观众拉入到主人公的生活情景中,极具真实感

该片对于北京这个城市的描写,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生活场景中各种声音的再现来完成的。如此一来,观众一看到画面,一听到各种声音就能够断定,这就是大北京。可以说,对于声音的熟练运用,是本片不得不被提及的标签之一。以下,我就来分析一下该片中声音运用起到的关键作用。

①对真实生活环境的再现,体现人物的状态

首先,故事的发生地是北京,片中总是不时的响起北京特有的鸽子哨声、大马路上车辆来回行驶的声音。除此之外,在小坚家中的胡同里我们也可以听到录音机和电视机的声音、早上起来刷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生动形象的还原出了当时北京的生活环境。

其次,警车声音的运用也十分的巧妙。小贵和小坚的朋友,在无人的大楼里讨论自行车的归属问题的时候,外面的背景中总是会时不时的响起警车声。此处的声音和画面具有明显的分离感。这既体现出小贵缺少法律常识,也体现出以小坚为代表的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随心所欲。

最后,影片中还多次出现了高跟鞋走路时的声音。每当小保姆出现的时候,都伴随着高跟鞋走路的声音,小贵也总会停下手里的活看着她出现。在小贵眼里,高跟鞋是城里人的象征,也代表了打工者对于城市人的印象。这样的声音,就赋予了人物更丰富的性格。

成年人怎样寻找自己的爱好(十七岁的单车残酷青春)(2)

②表现人物感情和内心微妙的情绪波动

以小贵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各个街道上时的配乐为例,此时的音乐是欢快的、轻松的、愉悦的,表现了小贵激动、兴奋的状态。另外,配乐中还加入了钢琴配乐,当小贵淹没在茫茫人海的时候,配乐就给人物增加了一份沉重感。不同的音乐突出了人物在不同场景中不同的情绪状态。

在另一个人物小坚身上,音乐的运用也十分贴切。当小坚把爱慕的女孩送回家后,此时的背景音乐是钢琴曲。简单的旋律弹奏出了小坚对爱情的渴望和美好的期望。此时,爱情对他来说,就如这音乐一般,是柔软的、温暖的、沁人心脾的。

③凸显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影片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

小贵的自行车丢了以后,等到天黑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快递还没有送,此时的他焦急万分。影片特意将他一路奔跑时气喘吁吁的声音进行了放大,配合着人物的动作,使得影片的节奏明显的加快了。最后因为关门还是没有把快递送了,小贵停下奔跑的脚步,喘气的声音也就变的缓慢了,影片的节奏也跟着变慢了或急或缓的声音的运用,不仅凸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也使影片独具节奏感。

在影片最后的打架的场景中,小坚把自己的情敌打了,谁知情敌却带人来打他。此时音乐中的鼓点变得十分密集,随着鼓点节奏的加快,他们追逐的场面也变得更加地激烈。直到小坚进入一个死胡同之后,鼓点的节奏却戛然而止。鼓点的快慢转换,很好的体现了人物的环境转化,真实的展现出了人物青春的残酷性。

显然,影片中对于各种声音的运用,完美的契合了故事的社会背景,生动的描绘出了人物的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当然,声音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其巧妙运用,不仅独具匠心,还凸显了与人物相关的很多特质:性格、心理、情绪等等。声音用得好,就起到了衬托环境和人物的重要工具,像桥梁一样,使得人物情感和影片主题都可以直达观众的心底。

成年人怎样寻找自己的爱好(十七岁的单车残酷青春)(3)

02、影片围绕着自行车的丢失与寻找,探讨了关于“存在与消失”和“坚守与逃逸”的人生命题

该片中,自行车是严格意义上的重要的道具,而自行车的丢失与寻找则是作为最重要的线索而贯穿影片的始终的。其实,自行车连接的不仅是两个少年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还连接着他们的人生遭遇和命运走向。

对小贵来说,他是一个从农村到北京打工的少年郎。因为拥有了一辆自行车,他的内心不再只有初到大城市时的不安与恐惧,而收获了一种幸福和满足感。这份满足感,让这座偌大的城市不再那么地可怕,让小贵的内心不再像浮萍一样无所依。

自行车不仅是小贵的求生工具,更是他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大都市的象征,寄托了他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盼和所有希冀。自行车代表的就是小贵自己,是他的一种物化象征。自行车的丢失对于小贵来说是极其严重的生存问题,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所以,他才会尤其的执着于找回自行车,他更是为了找到迷失中的自己。

换句话说,对于自行车的执着追求,体现的正是小贵对于寻求自我的坚持。就像是“车在人在,车毁人亡”一样,自行车没了,小贵心里也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城市就像消失了一样。这样,就深刻的凸显了影片关于“存在与消失”这个命题的探讨。

成年人怎样寻找自己的爱好(十七岁的单车残酷青春)(4)

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小贵和小坚终于在共同使用一辆自行车的前提下结成了同盟。但是,他俩却被另外一伙少年无情的追赶和殴打。胡同里的追逐戏份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冲突性,还在隐喻的层面表达了影片对于面对困境是选择“坚守”还是“逃逸”的探讨。

故事在高潮中结束,小坚最终却还是选择了“逃逸”,他选择了放弃自己对自行车的占有权。从更深的意味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小坚也是放弃了作为生活中的战士获取胜利的最终权利。“寻找”自己的过程是痛苦的,在不堪的现实面前,他始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此他选择了“逃逸”。

与小坚不同的是,小贵选择了“坚守”。在影片的最后,他扛着破烂的自行车穿梭在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大城市里。虽然仍然感到迷茫,但是他还是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历经了同样痛苦的“寻找”的过程,小贵仍然“坚守”在对未来追寻的路上。

通过这两个人物的经历,影片展现了对于“存在与消失”的探讨,体现了寻求自我的重要性。而通过两人对自行车最终截然不同的决定,影片给出了关于“坚守与逃逸”的不同答案。这样,观众也可以窥见不同的人生轨迹,收获关于命运选择的人生启迪。

成年人怎样寻找自己的爱好(十七岁的单车残酷青春)(5)

03、影片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单一而薄弱,“女性角色”的剧作功能也很单调,使影片显得美中不足

影片中只有两个戏份相对较多的女性角色,但是即使是在这两个女性角色身上,影片也着墨不多。这就使得影片在女性角色塑造方面略显不足。下面,我将详细剖析一下影片对于女性角色塑造的不足。

①女性角色形象塑造的单薄性

潇潇是戏份最多的女性角色,但她形象的丰富度却与戏份很不相称。从影片中看出,潇潇是青春期少年们理想中的女友形象。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脸上不施粉黛,留着短短的学生头,身穿黑色的制服裙子,衬衣上还有一个红色的领结,说起话来十分的羞涩,是个典型的清纯的女学生的形象。

但是,潇潇与小坚分手后,很快就“勾搭”上了京城有名的大欢。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女学生被有钱、帅气的男生吸引是很正常的,但是,影片对于潇潇从清纯女学生向喜欢有钱男生的转变的内在的、复杂的心理动机描写的却不够充足,使得人物的心理不足以支撑起其行为的转变。换而言之,对于更深层次的女性特质,影片剖析的还不够深刻。

“女性角色”剧作功能的单调性

影片第一处转折是小贵的单车丢失了,第二处转折点是小贵与小坚两人达成和解。影片的高潮在于小坚遭到情敌的报复,还把小贵也卷入其中。影片只是在中间,穿插着讲述了小坚和潇潇的故事以及小坚的原生家庭的情况。

在整个影片中,女性角色的出场次数屈指可数,而且在整个叙事结构中,只是起到了“引子”、“小插曲”甚至是“背景墙”的作用。无论是快递公司的女出纳员、百福宫的两个服务员、小坚的继母和她的女儿,还有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潇潇和红琴,她们全都对剧情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女性角色剧作功能十分的单调。

成年人怎样寻找自己的爱好(十七岁的单车残酷青春)(6)

04、影片通过对两类人群的生活状态的真实还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心灵和人生的重要启迪

影片通过对小贵和小坚两个青年的描写,展现了时代发展过程中新一代年轻人生活的压抑和生存的艰难。这样的青春热烈而刺痛,但是却让荧幕外的我们收获了厚重的人生启迪。下面,我就谈谈影片的现实意义。

①面对迷失感,要认清现状,坚守住自己的内心

影片中的小贵,是一名来到大城市打工的农村少年,心中找不到归属感和幸福感,觉得偌大的城市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无奈的他把自行车当做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觉得自己拥有了自行车就像拥有了一张“城市人”的名片一样。小贵迷失在大城市的车水马龙里,沉浸在迷失感里,丢失了自我。

在现代这个社会,有很多到北上广深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积极工作、努力奋斗、却仍然会时不时的陷入到迷茫当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这就像小贵一样,没有身份认同感,没有城市归属感,只有浓浓的迷失感。

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自己找到自己来大城市打拼的初心,坚定自己的选择。天下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来大城市就意味着要远离父母和家乡,独自承担生活的重担。不产生迷失感的前提就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坚强的接受现状,稳住自己的内心,然后清醒的去和困难作斗争。即使城市大如岛屿,我们自己也可以在心境上建立一片独属于自己的绿洲。

成年人怎样寻找自己的爱好(十七岁的单车残酷青春)(7)

②即使生活困难重重,也要饱含对生活的希望

小贵虽然丢失了自行车,但是他始终执着地想要找回自行车。得知小坚已经从车贩子哪里买到车子以后,小贵还是不依不饶。最终,两人在这个看似没有答案的局面中,决定共同使用这辆车。其实,小贵这个角色是倔强的,甚至有点轴。

小贵面对自行车的丢失,没有一味的自怨自艾,也没有过多的怨天尤人。相反,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寻找自行车的动作当中。自行车的丢失就像是上天给小贵的一次历练,就像是一个阻碍小贵追寻美好生活的巨大困难。庆幸的是,小贵一直不畏艰难,始终执着的追求着内心的渴望。

小贵的执拗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缺乏的正是这样不依不挠的精神。稍微一点点苦难摆在眼前,自己就陷入深深的悲观的情绪当中,久久的难以走出心灵的樊笼。如果,连自己心头这道坎都迈不过去的话,又谈何理想和追求?

生活是最善变的导演,她安排给每个人的人生考验都不知时间、不知地点、不分缘由、不看时机。既然,生活给予的考验我们是无法选择的,那我们至少可以决定自己面对困难的态度和心境,可以选择一往无前的奋勇拼搏。

正所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小贵身上就呈现出了一种相对完美的人生状态:即使生活困难重重,也不放弃对人生的希望,始终倔强的向前走,只有这样才能够挣脱现在的牢笼,走向新的人生天地。愿我们都向小贵学习,做一个倔强的、饱含希望的人!

总结一下:

《十七岁的单车》是我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之一。影片描写了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一代年轻人青春的迷茫和生活的艰难。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导演并没有采用特别宏大的叙事,而是回归到本心,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诉求,将镜头对准了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通过对他们青春的重点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关于自我寻找与人生坚守的思考。

本文先从声音作用、主题表达两方面阐述了影片的独特之处。在文章的第三部分,还针对影片在“女性形象”刻画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剖析。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文章则从影片的主题出发,谈到了本片的现实意义。无疑,对于该片的理解是多层次的、丰富的,希望我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