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旧时,道士为死者“开路”之后,即可“闭殓”,也有因亲人未到齐而待以后闭殓的,一些地方则在出殡时才闭殓。闭殓时,亲人围在四周,与死者遗体告别。道士敲打念唱一番后,随即将棺盖盖上,逗拢榫头或用铁钉钉死。在缝口用生漆膏灰刮一遍,再涂以漆。闭殓后,生者再不能与死者相见,晚辈及亲友痛哭。

我跟在我妈后面,我后面是我小表妹,其后是表姐,围着棺木逆时针走一圈后(取“时光倒流,回忆逝者”之意),依次走出灵堂,在看向棺木内时我从外公的鞋再到寿衣一直到头部,我只是瞥了一眼,道士揭开遮住的面部草纸,五官已经变形,青绿色,尸臭味散开,我的表妹被吓哭了,而我当时也怔了一下,人死后竟是这般模样,我竟一时想不起外公以前的面容了…

二维的肖像也许还存留在相片里,可鲜活的面容也许只能在往日的点滴温情里回忆寻觅了。假以时日,腐烂了的一身皮囊,毛发血肉溶解在土层里,剩下的一个头盖骨和几根大骨头也慢慢消解在腐朽了的棺木堆里,土里埋葬,坟茔外的墓碑上刻下的碑文是最后的可见物。年末清明扫墓时,一点魂牵一声叹。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送葬时,孝子捧灵牌或遗像,持引魂幡在前引路,遗属、晚辈、祭幛、乐队随后,抬灵 柩于途中歇息时,所有孝子必须面向灵柩下跪,灵柩启动时,孝子才能起身行走。孝子、乐队、从人愈多愈显哀荣。安葬时,先用草杆和钱纸(用钱钻子打过的草纸)烧坑,然后下棺、 祈祷、 掩土、哭丧、垒坟。坟基多用条石修成“内巷子”,有的另修“外牌子”,刻石碑、建坟台、修坟亭。入墓头三夜,子女要去坟送头把,每天要备刀头(猪 肉供品)、敬酒去坟前烧钱纸,俗称“烧七”。

仪陇县丧事风俗 仪陇传统民间丧葬习俗(1)

出殡时,先用公鸡血红灵柩洒一周,贴鸡毛于灵柩前端。置公鸡于灵柩上,16人的大抬杠将灵柩抬起,仪仗、鼓乐前导,其后是旌铭、灵牌、遗像,孝子躬身拄“戳丧棒”在棺材前拉纤缓行。戳丧棒只有两尺多长,用白纸剪花贴在竹竿上制成。亲友则送殡于后,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一人提一筐纸钱,边走边撒,俗称撒“冥路钱”。出殡队伍经桥梁庙宇,要点燃香烛,有的还在路旁设香案路祭。

出殡通常在清晨举行,凡准备随棺下地的人员,早晨必须进食,不得空腹,而且不准吃豆腐。负责举重的殇夫,先准备好“龙杠”、“茼索”,并捆绑在棺柩上,等候支事的安排。出棺之前,先将灵堂的祭桌及祭品搬到大门口,然后由长孝子头顶“亡人牌位”,两旁由表兄弟扶架,从灵堂内将“牌位”请到外面的供桌上,孝子一一向“亡人牌位”叩头。叩毕,孝子分跪在供桌两旁,向吊丧的亲友行礼,礼毕,仍由长孝子将“亡人牌位”用头顶着送回正屋中的供桌上(通常是放在家中堂柜上),永远供奉,或以后供入祖祠。这一仪俗称“回灵”。

回灵结束,接着“请棺”,即将棺柩从正屋内“请”到外面来。请棺时,孝子在棺头扶棺,闺女、儿媳等在棺尾痛哭,举重人员分两边,用手托棺底,将棺柩抬到外面,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并将丧盆、倒头饭、引魂灯(亦称倒头灯)以及一些祭品,移出门外。棺柩抬至大门口,殇夫在棺上绑好“龙杠”,孝子跪在棺前,众亲发再次向棺柩磕头,孝子回谢,礼毕,即“起程”。

殇夫将棺柩拾起,长孝子双膝跪倒,头顶丧盆,灵柩启动,长孝子将丧盆摔碎,俗称“摔老盆”。同时,殇夫将置棺的两长板凳向前推倒。这时鼓乐齐鸣,哭声一片。前面纸幡、纸人、纸马引路,吹鼓手紧跟,后面孙子扛着“柳魂枝”,再后是撒纸钱的,接着,孝子在棺头领棺,后面是棺柩,拿草把的人(留着垫棺用)和送葬的亲属、吊客及抬筐的人,最后是送葬的妇女,他们一路啼哭,送葬队伍浩浩荡荡。

时间是凌晨5:30左右,雨时大时小,有雾,送葬队伍开始出发了,我们亲属单手举着花圈,另一只手拿着 灵帐、灵房、金童玉女、白狮、白象、白马、白鹅、电冰箱等陪葬冥品。进山的水泥路早已修好,雨水打湿了路面,也淋湿了我们的衣服。这一路,走走停停,毕竟抬灵柩的汉子们也要歇息,按照本地旧俗“送葬时,孝子捧灵牌或遗像,持引魂幡在前引路,遗属、晚辈、祭幛、乐队随后,抬灵 柩于途中歇息时,所有孝子必须面向灵柩下跪,灵柩启动时,孝子才能起身行走。”,唢呐铜锣等传统乐器吹奏的哀乐的音符直直的敲在我们的心上,霎时间所有的回忆感慨涌上来,在这雨雾蒙蒙的出殡路上,泪水再也不能抑制住了……

仪陇县丧事风俗 仪陇传统民间丧葬习俗(2)

入土时要接五谷,阴阳先生边撒边说死者的好话, 孝子们披麻戴孝背立棺木手牵起孝布接着撒下的五谷 , 不能抖落, 接五谷后立即往家跑,意即走得快发得快,先到家先发。

棺材抬到墓地后,由阴阳先生做法事,用罗盘测定方向。墓地多请阴阳先生选择,有的死者生前选好。挖好墓坑后,把柏枝和纸钱烧灰垫底,再将雄黄酒洒入,孝子跪地叩头。棺材放入墓坑后,先由孝子撮土倒在棺材上,随后掩土垒坟,丧家将孝帕收起绾在头上而返。葬毕,阴阳先生和吹鼓手则各奔东西,送丧人一一磕头,脱孝而归。

仪陇县丧事风俗 仪陇传统民间丧葬习俗(3)

棺材周围撒了五谷,棺材前边燃起三炷香,点着的长明灯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散发的火光飘摇不定。我们在出殡的前一天下午就到墓地所在地的旁边废置地割野草、劈砍树枝,腾出一块地来为的是今日安葬时方便取土填埋垒坟。墓地所在处是外公以前的一块自留地,因年岁增加体力不支,遂荒弃,如今改做墓地也算圆满。巧和不巧之处在于旁边已有一座他人的坟墓,正所谓风水宝地岂容他人酣睡,可在这凄清冷寂的山坳,二坟也不显得孤单寂寞了吧。

时间已经到了中午12时30分,送葬队伍多半已经返家,留在墓地的是一群正在垒坟砌碑的人,墓碑碑文只有三项主要内容,即主体碑文(附有坟内老人的生卒年月)、立碑时间和子孙名称。 “ 故显考文公讳××老大人之墓 ”墓碑对联: 万古佳城 。千里龙脉归宝穴,万年吉祥在其中。

安葬三日之后,由孝子和亲属到坟地去给坟墓垒土,焚化香烛纸钱,此谓“复三”,或称“复山”。

圆坟 又称“暖坟”、“暖墓”。丧家于死者葬后第三天,至新坟上添土、奠纸、举哀。一般是孝子率全家老幼到坟上,也有的是凡有服之亲都去,家人要哭绕新坟三匝而后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