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乃成功之母”,自古以来,这句话就被无数人奉为真理。确实,纵观很多榜样人物的成长轨迹,他们每一次成功的背后,无不藏着更多的失败。对他们而言,失败,意味着排除错误选项;失败,意味着激发更强的斗志;失败,确实是成功之母。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失败,意味着受挫;失败,意味着自我否认;失败,只会带来更多失败!对于没有一颗强大心脏的大多数人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01 习得性无助——反复失败产生无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做过一项经典实验: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受的电击,被关住的狗无法逃避,只能承受。多次实验后,把笼门打开,拉响蜂音器,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在电击出现之前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种现象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失败是成功之母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1)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塞里格曼又以大学生为被试,对“习得性无助”效应进行了验证。

首先,将来参加试验的大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不同条件的测试:

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组,不播放噪音。

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被试们面前放了一个“手指穿梭箱”,当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会听到强烈的噪音,而如果把手指放在另一侧,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成员都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成员,他们的手指却始终停留在原处,凭任刺耳的噪音响个不绝,也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这是因为,上一个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体现出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某件事情上失败,他就会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无可救药、无能为力,从而放弃努力。

02 胜利者效应——成功带来胜任感

1961年,几位科学家在观察蟋蟀对战的过程中注意到:那些获得胜利的蟋蟀,总是会在接下去的战斗中继续获胜,而一开始输掉的蟋蟀呢,也总是接着输下去。这种现象被称为“胜利者效应”——如果能够先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之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胜算会比一开始就直面强敌要大得多。

“胜利者效应”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什么?浙江大学脑研究中心胡海岚团队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让两只小白鼠分别从一只细长、中空的钢管两端钻入,看哪只小白鼠能成功把另一只从钢管中撵出去。之后,观察获胜的小白鼠脑神经的变化,发现其前额叶皮层变得更加活跃。

失败是成功之母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2)

小白鼠钻管实验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当选择一些本身比较瘦弱的小白鼠,人为刺激其前额叶皮层后,这些小白鼠们会更积极地投入“战斗”!更为神奇的是,在成功“逆袭”6次后,即使不再给予人为刺激,这些本来弱小的小白鼠也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这一实验说明,成功的经历可以改变大脑的内在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再次取得胜利的状态。换言之,成功的经历带来胜任感,进而激励下一次的成功。

03 创造成功体验——让成功造就成功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胜利者效应,避免习得性无助。有这样一节班会课,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创造成功体验,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

先以互动导入:请每位同学写下自己6次微不足道的成功经历,和大家进行交流。活跃气氛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介绍科学实验《胜利者效应》,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至少6次成功体验。成功体验如何创造?讲解“成功五步法”:确定目标、发现问题、诊断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执行阶段可利用伟大目标激励自己,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处于自己当前的处境下,会怎样做?)

失败是成功之母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3)

失败是成功之母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4)

播放吉米·巴特勒的励志故事,引导同学们从榜样人物的成长历程中体验到:成功者效应是一种“信念”的加成,一个人越渴望成功,就越容易获得成功。这是一种信念,是对目标的不懈坚守。

最后是一个课堂实践:写下自己的一个目标,运用“成功五步法”进行分析,然后落实到行动上。

失败是成功之母感悟(失败是成功之母)(5)

只需要一节班会课的时间,就能让学生获得自我激励、自主成长的力量!

点赞、转发、评论后私信“成功”,免费获取课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