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以什么形式表现 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方式简析(1)

▲题图:张江源油画作品《赤塬》110×140cm

陕北民歌以什么形式表现 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方式简析(2)

文 张建明

陕北民歌,是黄土地上人民群众的创作,口耳相传,他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即兴而作,即兴演唱。千百年来,创造出了一些名扬海内外的精品,如《东方红》、《绣荷包》、《走西口》等。陕北民歌以其深广的内容、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高昂悠长的情调,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试就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陕北民歌的结构

陕北民歌的形式简单朴素很有点象陕北农民的打扮。头上拢一块白羊肚子手巾,身上穿件对襟袄。就是这简的上下句结构,将人文、地理、情感融为一体,往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陕北民歌的句式是上下句结构,上句和下句章节相同,上句和下句的两个尾字押韵,形成一个段落;从字数上看,最常见的是七字句,也有八字句、九字句,甚至更多字句,但极少见,下面这首《多会想看多会看》,就是最普遍的结构形式。

“照像片片装玻璃,死好分离活难离。照像片片两寸半,多会想看多会看。大白兔子红耳朵,走了西口忘了我。”

这种句式结构,从写法上看,上句或用“赋”,或用“比兴”开头,下句点题言实,虚实相结,浑然一体。每个段落构成一个画面,或是一个情景,根据内容灵活多变,使感情能以充分表现。传统的诗词写法,基本上都是一韵到底,让人觉得有点呆板,陕北民歌则是随时都可以换韵脚,每每给人有新鲜感。

二、“比”、“兴”、“赋”在陕北民歌中的广泛应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他说的意思是说“比”这种手法,在用作比方的事物上没有一定的规律,有的比声音,有的比形貌,有的比心思,有的比事物。这种手法最早见于《诗经》,其中的名篇《关睢》、《谷风》、《柏舟》等,便是典型的范例。特别是《关睢》,让人难以忘怀。诗中所写的睢鸠是一种鸟,这种鸟雌雄情义专一,其一死,其一也悉日不食,憔悴而死。所以诗人用以起兴,比喻女子具有睢鸠一样的品德,正是君子的最好佳偶。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一个身材苗条,容貌娇美,而又忠于爱情的美少女形象,几千年来,影响深远,深受人们的喜欢,得到人们的赞美,在陕北民歌用比这种修辞方法创作的歌词,是很多很多的,请欣赏下面这首《雪花打墙冰盖房》。

雪花打墙冰盖房,露水夫妻不久长。

用雪花打墙,用冰盖房,天气变暖,就会化成水,即刻消失。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只图一时高兴,而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之欢,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各奔前程,化为乌有。这个比喻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迪。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关睢》和《雪花打墙冰盖房》,都用的是比这种修辞手法,不同的是,《关睢》是四字句,《雪花打墙冰盖房》是七字句,其中融入了地方语言,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韵律、节奏更富于旋律性,在抒情方面更细腻、更有深度,更有张力!还有如“花开能有几日红,青春爱的是少年人,”“你不嫌我丑来我不嫌你疤,西葫芦配个烂南瓜”,“天上星星要数北斗明,妹妹心上只有你一个人”等等,都继是承了《诗经》中的手法,艺术地表达了思想感情。

朱熹说:“兴者”,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也就是说借助其它事物开头,以引起下文。但是在陕北民歌的词句中,“兴”这种写作手法,它不仅仅是用以开头,还具有抒情的作用。把情感气韵注入形象之中,再加上相同的音节、协调的韵律,把上下句中不同的事物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达到极高的审美层次,请看下面这首《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

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三月里桃花满山山红,世上的男人爱女人。

天上星星配对对,人人都有干妹妹。骑上骆驼峰头头高,天底下就数咱俩个好。(注:干妹妹陕北方言,意为情人)

这首歌词通篇以上句起兴,抒情,演染情绪,营造氛围,下句点题言实,相得益彰,天然而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兴”这种创作方法,最早也可见于《诗经》,(因为篇章关系不再举例)在陕北民歌里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如“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咱们革命的力量大发展”;“牛吃青草唱凉水,梦也不梦交往你,”“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等,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所渭“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赋”这种创作方法就是描写看到的事物,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感受。这种创作方法,在陕北民歌里占了很大的篇幅,请看下面这首广泛流传的《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

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想起了妹妹心发慌。

你掏苦菜崖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的心扰乱。

你在那个山上我在那个沟,啦不上话话招一招手。

即景生情,信口而唱,情景交融,栩栩如生,相爱之情,跃然纸上。

还有如“半夜来了鸡叫走,哥哥就像那偷吃的狗”,“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五十里路上看一回你”,“你看我来我看你,咱二人酿成一对对”。这些歌词都用赋这种创作方法写成,表现了陕北人直爽、豪放的性格。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反理性词句在陕北民歌中屡见不鲜。

反理性主义创作理论最早可见于古西腊文艺理伦家柏拉图“心理迷狂说”。他认为文艺创作进入一种“迷狂状态”之后,就会自然挣脱理性的束缚,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来。后来鲍姆嘉通的“美与逻辑相对”论和康德的“美不涉及欲念概念”等理论,更是丰富和发展了柏拉图的理论。在我国也有“诗缘情,情无理”的说法。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就说:“诗,非管理,非管书,然非多读书,多穷理,不能极其至”。这些理伦,都是前人研究了文艺作品之后,总结出来的理伦。在陕北民歌中,无理性词句随处可见,下面这首《想你哩》,就很具代表性:

相你哩,想你哩。眼睛仁仁想你哩。

看见人家当成你,三哥哥,想你哩。

眼睛只能看,绝不具有思想的功能,在这首歌词里,眼睛带有了思想的功能,而且具体、形象、生动、真实,竟然想得眼睛出了毛病,常把别人误以为是你。还有如“天上星星配对对,人人都有干妹妹”,“青天红天老蓝天,杀人不眨眼的老天爷”等等,都是这类型的句子,看上去无理性,却充分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往往让人震撼!这种无理性的创作方法,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非一般理性思维所能够达到。

四、在陕北民歌的词句里,还有一种独特的句子,就是用两个反义词结构词句,当然,在近万首的陕北民歌中,这种句子比较少见,请看下面这首《听见哥哥唱着来》:

听见哥哥唱着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把“冷”和“热”这两个反义词,揉在一句歌词里,意想反差大,对比性强,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还有如:“阳畔上圪针背畔上艾”,“黑靛靛头发白生生牙”,“单扇扇门关来双扇扇开”等,都用的是这种技巧。这种句型的歌词,在其它艺术作品中还未曾见过,可以说是陕北民歌的独创。它给人的感觉是奇妙、神秘、自然谐和,仿佛是天籁之音。

五、叠字的使用。

“一道道”,“树梢梢”,“羊羔羔”“一对对”等极富陕北特色的语言,带入陕北民歌中,增强了感情表现力,又具有音乐美,让人觉得更亲切,更具有生活气息。

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看哥哥。(注:毛眼眼,陕北方言,意为女孩子圆而大且睫毛长的眼睛。)

“小妹妹”含情看哥哥,“情哥哥”更觉“小妹妹”亲切美丽。那种纯真、深切的爱慕之情,全部倾注在“对对”,“眼眼”之中,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选自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小妹妹”是有高尚的爱情观,爱人不爱财,那怕哥哥穷到鸡蛋壳壳点灯,烧酒盅盅量米,也要一起过日子。“鸡蛋壳壳”“烧酒盅盅”这些平常的用具,应用叠字的修辞方法后,使熠熠生辉,生动逼真,亲切委婉,升华了纯真的爱情,深深地感动了读者,使人倍加喜爱这个心地善良,感情专一的“小妹妹”。

叠字在陕北话中还常常作为形容词后加成份,与一个单音节形容词构成四字格的状态形容词。如“亮格哇哇的嗓子银格铃铃的声”,“俊格蛋蛋眉脸巧格溜溜手”,“红格丹丹太阳兰格英英的天”等等。它们或指绘景物形态或描写人物情貌、或摹拟自然声响,都让人有深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物的真实感觉。陕北民歌巧妙地应用陕北话中含有叠字后加成份的状态形容词,增强了歌词的表现力,使歌词婉转悠扬,更具有音乐美,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上述的几类艺术表现方式之外,陕北民歌还有很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蝉联、反问、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已有好多专家学者专门论述,本人就不再赘述。

人民群众是语言艺术的大师。陕北民歌朴实无华,音韵优美,意境深邃,凝结着陕北人的智慧和情致,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民间艺术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土壤。在陕北高原这块文化厚土中,走出了冼星海、吕骥、贺敬之、郭兰英、王昆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大艺术家。他们只所以能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把自己的艺术之根,深扎在民间艺术的沃土之中。他们这种向陕北民歌学习的态度,不仅为我们艺术工作者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而且对繁荣中国民族歌曲的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精彩阅读:(直击↓标题可阅读)

《文化大百科》绥德米脂唢呐

沸腾的黄土地——清涧二人台

陕北老汉与少妇在山坡坡上演唱《羊肚子手巾三道道兰》老汉想干吗

关注陕北民歌微信公众号(sbmg66)

看更多【陕北民歌-往期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