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氏。本为丘氏。西汉武帝刘彻纳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对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避孔丘讳,令丘加“邑”(“阝”)部改为邱。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邱姓。

词条

百科

精彩信息一览无遗

目录

1姓氏源流

2得姓始祖

3杰出人物

4迁徙分布

5邱姓家谱

6郡望堂号

7通用联

查查邱氏的祖先图(天下邱氏来源)(1)

本段姓氏源流

邱氏本为丘氏。西汉武帝刘彻纳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对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避孔丘讳,令丘加“邑”(“阝”)部改为邱。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修曲阜孔庙,命臣庶回避孔丘之名,其域内丘姓改邱姓。但影响最大,范围最广泛的一次丘改邱姓,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尊孔避讳孔丘之名,雍正帝诏令丘加邑(“阝”)为邱。

本段杰出人物

在历史长河中,为中华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丘(邱)氏人物不少,如:

姓名朝代评价/职务/荣誉籍贯
丘迟南朝·梁文学家吴兴乌程
丘为唐朝诗人嘉兴
丘处机元朝思想家、道教领袖、政治家、文学家栖霞
丘濬明朝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广东琼山
丘福明朝大将军、淇国公濠州
丘心如清朝弹词女作家江苏淮安
丘逢甲民国抗日保台志士、诗人、教育家

长兴彰化

丘、邱二姓同源,故而丘姓传播迁徙历史亦是邱姓传播迁徙历史。

东汉末年前

丘姓发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故很早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开基始祖为丘穆公,世居河南卫辉府封丘县。秦汉时期,陕西、浙江、内蒙等省均有丘姓。西汉陕西扶风人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后因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今属浙江),后成吴兴一带望族。此期,丘穆一支后人丘言封临海王,移居山东;丘和居开封府林村;丘茂平迁福建汀州上杭县。东汉应劭所作《汉书·楚元王传注》载“邱,姓也。”可见,邱姓最迟出现于汉代。汉以后,偶有丘姓为避孔子圣讳,改姓邱,数量极少,故历史上邱姓名人寥寥无几,五代十国时学者邱光庭为其一。

魏晋南北朝时

魏晋南北朝时,河南光州固始丘姓为避战乱,与林、黄、陈、郑、詹、何、胡姓(史称“入闽八族”)一同南下,初居福建莆田,后分支长汀、上杭等地。丘穆一支传至四十七世丘宏达,于东晋永和年间迁居四川,后人又有迁河南,转福建汀州宁化等地,遂广播福建、广东省境。另外,此期陕西扶风一带丘姓族大人众,遂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唐宋时期

唐代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丘姓有随行者。宋代,福建有较多丘姓居住。上述入闽八族中丘姓有入粤分支,居广东饶平、梅县、龙川各地。

北宋中叶,河南丘休秀一支迁福建莆田,其子丘成实,徙广东饶平。明代,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丘姓聚居点。丘休秀后人又有迁福建长汀、上杭,转广东镇平等地者。陕西、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有山西大槐树丘姓移民入居。

清朝

清初,入台者多出闽、粤之地,此二地丘姓又多属丘休秀派下。又雍正三年,下诏避孔丘名讳,天下丘姓多改姓邱,至此,邱姓始成一大姓氏。在当今中国,邱姓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四省邱姓约占全国汉族邱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丘(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前百位的大姓,人口较多。

本段邱姓家谱

族谱名称编者编纂时间与方式藏地备注
【江苏淮安】邱氏族谱存略一卷(民国)邱宝廉纂1922年(民国十一年)石印本江苏镇江市博 日本美国
【江西常州】澄江邱氏宗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邱询编纂1930年(民国十九年)常州邱氏乐善草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3、25-27、卷首、卷末)邱嵩始修於明洪武十七年
【江苏江阴】石桥邱氏族谱八卷(清)邱凤亭编辑1870年(清同治十年)刻本江苏淮安县图(存卷1)
【江苏昆山】邱氏世系一卷(民国)邱樾编1928年(民国十七年)昆山玉峰印刷所铅印本上海师大附《邱氏阐潜集》
【浙江】萧山邱氏宗谱六卷(清)邱宏鳖 邱如清等续修1874年(清同治于三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六册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邱氏宗谱六卷(清)邱厚生等重修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永思堂活字本 六册北图
【浙江鄞县】万龄邱氏名七房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思敬堂刊本 八册河北大学封面作《邱氏宗谱》
【浙江鄞县】邱氏宗谱三卷(民国)邱廷贲重修 邱廷芳 周利川纂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诒谷堂木活字本 三册浙江图
【浙江嘉兴】邱氏宗谱不分卷(民国)邱光耀纂民国八年(1919)朱印本 二册北图
【浙江常山】定阳邱氏宗谱不分卷(清)邱上峰重修1851年(清咸丰元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溪口廖煌顿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年
【浙江常山】定阳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钳口乡表青口七古畈(不全)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浙江常山】河南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邱泽霖新修1916年(民国五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山背村黄圹坑(存卷首、末、1、2)
【前江常山】上江邱氏宗谱不分卷(民国)邱义全 邱礼庭重修1931年(民国二十年)刊本 一册浙江衢州市文管
【浙江常山】邱氏宗谱四卷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渔溪日村井头弄符德天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安徽天长】邱氏宗谱一卷(民国)邱之藩修1924年(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一册安徽图
【福建福州】吴航邱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邱仲思等编辑1931年(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美国
【福建连江】赤石邱氏族谱一卷(清)郑蓉石纂修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稿本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筱江邱氏族谱十五卷(清)邱清燮徐柳圹续修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木刻本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筱江邱氏族谱□□卷(民国)邱祖铎 邱和瑞等续修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二十册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长乐】邱氏族谱不分卷(清)邱云峯撰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写本 一册台湾
【福建诏安】羽朋公派下邱氏族谱不分卷(清)邱创才 邱显全补编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写本 一册台湾
【江西脩水】邱氏重修族谱二十四卷(清)邱日源纂修1870年(清同治九年)河南堂木活字本江西图(缺卷11、13、19、22-24)
【江西铜鼓】邱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清)邱兆官等纂修1870年(清同治九年)龙门金大堂木活字本 一册江西图(存卷首上)
【江西南丰】邱氏支谱五卷(清)邱思周重修190年(清宣统元年)木活字本 五册南开大学支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七年,此为四修
【河南镇平】邱氏族谱不分卷(清)邱仕玉修1818年(清嘉庆二十二年)邱焕朗钞本 一册台湾有民国三十八年邱其湘增补
【河南镇平】河南邱氏族谱不分卷1877年(清光绪三年)钞本 一册台湾
【河南固始】邱姓族谱不分卷(清)邱焕火纂修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钞本 一册台湾
【湖北新洲】邱氏宗谱□□卷(民国)邱楚林 邱济之等台修1922年(民国十一年)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南桥村
【湖北新洲】邱氏宗谱三十八卷首四卷(民国)邱南宣 邱凤乡等五修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木刻本湖北新洲县孔埠乡堤围材
【湖北黄冈】威化分邱氏宗谱续编□□卷(民国)邱云峯 邱幼峯撰约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邱氏忠实堂刊本武汉图(存卷1一15,17一26,29一38)
【湖南澍阳】刘邑从祥祠邱氏族谱□□卷(清)邱大凰修1872年(清同洽十一年)河南堂邱氏刻本 八册中央民院明正统七年初修,此为三修
【湖南宁乡】邱氏三修支谱十卷(清)邱世仪 邱启瑛纂修1869年(清同治八年)忠实堂活字本 八册湖南图
【湖南湘乡】邱氏续修族谱□□卷1855年(清咸丰五年)活字本湖南图(存二册)
【湖南益阳】资阳邱氏五修支谱九卷首二卷末二卷(民国)邱东海纂序1922年(民国十一年)忠实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安化】邱氏续修族谱不分卷(清)邱泰翥 邱宗首等纂修1855年(清咸丰五年)活字本 一册湖南图
【广东饶平】邱民族谱不分卷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序写本 一册台湾
【四川内江】汉安邱氏家乘六卷(民国)邱功铸续纂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内江仁义永铅石印刷局石印本 五册北图 四川图书口题《邱氏德兴祠家乘》
【广东平远】邱氏总谱不分卷1918年(民国七年)平远县邱氏刻本 一册南京大学
【香港新界】河南堂邱氏族谱不分卷(明)邱作圣 邱仑泰纂修
邱氏重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清)邱增南等纂修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河南堂木活字本 五册江西图(存卷首下、1、3、5、10)
邱氏族谱不分卷清同治间居士堂活字本 二册江西图
邱氏族谱□□卷(清)邱廷辉等纂修1876年(清光绪二年)河南堂木活字本 一册江西图(存卷24)
邱氏族谱(清)邱舜敕纂修1891年(清光绪十七)文宗堂钞本 三册北图
邱氏重修族谱十六卷首二卷(清)邱成皆等纂修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河南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下、1-4、7、9-12、14)
邱氏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清)邱韦昌等纂修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玉成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
邱氏宗谱不分卷清道光间木活字本四川图(存一册)
邱希进公支重修族谱十八卷首二卷(民国)邱特生等纂修1941年(民国三十年)河南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上、下)
邱氏族谱一卷(民国)邱作圣 邱乔纂修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钞本 一册四川图
邱氏族谱不分卷民国石印本四川图(存一册)
资料来源于

展开

本段郡望堂号

堂号

文庄堂:明朝人丘濬,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当代典故,著《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抒发自己的意见。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此外,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河南堂”、“吴兴堂”、“扶风堂”、“敦睦堂”、“砚耕堂”、“思敬堂”、“忠实堂”等。

郡望

郡望有扶风、吴兴、河南等。

河南郡:公元前205年(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丘氏,是以丘穆为其开基始祖。

吴兴郡:公元266年(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此支丘氏,是以汉丘俊为其开基始祖。

查查邱氏的祖先图(天下邱氏来源)(2)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本段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吴兴才望;

大学仪型。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齐长沙王车骑长史丘灵鞠,吴兴人。宋世文名甚盛,有文集及《江左文章录序》。下联典指明代文渊阁大学士丘濬,字仲深,琼山人。有《大学衍义补》等书。

文雅希范;

像立昭陵。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阳梁乌程人丘迟,字希范,八岁能写文章。武帝时任中郎将,侍诏文德殿,后历官司空从事中郎、永嘉太守。文学批评家钟嵘曾评论他的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丘行恭,有勇力,善骑射。贞观年间征讨高昌有功,官右武侯将军,诏书命斫石为人马,在昭陵阙前立像以旌表。高宗时,历官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

系承姜尚;

源出扶风。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齐·太公姜尚封于营丘,支孙以地名为姓,是为丘姓。清·雍正年间诏令改为“邱”,以避孔子名讳。

联吟郎署;

笃学琼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丘舜中为朝奉郎,诸女皆工诗,兄弟内集,必吟咏为乐。下联内指明·丘濬,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

鸿舻世第;

枢密家声。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丘姓宗祠“河南堂”联。上联典出丘氏望出河南省光州固始,故以河南为堂名。“河南”,汉代郡名,在今河南省新郑、洛阳、临汝之间。下联典指福建省莆田邱姓后代丘成实,任宋徽宗枢密使,其子丘君与,任梅州刺史,后致仕遂居三饶,为广东省饶平丘姓的始祖,后繁衍到广东省潮汕各县市以及海外。

源宗渭水;

学绍琼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钓”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濬事典。

河南世泽;

渭水家声。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丘姓的郡望为河南郡。下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

五言通用联

渭水家声远;

琼山世泽长。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钓”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濬事典。

潭月映山足;

天河泻涧中。

——唐·丘丹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尚书郎丘丹《秋夕宿石门馆》诗句联。丘丹,嘉兴人。

草色新雨中;

松声晚霞里。

——唐·丘为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丘为诗句联。丘为嘉兴人。官至太子右庶子,年八十余致仕。与王维、刘长卿友善。

读书千载业;

孝悌一堂春。

——广东省蕉岭县客家围丘氏宗祠堂联

上联教导子孙,做学问读书是千载事业。下联则教育子孙孝敬父母与兄弟和睦。

邱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吴兴诗人领袖;

洛阳武侯将军。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诗人丘吉,字大佑,号执柔,归安人。善古文,尤长于诗。为吴兴诗人领袖。有《执柔集》。

七言通用联

山甫报国赐二字;

上仪廉政列三清。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两淮制置使丘岳,字山甫,有文武才,誓死报国,理宗御书“忠实”二大字以赐,封东海侯。下联曲指清代将领丘上仪,字维正,武进人。明崇祯武进士。历任江西都司、海盐参将,有惠政。与吴麟瑞、侯峒曾长称“三清”。

君子德操昭万世;

史师宏论耀千秋。

——丘程光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加坡书画协会会长丘程光先生所撰。上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下联典指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诸女工诗,联吟郎署;

寡母善教,笃学琼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丘舜中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濬事典。

德著汉南,名扬渭水;

馨蕃竹岭,落处西山。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饶洋镇水东村丘姓“德馨楼”联。联以鹤顶格嵌“德馨”楼名,全联典出丘姓的望族衍派地名“汉南、渭水、竹岭、西山”。

政迈沈刘,复见东南并美;

御颂忠实,克兼文武双全。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豫内史丘仲孚的事典。丘仲孚,字公信,乌程人。历山阴令,治为“天下第一”。有《皇典》等。下联典指宋代两淮制置使丘岳,字山甫,有文武才,誓死报国事典。

系出太公,一脉精神崇礼德;

功齐夫子,两书内外著春秋。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下联典指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据曲阜孔府档案馆发现了明天启年间版本《左传精舍志》,上有自姜太公至左丘明及左丘明之下六十余代谱系,得知左丘明系出姜姓,为姜太公21代孙。其高祖曾祖和祖父在楚国均为左史,父亲避楚乱归齐途中又适鲁为左史。因世代为左史官,故人们便以左氏代称。其父因病告老还乡后左丘明继任左史官,编修国史。双目失明后,仍口述子、侄笔录,后由其子补充,终篆辑成《左传》、《国语》。唐代刘知几《史通》说《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孔子与之同好恶,司马迁称其为君子,历代帝王对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明封先儒、先贤,清乾隆御赠《经臣史祖》匾额。

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

南腾天马,北渡仙桥,林泉皆胜境,同藏出处尽随心。

——佚名撰广东省蕉岭县淡定村丘氏宗祠培远堂(丘逢甲故居)联

蕉岭丘氏客家人在克服自然界、社会上的种种艰险的历史进程中,逐渐锤炼形成客家人特有的性格素质、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此联中表现出的乐观的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等,都是客家精神的一种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