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萧瑀(萧瑀一代风流相)(1)

千古兴亡,楼起楼塌。自古被冠以“三朝元老”称号的人物多德高望重,这里的朝,指的是在位的皇帝。而隋唐之时,有位名臣历经三个朝代,一生风流磊落,正直不阿,载沉载浮,结缘了三朝皇家帝王,见证了天下两度动荡复一统,他便是唐朝宋国公萧瑀。

萧瑀祖上是南朝梁皇室萧氏,梁武帝萧衍开创梁朝,至梁明帝萧岿。萧瑀为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是他的兄长,他还有一位姐姐,就是《隋唐演义》中风流动天下的隋炀帝皇后萧美娘。

李世民   萧瑀(萧瑀一代风流相)(2)

开皇七年,作为晋王杨广妻子萧妃的娘家人,萧瑀也跟着出仕隋朝。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也很看重这个优秀的萧家后裔,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这样,在隋炀帝杨广篡权称帝后,萧瑀不但有了国舅身份,同时也是皇帝杨广的表妹夫,是正牌的皇亲国戚。而萧瑀性情骄傲刚直,屡次对杨广兴兵直面批评。就这样,与杨广亲如一家的萧瑀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对杨广穷兵黩武,骄奢淫逸敢于犯颜直谏而杨广又舍不得杀的大臣。

而唐公李渊与杨广也是姨表亲的兄弟,最后还是趁着天下大乱之际,造了表亲的反,建立唐朝。作为同样是表妹夫的萧瑀,李渊更看重他前朝帝胄的尊贵身份和优秀的行政能力,故动之以情,请他又出仕唐朝。于是萧瑀摇身一变,又成了唐朝的光禄大夫、户部尚书,真实羡煞多少仰望青云的臣子。

李世民   萧瑀(萧瑀一代风流相)(3)

也许在萧瑀心目中,一直存有梁朝帝胄的情结,自己又是一股我行我素的拗脾气,是以从来自认为不管是隋朝杨家还是唐朝李家,自己都不矮于他们,也就不存在贰臣反复者的心理负担。对于李渊,他也是本色不改,依旧诤言谏上,明确指出武德朝李渊颁布敕令前后相乖的弊病,也多次弄得李渊很没面子。但为了显示自己新王朝开国皇帝的气度,李渊总要做得比前朝亡国之君包容一些嘛。

有人说,萧瑀就像是李渊身边的魏征,恰如其分。

然即便如此,上天不会把好运气永远给一个人。萧瑀到了李世民的贞观一朝,已经是老臣。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须知唐太宗李世民上位是靠着玄武门兵变的余威,逼迫自己的父皇李渊“禅位”的,自有从“天策府”时期就一起打拼的老班底,更有太宗自己为自己选的一面“镜子”,即曾为隐太子李建成的近臣魏征,因而萧瑀的存在就显得多余而又格格不入。作为前朝皇帝的亲信,他的荣宠也就如日西山了。

李世民   萧瑀(萧瑀一代风流相)(4)

人的一辈子真的不能太顺利。在贞观朝,萧瑀真正体会到了人生大起大落——六次被罢免相位,即便是心理素质好的人,遭遇这样巨大的落差,也难免郁郁不平吧。在此期间,他分别与前朝旧臣陈叔达、当朝名将李靖、太子李承乾以及诸多贞观后起之秀发生或大或小的矛盾冲突,但从未徇私废法。当然,最严重的也是最本质的,还是他与唐太宗李世民权威上的冲突。他毕竟不是李世民亲自选的镜子。

萧瑀与魏征,一个是帝胄,一个是寒门,行事为人反倒像是镜里镜外,是同类人。

而李世民能容得下魏征对自己指指点点,是因为魏征的一切是他赐予的,他可以从内心去俯视这位诤臣,并安慰自己:“得了,国有诤臣国不亡。”但对于成名得势太久,又提出过拥立自己即位的萧瑀,他无法体验作为皇帝俯视对方的优越感,所以从感情上,他更讨厌萧瑀这个老家伙。

李世民   萧瑀(萧瑀一代风流相)(5)

当国家还太不稳定时,萧瑀的刚直刻板还有些价值;而当国家各项职能步入正轨后,自恃帝胄的萧瑀也就很难再遇到对他买账的人了。所以,人的出身资历固然能成为他的优势,但有时也难免会成为他的绊索,局限了他的格局。

但不管怎么说,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臣活过了古稀之年,始终还是保持着帝胄名门的风骨,正应了那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吧。萧瑀去世后,谥号“贞褊”。贞,使其起;褊,主其落。很贴切地概括了他的性格。

李世民   萧瑀(萧瑀一代风流相)(6)

有趣的是,《西游记》中曾有一片段,说的是观世音菩萨到大唐寻访取经人,化身成一疥癞老僧,在“推销”他的宝物:锦镧袈裟和宝锡禅杖,直接标价七千两银子。过路僧俗都不识货,更有讥嘲者。萧瑀碰到了老僧却不以貌取人,很耐心地询问了宝物的来源,并备言主上唐太宗李世民敬因畏果,请玄奘法师宏讲佛法,这才引出了观音菩萨点化金蝉子转世的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想必作者应是知晓萧瑀祖上尊崇佛教的来历吧,也是对这位名臣的一种肯定,才特意为他安排了和观音菩萨的巧遇。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唐太宗毕竟一代明君,以诗赞扬萧瑀的风骨,最终还是将他的牌位供在凌烟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作者:行云织梦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