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第六季开播三周,众多歌手的加盟吸引了大批新老观众,而英国流行女歌手Jessie J豪取三连冠更是圈粉无数。

虽然听不懂英文歌词,但一点也不妨碍观众们欣赏英文歌曲。同样的,Jessie J在节目中也表示被李晓东的中文歌感动,尽管她也不明白那首中文歌(《后来》)讲了什么。可谓音乐无国界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1)

面子君素来喜欢音乐,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音乐无国界。

埃克塞特大学的Thomas Currie博士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音乐是一种社会现象。他说:“那些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共性的音乐特征与让人们协调行动的因素有关。这表示音乐的一大功能是将人们聚集到一起,结成社会团体。”

比如我国的山歌和号子,热情豪迈,粗狂嘹亮,就是为了让人们在劳动中统一节奏、调节情绪。

认知心理学家Samuel Mehr与Manvir Singh和面子君一样也是音乐爱好者,不过,他们更是一个行动派。他们将音乐划分为四个简单的类型:舞曲、摇篮曲、情歌和宗教类治愈系歌曲。他们认为音乐具有某种普遍的特征,即使是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耳朵也能预测出陌生歌曲的功能,即用于伴舞或是催眠。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2)

当他们向302位认知心理学家提出这个想法时,73%的学者表示赞同;而当他们向206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音乐的人调查时,赞同他们的却只有29%。

于是,他们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设法收集了世界上86种不同文化(多为小规模社会、狩猎采集族群等文化)的歌曲,在互联网上召集了750名志愿者,而这些志愿者中有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三分之一来自印度,剩下三分之一来自其他58个国家。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3)

每位参与者都听了36段录音,并对各个录音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给出了看法。结果表明,他们对除情歌外的三种类型的判断出奇的一致,在舞曲和摇篮曲上的准确率尤其高

重点是,这些听众对录音中所包含的文化和内容一无所知。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去体会音乐中的情感。比如电视bgm(背景音乐)。

前段时间大热的虎啸龙吟配乐备受好评,当司马戏精开始表演的时候音乐就开始不正经了,欢快的轻松小调带动弹幕一串“哈哈哈”;而诸葛亮死的时候音乐则凄婉哀伤,萧声中飘扬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叹惋。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4)

不过,有些人种音乐学家却认为,该团队获取的歌曲样本不够灵活,这个项目本身过于关注个人体验而忽视了人们对音乐普遍追求的本质

塔夫茨大学的人种音乐学家David Locke说:“这是一种试图强加给人类的音乐秩序,因为学者们没有多少实际的人种学经验。”他认为,不同风格的歌曲可以被重新定义为各种各样的类型,描绘战争的歌曲甚至可以成为摇篮曲。“上课的时候,学生们听到不熟悉的音乐时,他们通常会做出错误的联想。”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5)

虽然音乐是普遍的,但它的意义却不是,”威廉和玛丽学院的人种音乐学家Anne rasmussen补充道。音乐的意义是由制造和聆听音乐的人以及围绕它的整个文化环境所共同决定的

举个例子,把广场舞神曲《最炫民族风》换成张学友的《吻别》大妈们还能欢快地舞蹈吗?不合适了。换句话说,音乐的意义“不是你通过耳朵听到的东西”rasmussen解释说。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6)

Mehr表示,他们从非洲选出歌曲录音而没有请乐队模仿再创作,“我们只是想把这些歌曲带到全世界的人们面前,问问他们听到了什么。事实表明,人们能够从这些歌曲中听到一些原创者们想要表达的东西。”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7)

这一点与治愈类歌曲正好相符,情感共鸣也许是音乐最打动人的地方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所诞生的音乐确实有着普遍的特征,那么是什么让人们能够识别出舞曲和摇篮曲呢?

多伦多大学的Sandra Trehub在一项实验中表示,“舞曲的节奏更快,使用的乐器更多,旋律复杂,而摇篮曲则相反。”

歌手怎么评价嘉宾这首歌(歌手观众略显浮夸)(8)

不同的乐器适合演奏不同的乐曲,没有人会用架子鼓来帮助宝宝入眠。大型的祭祀活动,配乐也多以稳重低沉为主。这样的规律无疑帮我们更好地把握了音乐的类型。

前几天面子君去电影院看电影,在《无问西东》中再次听到了《Amazing Grace》(奇异恩典)这首歌,记得上次听还是在看《战狼2》的时候。虽然对这首歌背后的文化并不熟悉,但本君也很清楚地了解这是一首能够疗愈心灵的歌曲。所谓的音乐无国界,就是如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