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地来说,事业编、公务员都是国家干部,85%的事业编、公务员都是通过考试这条路子进的体制,10%的事业编、公务员属于军转干人群,剩下的5%属于地区特招人才。在体制外的人眼里,事业编和公务员没啥区别;但对于体制内的人而言,这区别犹如一道鸿沟,分割成2个世界。
福利待遇。
同等情况下,公务员年收入比事业编多3万左右,公务员有13个月工资、有车补,公积金比事业编多,年底考核奖也比事业多;此外,改革后,事业单位福利待遇跟公务员的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公务员只要工作年限到了,直接享受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待遇,年轻公务员退休后,基本都能享受副处待遇。以前公务员评这些待遇的时候,不但前置要求多,还要跟其他单位符合条件的人员竞争,机关单位普通科员在退休前能拿到主任科员待遇的凤毛麟角。
相比公务员,事业单位薪酬改革就一直没下文,好不容易靠中级职称加点工资,又因为单位名额有限,就算你通过考试,你也要等老一辈事业编同事退休,腾出名额后,单位才有机会聘你。对于这点,我一直想不明白,县里不是应该鼓励年轻干部多考证,鼓励他们成为技术型人才,但是靠卡名额这种做法,实际上严重打压年轻干部考证积极性,我考了2本中级经济师,等了3年,还没等到单位聘我,培养专技型人才就是个笑话。
晋升渠道。
干部提拔,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公务员;尤其是单位机构改革,机关单位数量越来越少,单位领导职数越来越少;事业编进入领导岗位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事业单位改革更多的是单位之间的合并、撤销,这一过程势必会影响事业编干部安置,运气好的保留编制。
还能捧住铁饭碗;运气不好的,给你一笔补偿金,让你另谋职业;运气再差一点,直接转成企业编。天津开发区直接把行政事业编全取消了,改为合同制!现在进事业单位,能保住铁饭碗就不错了;祈祷以后不要突然成为下岗职工。
工作内容。
敲黑板,重点来了,想进体制内的朋友记住了:体制内的活,两头累,中间松。啥意思?越往上越累,因为上面的都是战略制定者、掌舵人,干得活太烧脑,精神压力大;越往下越累,尤其是县区级的基层单位(比如乡镇街道),无论是哪条线上的任务,基层单位都能摊上,干得活又杂又多,身体压力大。
中间送指的是省市一级的机关单位,基本就是向下级单位传达上级单位任务,督促、考核下级单位落实情况,剩下的就是做做资料收集、汇总,写写总结材料。事业单位往往都是基层单位,体制内的活,越到基层,活越多越难干。所以按照这个公式去套,机关单位公务员要比事业单位事业编轻松点。
总结语:
公务员是行政编制,肯定是比事业单位好,这是无疑的,公务员可以按照科级、处级一路往上升,而且可以随意调动(前提有人帮你办),而且各种选调的机会也都是公务员的。而且公务员中有一种人叫选调生,他们的档案不在用人单位,直接归省委组织部调配,这些人比普通公务员又有更多的晋升机会,这也就是为什么都要当公务员,因为能当官。事业单位,我在这里不说学校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
因为这些是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行政编制对比起来不是很明显。我要说的是那些在政府和机关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他们的身份是相应的用人机关下属的事业单位人员,这些事业单位有的有实体,有的就是个虚设的单位,人员只占编制,机构没有实际职能。这些人和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混岗办公,干的活是一样的,但是待遇不一样。比如公务员的通讯补贴和车补,事业编没有,公务员的第十三个月工资,事业编也没有。
事业编按照绩效发工资,当然这个绩效也是固定的,总的来说,公务员的到手工资比事业编要多一些。也有一部分以前的事业编人员按照行政发工资,也就是说他们也有通讯补贴和车补,但是规范后的事业人员就都没了,这还是体制内的老规矩,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还有一种事业编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基本上这些人等同于公务员。而这些在机关混岗办公的事业编制人员其实是很悲催的。
因为身份问题,他们不能像身边的公务员同事们一样走正常晋升渠道,只能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这样走职称,当然也可以在本事业单位内部提副科、正科一类的虚职,但是正常情况下无法真正在机关任职。那机关里的事业编就完蛋了吗?非也。因为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将事业编转成行政编,完成从事业身份向公务员的转变。这就是在本单位任实职,最低副科就可以,这样就能直接过渡为公务员身份。
但是,这样的身份转变现在来说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原因大家都明白。所以,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人来说,事业编和公务员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能进到体制内来。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事业编的含金量就低多了,但是毕竟是体制内,也许今后的事业单位改革,也会将现在这种在机关从事行政工作的事业人员转为公务员,谁说的准呢。
最后,我提一句,现在想进体制内,已经不是十几年前那样签字进人了,逢进必考是肯定的,不管是事业单位考试还是公务员考试,难度都不低,所以能考进来的人都不是怂货,以这些人的能力,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会是社会的主要力量,只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