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巩义农村生活还十分艰苦,别说副食,就是用小麦磨成的白面也很缺乏,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红薯面条。

老家的红薯面怎么做(难忘的红薯面条)(1)

儿子小的时候,已是九十年代中期,生活条件已相当可以,但他们这一代没有经过缺吃的日子,总闹着要买点好吃的。妻子变着法做的饭菜,他吃起来经常喊:“没味儿!”我和妻子就劝他,讲我们小时候连白馍也吃不上,能吃点红薯面条就不错啦,老家都把白面馒头叫白馍。儿子听后却说“啥是红薯面条?我也想吃哩!”给我们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回老家几次,问过好多家亲戚,都说白面已经够吃了,种的红薯很少,不再磨红薯面了,失去了一次教育儿子的机会。我在感慨之余,引出了对往事的无限遐想。

老家的红薯面怎么做(难忘的红薯面条)(2)

那时候,村里没有一亩水浇地,人均一亩多的耕地大部分还都在丘陵上,野草全被割掉沤粪上地,植被被破坏殆尽,结果就是干旱,小麦的收成越来越差甚至绝收,加上还要交公粮,能分给一家一户的小麦少得可怜,我记得最困难的一年,生产队只给每口人分了6斤小麦,只有到春节才能盼望着吃上白馍。生产队晚上组织加班干活,最后报酬是每人一张白面油馍,干活的劳力们舍不得吃,带回家分给老人和孩子吃。在我的印象里,那简直胜过了今天的山珍海味。

红薯是耐旱作物,地太好时红薯秧子疯长,结的红薯再大也不好吃,要么不甜,要么纤维太多,爵起来不舒服。岭地或山地长出来的红薯有人形容叫“干面面甜”。即使岭地,红薯的产量还是很高,交公粮又不要红薯,所以在当时就成了救命粮。

老家的红薯面怎么做(难忘的红薯面条)(3)

红薯叶子现在还是受人喜爱的蔬菜,而地下结的红薯则是农民的宝贝。秋季把秧子撒掉喂牲畜,然后用耙子挖出红薯,捡没受伤的好红薯拉回家吓到红薯窖里,一直吃上次年春天。受伤的红薯不能下窖,下去也会烂掉,人们就用刨子把碰烂的红薯切成片,晒干收好,拿到村里的磨坊,在叫作“一风摧”的机器上磨碎,就成了红薯面。

人们刚吃红薯,或者少吃一点感觉很新鲜、很好吃,但天天吃就受不了了,吃多了会引起胃里反酸。即使这样,红薯仍是主要充饥食品,流行语叫“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当时,人们在红薯上大做文章,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变着法儿做出有关红薯的食品。可以直接蒸、煮、烤、做红薯汤,红薯面可以做红薯面糕、红薯面窝窝,或压成饸烙面,也可以用凉水把红薯面搅拌后,用搓板搓到开水锅里煮熟做成搓板面。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专门加工红薯面的机器,用红薯面搅玉米面生产出了面条,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钢丝面”。钢丝面当时风靡一时,就连小孩满月待客也用它来招待亲戚。红薯还可以打碎过滤制成淀粉,再加工成粉条,放现在就叫红薯的深加工,那已是经济活动了。手工红薯面条,制作难度有点大,现在市场上已经吃不到纯红薯面条了。

老家的红薯面怎么做(难忘的红薯面条)(4)

红薯面条的做法想着可能很简单,在网上查了查,全是一大半白面加红薯面,没有一篇纯红薯面条的做法,问问母亲,她回忆起来好像还历历在目。用白面做面条,是用凉水直接和面,越揉越筋道,最后擀成面片切成面条。但这样做红薯面根本不行,太散,怎么揉都是散的,不可能擀成面片。母亲经历最多,她说是,先把一碗水倒锅里烧开,加点碱,再把等量的红薯面倒进去,立即搅拌,然后从锅里取出,放到和面的瓷盆里,趁热下手揉,揉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面团,暂时用布包好防止放凉,再把一个个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面片,切成面条。听听,真是技术活啊。

老家的红薯面怎么做(难忘的红薯面条)(5)

由于在农村吃惯了红薯面,进入大学后变好的生活条件对我印象更加深刻。记得寄回家的第一封信上曾自豪地写到:“我可以天天吃上白馍啦!”,现在回老家提起这件事还有人笑话,但这确实是当时的真实情况,由此看到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巨变。

老家的红薯面怎么做(难忘的红薯面条)(6)

记得儿子提出想吃红薯面条不久,老家的一个姐姐带来了几斤红薯面。机会来了,妻子就想着法开始做红薯面条。她用的绝对是网上现在流传的办法,将一半红薯面兑了一半白面,又打进去两个鸡蛋,不用开水烫,照样做成了。儿子一吃,瞪着眼说:“太好吃了!你们小时候天天吃这面,真是太幸福啦!”说实话,那天,妻子做的我也感到好吃。

作者:王宏治

老家的红薯面怎么做(难忘的红薯面条)(7)

作者简介:王宏治,巩义市鲁庄镇人,高级工程师,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巩义市作家协会会员,在《百花园》、《河南电力报》、《郑州日报》、《河洛潮》发表小小说、散文数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