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原因,回老家宝应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两三年回一次,现在回来发现宝应变化太大了,急速扩张,一个土生土长的宝应人居然都能在宝应迷路。挺怀念幼年记忆中的宝应,开个流水账的贴怀个旧。

小时候的宝应县城(我的宝应回忆90年代至2000年代)(1)

我算是80后的尾巴,1988年的。

最早也就是1988年至1992年的时候,与父母还有爷爷一起住在当时所谓的城东,是爷爷单位城郊乡政府以前分的带院子的平房,在城郊桥下面,紧靠当年的城东电影院和一个电器厂,不过这些早在十几年前已经拆完,建成了现在的半岛花园小区。由于家靠着城东电影院,小时候电影没少看,而且都不用买票。

那个时候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出屋子看敲锣打鼓送葬的车队,车队沿着东升路开向老火葬场,老火葬场应该就在现在的画川高中和金色家园小区那一带,那个时候还没有叶挺桥和泰山桥,只有城郊桥,那个时候的叶挺桥和泰山桥那块都是荒地。看完送葬队伍就去城东电影院旁边的一家包子店买包子。晚上会和爷爷沿着城郊桥散步,那时夏天晚上城郊桥上全是大蚂蚱,有时去旁边的碧云大酒店给人家酒店免费打苍蝇,因为喜欢闻碧云大酒店里面酒席的味道,感觉那个年代饭店的酒菜特别香。

小时候的宝应县城(我的宝应回忆90年代至2000年代)(2)

91年左右被扔到了城郊桥东边的化肥厂幼儿园上托班,还记得幼儿园的门是个圆形的拱门,现在也不在了。最开心的是被爷爷骑车载着去鱼市口的大众包子店吃包子,然后去纵棹园玩,那个时候的纵棹园是封闭的,要买票进,大门好像是石头牌坊的感觉,上面貌似还刻有花好月圆四个字,公园里面的八宝亭和假山是拍照热门,留下了好多两三岁时的身影。有时会去外公外婆家玩,外公外婆家在西边,靠着老德和商店,晨怡酒店对面的新华书店老宿舍,因为外婆以前是新华书店的领导。那宿舍现在还在,但有部分平房也早就拆掉了。去外公外婆家每天早上必吃罩面饼夹油条。记得那边有个百货商场,里面有哈哈镜,小时候最喜欢照哈哈镜了。

92年左右在桃园三村暂住过一段时间,又被扔进了机关幼儿园,机关幼儿园那时门口都是豆腐脑、馄饨还有糖人的摊子,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93年搬家到了父母银行单位分的宿舍楼,在城郊桥以东100米左右,安宜东路边上。那时的印象就是每天坐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从家到机关幼儿园来回,妈妈单位当时在宝淮电影院旁边的农行,离机关幼儿园也不远,那时幼儿园放学我都是自己走着到妈妈的单位,然后妈妈给我两毛钱到对面党校旁边买芝麻烧饼,圆的是咸的,长的是甜的。卖烧饼的是个外地男的,到现在依旧在那里卖烧饼,当然已经从我印象中的小青年变成了中年大叔。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了各种大厦,商业大厦、华联商厦和供销大厦,华联商厦里面开始。不过亚细亚还没出现。那个时候最热闹的地方应该是供销大厦和华联商厦之间的所谓“街心公园”,公园里有了宝应第一个喷泉,那时喷泉貌似很稀罕的,晚上喷泉配合灯光,吸引很多人。

小时候的宝应县城(我的宝应回忆90年代至2000年代)(3)

94年幼儿园毕业进入桃园小学,家也跟着搬到了仅靠桃园小学的单门独院。小学开始街机流行,经常钻进街机房打游戏,三国志,恐龙世界,西游记等是每次必玩。小学时候学校组织过去纵棹园春游,也经常组织去宝淮电影院看电影,我印象中看过九品芝麻官、精武英雄、背着爸爸上学等等。每年清明都会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那时候的烈士陵园就在现在的九九广场,每人都佩戴小白花,到了墓前就把小白花扔进去,绕墓走一圈就出来。那时候学校组织外出活动大家都是排队步行,放学也是要排路队回家,路上还会有值日生站岗查路队是否整齐,早上上学校门口也有值日生查红领巾。小学时亚细亚开始兴起,以前的老车站改成了亚细亚广场,亚细亚暑期都会组织我们小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象棋比赛、绘画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还有去亚细亚商城站柜台,当小营业员。

90年代宝应过年过节气氛还是非常浓烈的,大年初一的时候有踩高跷,戴着大头娃娃敲锣打鼓的队伍,街上两边都是摆摊的,卖气球的,卖糖人的,还有搞弹球的,一把一块钱,每次免费尝试的时候弹球总能弹到十块二十块的格子,但付了钱球就弹不出去了,我被骗过不少压岁钱。元宵节更是不得了,小孩要么拉着兔子灯,要么推着双球灯,跟着大人走到纵棹园,人山人海,街上建筑各色各样能开的灯都开了,有的地方还会张贴灯谜给大家猜。现在看不到这些场景了。

小时候的宝应县城(我的宝应回忆90年代至2000年代)(4)

宝应第一家正规的超市我印象里应该是文化宫对面的,震丰园楼下开的华联超市,当时超市一开大家都很新鲜,还有自己直接取东西的商店,以往都是柜台看好了让营业员拿的。华联超市我记得还养过一只鸵鸟,也吸引了不少眼球。华联商厦那时候在楼上开了游乐场,有碰碰车,蹦床,打枪的,投球的啥的,小孩子的最爱。我印象中商业大厦是首家装电动扶梯的,华联商厦应该是首家装直梯的。

差点忘了一个有名的建筑了,苏中饭店,哈哈,也就是现在的天元酒店对面,百老汇KTV那里。苏州饭店的录像把克明同志拉下马了。然后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苏中饭店大楼失火了,把楼烧黑了,从此以后苏中饭店就荒废了。

2000年小学毕业进入实验初中,是实验初中的首届学生,初一没校舍,借用泰山桥东面的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校舍,初二并入翔宇,搬到叶挺路的老宝中上课。初中最常去的就是网吧了,红警,帝国,CS。。。。

2003年参加宝中的提前招生进入宝中实验班。高中因为学习紧张,基本不闻窗外事了,每天都是骑着电瓶车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所以也没怎么关注宝应的变化,2006年上大学,那时宝应因为流行掼蛋,开了各种茶社,点一壶茶坐那儿打牌能打一下午。2010年大学毕业工作,全国掀起房地产大开发的热潮,宝应也紧跟潮流全面扩张,各种楼盘兴起,很多地方面目全非了,直到现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宝应人居然能在宝应迷路,不知道应该是高兴还是应该伤感。

文/景天永安|来源:宝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