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14年年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战场上出现了奇妙的一幕:战线两侧的同盟国和协约国士兵不约而同地放下武器,爬出战壕,走到曾经的“无人区”庆祝节日,交换礼品。

这就是著名的“节日停战”。人性的光芒终未被残酷的战争所掩埋。

材料二:2007年,科特迪瓦内战频频。足球明星德罗巴提议将3月的非洲杯预选赛放在叛军首都布尔凯举行,并邀请200名政府军官兵前往观战,还送给叛军领袖一双印着“为了和平而团结”的球鞋。

这是内战爆发以来双方首次没有敌意的见面,最终科特迪瓦以5球大胜,大家共同欢呼。足球竟成为了化解战争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面对人类面临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2020年11月12日的《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致辞》

在2020年的最后几天,校团委计划举办一个“祈愿世界和平”的主题团会,请你围绕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

祈愿世界和平,争做和平使者

□曾梓丹 华师附中高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这次“祈愿世界和平”主题团会上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祈愿世界和平,争做和平使者》。

和平是时代的永恒主题。先有“无人区停战”,士兵们放下武器共同庆祝节日,绽放人性的光芒;后有“足球和解”,以足球比赛化解科特迪瓦的内战,传播和平心声。

在“巴黎和会”论坛上的致辞,更是呼吁世界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不曾见过战争的残酷,不曾体验动乱的苦难,“和平”对于我们或许只是一句口号,但和平对于身处战争中的民众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你可曾想过,在中东、非洲地区,不时有轰炸机呼啸而过,不远处枪声又响,硝烟弥漫,刚刚一片繁荣的城镇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这种场面至今仍时有发生。

战争使人们生活不得安宁,社会动荡不安,积贫积弱,父母抱着瘦弱的孩子在难民营无助、痛苦地沉默着。

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应该沦为战争的牺牲品。和平,才能还他们一个美好家园;只是追求和平,仍然道阻且长。

发动战争的人,通常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殊不知一切利益都应建立在和平的基础之上。

没有和平的环境,发展从何谈起?利益从何而来?还记得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动乱,技术落后,经济只会倒退;反观当今社会,国泰民安,山河无恙,我们这才有底气、有力气追寻我们的“中国梦”。

为了人类的共同发展,各国更应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和平。

节日的到来,可以让敌对双方自发停战,举杯同庆;足球比赛的举行,可以驱散战争的阴云,让敌对双方共同为比赛而欢呼。

它们是和平使者,我们也可以是和平使者。我们可以一起来做和平的守护者,守护国家安宁,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可以一起来做战争的抗议者,坚决反对战争,宣扬和平的力量,唱响和平的颂歌。

和平来之不易,我辈仍需努力。祈愿世界和平,让你我一起铸就美好的明天。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以民为本胸怀天下的作文(堂上作文国泰民安)(1)

【教师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密。

先由材料引入,得出“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结论,接着指出现实中某些地区“和平依旧道阻且长”,自然带出下文“和平对发展、对民生的意义”,顺势提出个人见解“各国应当携手共创和平世界”,接着围绕“青年当争做和平使者”主题,列举具体做法,最后发出倡议,呼吁世界和平。

全文能围绕材料谈思考与感受,内容务实,建议具体,排比句式的运用体现出情感的饱满与真挚。对主题的阐释鲜明、充分,角色意识强,对“校团委举办团会”以及以青年学生身份发言等情境体会充分,写作任务明确。

但对文题中提到的“2020年的最后几天”关注较少,行文中没有突出关键时间节点,因此也就没能显示出“未来(新的一年)在即,我们共创和平未来”倡议的时效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立论的力度。

(华师附中教师 盖英俊)

【非师点评】

对中学生来说,这篇作文算是不错的。但“祈愿世界和平”,还应该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让我们来看看战争的恐怖: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士兵阵亡约800多万人,受伤约1000万人,平民死亡约600多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一共约7000万人死亡,约1.3亿人受伤;

核战的后果更可怕:广岛被“小男孩”原子弹轰炸,加上此后几十年因受伤或核辐射等间接死亡的人口,约14万人,最高统计是20万人死亡;长崎遭“胖子”核爆,直接死亡人口约2.9万到3.9万之间。

尽管统计数字有出入,但战争尤其是热核战争的巨大恐怖性不言而喻。

1880年,有过美国南北战争血与火经历的谢尔曼将军在一次演讲中警告:“今天有许多男孩视战争为最高荣耀,但是孩子们,那是地狱。你们,以至你们的子孙后代都应记住这一告诫,战争使我不寒而栗。”

斯科特在《战鼓颂》里则有这样的句子:“人类苦难目录里的这些不幸,都由战争这只罪恶之手一个个填进。”

我平时不太喜欢作文中的过度引用,但在反战文章或发言中,呈现这样触目惊心的战争数字或震撼人心的故事却似乎必不可少。

(《羊城晚报》高级编辑 何龙)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