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主要记载孔子的话,以及他和弟子的对话,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三千,这些脱颖而出的学生有七十二个,他们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的高徒。

其中又有十名学生,经常被孔子挂在嘴边,分别是颜回、冉伯牛、冉雍、闵子塞、子贡、子路、宰我、冉有、子受、子游。

子贡,口才好,能言善辩,又有钱,情商高。

你说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喜欢,所以孔子经常和子贡谈人生,谈理想。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论语•述而》

子贡进屋子,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说:“他们后来是否有怨悔呢?”

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集体为孔子守孝三年,之后大家散去,可唯独子贡留了下来,又守孝三年。子贡实乃重情重义之人。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记载,夫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孔子能出名,主要是子贡的功劳。孔子去世后,子贡凭三寸不烂之舌到处宣传孔子,发起了创作《论语》计划,为我们,为中国,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颜回,孔子门生里的超级学霸,得意门生。

子曰:“吾与回言终曰,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一句反对意见和疑问都没有,傻乎乎的。但等结束后,我看他私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都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

子贡回答:“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演知道两件事。”

孔子说:“是比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比不上他。”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呀!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呀!”

但是颜回四十岁就去世了,孔子对其评价是“不迁怒,不贰过”。

冉伯牛,山东人,也叫冉耕,伯牛是他的字。在《论语》一书中,冉伯牛一出场就得了重病,去世了。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冉伯牛生了病,孔子去探望他,在窗外握着他的手,说道:“失去他,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然得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得了这样的病!”

可见,孔子对这位弟子的去世非常伤心,真是天妒英才啊,一出场就挂了。

冉雍,山东人,字仲弓,冉伯牛的亲弟。

冉雍自小出生贫穷,但发奋读书,我命由我不由天,成为孔子眼中的优秀人才。

冉雍在职场也算是一个领导,他在鲁国的一个大官季氏手下干活,当季氏宰,相当于他家的总管,管理不少人。

当了领导,在管理上总有不少问题,于是冉雍就向老师孔子请教。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子曰:“举而所知;尔所不知,人舍其诸?” —《论语•子路》

(冉雍)问:“怎样才知道谁是贤才,把他们选拔出来呢?”

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会埋没他们吗?”

闵子骞,河南人,名损,子骞是他的字。

闵子骞很孝顺,他的故事入选了《二十四史》。闵子骞的孝顺远近闻名,孔子十分称赞他。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一点儿都不怀疑。”

正是因为闵子骞孝顺、德行好,被推荐在鲁国做官。在鲁国做官期间,言必有中,直言进谏。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孔子说:“这个人平时不大开口,一开口一定中肯。”

孔子七十二贤人与颜回(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志)(1)

孔子七十二贤人与颜回(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