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团徽的历史记忆团课(团史追忆陕西延安)(1)

老团徽的历史记忆团课(团史追忆陕西延安)(2)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8期

编者按:

192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个全国统一的先进青年组织正式诞生。

一百年筚路蓝缕,一百年风风雨雨,一百年可歌可泣。中国共青团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

穿过岁月烽火,走过历史烟云,回顾青年运动中每一个过往,无不闪烁着一面鲜明的旗帜,那就是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永远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这是青春的旗帜,也是青春的宣誓。这旗帜昭示着我们的使命,今天,我们撷取青年眼中的团史一瞬,用剪影与定格的方式映射激荡百年、青春无悔、信念坚定、戮力同心的中国共青团与中国青年。

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老团徽的历史记忆团课(团史追忆陕西延安)(3)

“团史追忆,烽火青春”系列报道⑤

陕西延安:团旗从冯庄升起

@文/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 共青团延安市委

老团徽的历史记忆团课(团史追忆陕西延安)(4)

冯庄团支部旧址

当年,一句“到延安去”吸引了无数青年,这里不仅孕育了“延安精神”,陕西延安宝塔区冯庄乡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个农村团支部的诞生地。

走进这个团支部旧址,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排朴素的窑洞,屋内的老物件、老照片见证着那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年代。在抗日战争时期,青年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为了培养千千万万个抗日骨干,大批知识青年来到延安,给这里带来了新的朝气。每天傍晚,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都会有年轻人的话语声和歌声。

1946年间,任弼时同志两次召开座谈会,向党中央提出建立青年团的建议。中央青委根据指示精神,决定把建团工作的试点放在陕甘宁边区的模范县延安,并委派马仪和吴光明同志到冯庄开展试点建团工作。

他们组织了当地一些优秀青年,白天劳动,晚上在一起吹拉弹唱,开展一系列青年活动。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展了几十名团员。1946年11月22日,全国第一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农村团支部——冯庄团支部成立。这次试建成功,填补了团组织在广大农村的空白,在中国共青团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老团徽的历史记忆团课(团史追忆陕西延安)(5)

延安时期青年劳动场面

但成功的路上也难免会有挫折。初成立的青年团成长在战火之中,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冯庄团员参与了西北野战军,冯尚、李刘长等5名团员参加了游击队,青年党员李聚升带领30名团员和青年就地同敌人斗争。

中央青委转移时,将12箱文件和书籍交由冯庄团支部保存,当地团员把它们藏在鹰儿沟的石崖下,后来又把它们转移到一个废煤窑内。因窑内潮湿,怕文件受损,又数次转移。但1947年9月的一场大雨还是浸湿了文件,冯庄团支部迅速向县委报告,吴光明带领警卫班专程赶到冯庄,大家一起把文件取出晾晒后重新隐蔽。

为了不暴露机密,冯庄团支部有意放出消息:重要的文件被吴光明的警卫班带走了,剩一小部分就地烧了。在延安光复后,冯庄团支部把这批文件书籍完好无损地交还中央青委。1949年4月,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冯庄团支部书记李聚升作为特邀代表,光荣地向大会汇报了团支部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宝塔区冯庄乡先后荣获“全国团建先进县”“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从团中央领导到全国各地团的干部,一批又一批团员青年来到延安和冯庄学习、继承革命传统。每一次,讲解员都会向大家介绍:“冯庄团支部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是青年团的老根,‘不要忘记团的老根’。”

在冯庄的学校,同学们进行入团实践活动时,会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任何时候不投降、不叛变,坚决为新民主主义奋斗到底,坚决革命一辈子。”这些“五月的鲜花”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红色历史,弘扬延安精神,成长为继承红色基因的储备力量和后备军。

老团徽的历史记忆团课(团史追忆陕西延安)(6)

冯庄学校红领巾讲解员

革命时期的故事发生在过去,未来仍需要我们去谱写。冯庄团支部形成的“老团支部”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青年,他们用青春和智慧书写了一部辉煌的历史。展望未来,新一代中国青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亮丽的青春年华。

“团史追忆,烽火青春”系列报道

上海渔阳里:跨越百年,红色时尚

远去的东园与团的诞生

江西瑞金:不能遗忘的共青团岁月

走进东叶村,了解施存统

2022年《中国青年》第8期

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专刊⬇️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编辑:宋泽宇 六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