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在《西游记》中,对角色 “东海龙王”占了不少篇幅,人们为东海龙王痛失定海神针时的窘境感到好笑,也为孙悟空能得到趁手的武器和披挂而喝彩。研读《西游记》原著,笔者可以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或是西晋永嘉年间产生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详见笔者专著《土族溯源和<西游记>考》一书)。在《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与“东海龙王”打了不少交道。那么,东海龙王也应该有原型的,为此笔者查阅《晋书· 吐谷浑传》,从中发现吐谷浑王辟奚与苻坚有往来,苻坚是五胡时期的“东海王”苻雄之子,“东海王”苻雄系甘肃地区的地方长官,其子苻坚在陕西长安称雄一方。尽管“东海王”是自中国汉代起流行的封爵名称之一,历史上的“东海郡”也在今天的山东省,但从《西游记》故事发生地“中国西北”这个地理位置分析,如果把“东海”的“海”字理解为“青海”的“海”字,那么甘肃、陕西的确在青海东侧,甘肃、陕西一带的“王”者称其为“东海王”的确也名副其实。再说,古代对甘肃地区还有别名叫“陇”。将“东海王”称为“东海陇王”更是贴切。既然是“东海王”,根据中国文化,掌管水域的王就是“龙王”,按小说的规则,将苻雄父子称为“东海龙王”没有什么不妥吧?一般小说角色的设定过程中,一个角色能影射到多个社会历史人物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箭双雕或一石二鸟之功效,很难得。

现实中,不少地方民众要将东海龙王供奉起来,每逢干旱天气都要祈求龙王降雨消灾。特别是在《西游记》中,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汉族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西游记孙悟空找东海老龙王(孙悟空和哪吒大闹东海)(1)

神话故事向来代表民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么《西游记》作者用一定的篇幅来描写龙王,特别是东海龙王,要向民众展示的仅仅是为了为孙悟空提供“金箍棒”和“披挂”吗?

神话是人写成的,人写成的“神”原本就是“人”。如果一个“人”为广大的人民做了天大的好事,千百年之后这个“人”也就是后人们心中的“神”。

《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成为了“神”、“佛”,孙悟空在“人”的时候,他就是土族先民吐谷浑王。吐谷浑王已经被土族人供奉在了青海互助的中心地带。孙悟空成佛之后的神位也就随着《西游记》故事的揭秘有了着落了。

翻开历史,瞻仰被封为“东海王”的苻雄父子的事迹,将他们认定为东海龙王的原型,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名称和籍贯符合《西游记》故事中的东海龙王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所辖百姓所做出的功绩和大德。

《晋书·吐谷浑传》中的一段话:

“叶延年十岁,其父为羌酋姜聪所害,在位二十三年卒,年三十三。有子四人,长子辟奚嗣。辟奚性仁厚慈惠。初闻苻坚之盛,遣使献马五十匹,金银五百斤。坚大悦,拜为安远将军。”

可以说叶延是吐谷浑王国的创始人,九岁称王。王位传到他的长子辟奚身上,他要结交苻坚。苻坚何许人也?

坚,苻雄之子,前秦开国君主苻洪之孙,苻健之侄,祖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其祖先世苻代为西戎酋长。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洪率族归服,并迁徙到现今的河北临漳一带。后又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据关中,次年称帝,建都长安。苻健是苻坚的伯父。苻坚的父亲苻雄因辅佐长兄创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

苻坚即位后,前秦的经济形势也极其困难。由于战乱不息,天灾连年,出现了国库空竭,民生凋敝。为了迅速扭转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苻坚决定偃甲息兵,大力发展生产。

公元358年,前秦广大地区遭到大旱,为了同老百姓一起渡过难关。苻坚下令减少自己的膳食,撤销歌乐,后宫皇妃以下的宫女改换布衣。不再穿绫罗绸缎。文武百官也相应地减少俸禄,以示与民共休戚。同时还指令开发山上的矿产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渔业的禁令,使国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由于苻坚的措施得力,虽然遭遇大旱,却没有引起大的饥荒灾难。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少雨易旱的问题,苻坚下令官府证调了豪富童仆三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和盐碱地,使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五谷,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坚还亲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丝织。苻坚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抚恤孤寡老人。劝课农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后来,前秦再次遭遇大旱灾,苻坚考虑到农民歉收,就下令减免部分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不是当务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史载,从长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和商贩沿途取给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谣说:“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苻雄父子的大德足以让世代百姓所颂扬,如果将他们这一脉帝王认定为《西游记》故事中的东海龙王原型,也足能将《西游记》故事中的孙悟空与东海龙王之间的关系用现实历史故事给说圆满了。

西游记孙悟空找东海老龙王(孙悟空和哪吒大闹东海)(2)

东海龙宫

现代人说起“东海”,自然是指东中国海,是指中国东部长江的长江口外的大片海域。

《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在中国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其中“青海”因“青海湖”而得名。在佛教典籍中将人类居住的大地分为东、西、南、北四大部洲。在《大唐西域记》中,唐玄奘明确了四大部洲的确切位置,玄奘认为四大部洲中心的碱海之水潜流地下,从积石山而出,此碱海为中国河源云……

大唐时期的徒步旅行者怀疑“碱海”是中国的河源,暂不论他的结论正确与否,至少可以从唐玄奘嘴里得知四大部洲的中心直指“青海湖”。佛教典籍中将四大部洲肆意神话,后期的人们也就不再追究四大部洲是如何划分的,更不再追问是谁划分的。

《西游记》故事的编著者肯定要参考《大唐西域记》中的内容,将《大唐西域记》中对四大部洲的描述照搬了过来,并声称:“本书单表东胜神州……”。

因此,《西游记》故事中的“东海”并非中国之“东海”,而是青海省之青海湖以东的地区。

前秦时期的政权曾延伸到青海海东地区以西,用《西游记》故事的时空观理解,“东海”的疆域指青海湖以东的地区,陇中、陕西长安皆为东海地界。


西游记孙悟空找东海老龙王(孙悟空和哪吒大闹东海)(3)

至此,能否下一结论,苻雄、苻坚父子就是东海龙王的原型?根据《西游记》表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可以称为昆仑文化时空观),苻坚父子只能代表一段时期、或是一朝的龙王模型。东海龙王是一个高度抽象出来的神话角色,凡为人类水利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帝王都可以成为东海龙王的原型。《西游记》作者在作品当中将诸多事件、诸多人物高度浓缩在一个角色身上,这种手法不也是中国文学的闪光点吗?明确了作者的这种表现手法之后,“东海龙王”这个角色还影射到了隋炀帝杨广。

《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每个龙王名称中都有一个“敖”字,真像中国人的“姓”,但在这里“敖”字不是姓,在中国文化中凡是被废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帝王或将相都被称为“敖”,这类国君的后代,也被称为“敖氏”。

“敖广”就是隋炀帝杨广。“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封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尽管隋炀帝得到了“谥号”,好像不该用“敖”字为姓,但他怎能与唐朝的唐高祖、唐太宗等谥号相提并论呢?

隋炀帝可以成为东海龙王的原型,因为后人能记住的主要功绩也正是他主修了古代水利工程——大运河。

隋炀帝东征,唐太宗北伐,辽萧太后运“东京粮”,金海陵王南侵,都借了北运河的光。尤其这隋炀帝,是以挖运河而出名的:大业四年(608年),诏令河北诸郡百万民开永济渠(大运河北段),加上其他地段开凿的通济渠、江南河、山阳渎等,一举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之疏淇、汴,凿太行,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得也。”大学士皮日休对隋炀帝的功过与是非评价得较客观。隋炀帝啊隋炀帝,什么也未留下,只留下了一条运河,他也正是因挖运河而身败名裂的。好在这笔浸透了血汗的遗产还是很有价值的。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挖运河,这是两位好大喜功的皇帝,为自己构筑了无字的纪念碑。

《西游记》作者也是对这些个没能得到正面谥号的君王们报之以同情和钦佩,对南海龙王取名为“敖钦”,“钦”字代表恭敬,皇帝亲自要做的事情也要带一个“钦”字,如:钦命、钦赐、钦差等。“敖钦”可以理解为:“对这些亲自为人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死后却只留下千载骂名的帝王们表示钦佩和同情”。同时提起“钦”字,也很容易想起元朝设在中国西北的一种官职名——本钦。“本钦”为元代统治乌思藏地区的萨迦地方政权的军政首领。又称萨迦本钦。蒙古至元四年(1267),经国师八思巴举荐,忽必烈任命掌管萨迦派世俗事务的释迦桑布为首任萨迦本钦,并同时封他为“三路军民万户”,赐给印章。从此,本钦成为西藏萨迦地方政权最高行政长官。由于本钦主要由帝师举荐,皇帝任命,所以萨迦本钦多与昆氏家族有密切关系,并代表萨迦派利益。萨迦本钦的主要职责是代表元朝中央实施对西藏的行政管理和统治,元朝在西藏推行的各项行政统治措施也是在萨迦本钦的协助下得以贯彻和实施。此外,本钦还负有修订法律、传达元朝中央政令、管理西藏日常行政事务等职责。因此,萨迦本钦不仅是西藏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又是元朝在西藏派出机关的行政官员。

中国的帝王史一直在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每个新朝的建立都要将前朝推翻,这种推翻不仅仅是对政权的推翻,还要推翻前朝遗留的宝贵文化。多数百姓也会随着新朝的建立将旧朝建立的文明忘得一干二净,只有那些在新朝不得志的文人雅士才会编写神话故事,一则追忆前朝的好处,二则对新朝全盘否定前朝的这种极端、不公平做法进行抨击。在中国,书写这种能流芳百世的神话故事的作者也肯定是那些富有正义感、才高八斗又怀才不遇,不甘心自己的才学被世俗淹没的文人。“神话”之所以能传世,也是因为神话中保藏了真实动人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本身富含的正义的力量能与广大百姓心中追求的理想世界产生共鸣。客观上,由于神话故事的通俗性,那些影响了整个国家命运的真实历史事件通过神话为媒介能让贫苦的不识字的百姓们能够记忆和传承。

如果隋炀帝列在东海龙王的原型中,我们也会猛然想起一个神话少年,他曾在海边扒了东海龙王儿子的皮、抽了他的筋,他就是神话故事中托塔天王李靖的儿子——哪吒。

西游记孙悟空找东海老龙王(孙悟空和哪吒大闹东海)(4)

神话中哪吒的原型就是大唐天子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

现实中,对大隋皇子实施抽筋扒皮行动的就是李世民三弟兄。传说中“龙筋”是龙的“命根子”,“龙”代表帝王,龙王的儿子就是“王子”,王子就是一个王国的“命根子”。抽了龙子的“筋”隐喻让一个王朝断了根,也就是彻底推翻了一个王朝。

在《西游记》中,有不少篇幅直接歌颂和描述大唐皇帝李世民,李世民也被勾魂下界,由于他的大德感动了判官,在他的“生死簿”中将其阳寿由“一十三年”改为“三十三年”。在历史教科书中,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在《西游记》中,分明是没有把李世民的父皇算作皇帝,也就是没有给李渊分封“神位”。李世民的三十三年“阳寿”直指李世民从政的时间。历史上李世民也就是在十八岁策动李渊起事,也就是说推翻隋朝的始作俑者就是李世民。从十八岁到五十一岁他的从政时间正好是三十三年。他的父亲李渊,在神话中被完全忽略了,因为在古代文人的眼中,李渊只是个过渡皇帝,就在他在位时,他对大唐社稷也没有什么正面的作为,甚至险些起到了反面的作用。因此,在神话中,本该充当哪吒父亲角色的人物由李渊变成了他的大将李靖。

在书写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将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转换,这种手法通常叫做“移花接木”。在《封神演义》中,将唐朝李靖等人物放在殷商时代,这也是“移花接木”。让真实历史人物李靖给李世民做父亲,在辈份上倒是适合的,但在现实中那是很荒唐的事情。用李靖、李世民这样的历史名人在神话故事中扮演一个神话角色为何不可呢?所以在神话故事中,描写哪吒这个角色的片段中,就很直白地插入了莲藕与哪吒灵魂之间的“移花接木”的过程。在神话中,李靖是一个很本分的人物,得知哪吒抽了龙王的筋,李靖自然暴跳如雷,活生生逼小哪吒以血肉之躯还了养育之恩。神话中李靖的行为恰恰是生活中一朝元老对儒家“忠君”情节的表现。现实中的李靖本是隋朝元老,后来成为大唐老将,他戎马一生作出的功绩名扬天下,他的威名自然要比李渊要高得多。李靖眼看着在十八岁小儿李世民驱动下,大隋的天下被活生生推翻,这在中国儒家的价值观中是犯了忤逆之罪。现实世界中,没人能治这个“忤逆”之罪,但在神话中,由文人说了算。文人让哪吒的肉身死亡了,算是判死刑了,同时反映了李建成、李元吉兄弟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但文人让他们的精神复活,大玩“移花接木”的把戏,以莲藕为体重塑少年英雄形象。为什么要用莲藕呢?因为人人赞美的是“莲花”而不是“莲藕”,“莲藕”本在污泥之中。尽管文人要赞美的是那哪吒的原型李世民三兄弟的英雄形象,但古代帝王中的英雄哪一个的动机是纯洁的?哪一个帝王的灵魂能与盘坐在莲花瓣上的观音大士相媲美?在这里也隐喻“佛教”这朵莲花要盛开也离不了像印度阿育王、唐朝李世民这样的明君去辅佐,同时也反映出只有“佛家”的怀柔和宽容能为被弑杀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这样的英雄少年的灵魂给予公正的评价和抚慰。

西游记孙悟空找东海老龙王(孙悟空和哪吒大闹东海)(5)

在“推翻隋朝”这个历史事件中,后人自然要对在该事件中做出贡献的人物要进行褒奖,但在儒家价值观中推崇的是“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思想,唐王李世民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人们颂扬的主人公,李建成和李元吉很快就会被大众所遗忘。但隋唐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不能排除有些老臣及文人,他们在当朝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或是在内心对当朝表示不满,但也不便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于是编写神话故事寄托情怀。一则神话故事从编写、传播流行、到后期成型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开始“哪吒”只代表三太子,文人对李世民之弟的遭遇表示惋惜,充分肯定了他对唐朝盛世做出的贡献。文人深知他的灵魂在当朝得不到安抚。随着神话故事的流行,“三太子”的英雄事迹也得到了人们广泛的流传,被弑杀的少年英雄的亡灵也已经在广大的百姓心中扎了根,接着皇帝李世民经过贞观之治也创立了唐朝盛世,他的丰功伟业更值得颂扬,“哪吒”的形象也得进行修改,要让他变成“三头六臂”才行。也就是把李世民三兄弟聚为一体。“哪吒”的原型也就变成了为创立盛唐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三位少年英雄。

关于对“哪吒”角色的描述,成书在《西游记》之后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更为详实。毫无疑问《封神演义》是《西游记》之后对帝王命运更深、更细的解读。

西海龙王的名字“敖闰”的意思就是:“非正统的、死后没能得到谥号的帝和王”。“闰”字的含义就是偏、副的意思,对“正”而言,闰位:旧称非正统的帝位。年、月、日中就有“正”与“闰”之分别。《西游记》中,给西海龙王取名“敖闰”,也反映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古代中国西部广大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若干政权一直若即若离地游离在中原王朝之怀抱边缘。尽管在西部也存在了很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在《西游记》作者眼里,这些个西部之君王较中原帝王而言都是非正统的,他们也算作是“龙”,但取名为“敖闰”再恰当不过了。

北海龙王的名字是“敖顺”,意思是没能得到谥号的名为“顺”的王。翻开吐谷浑史,“顺”只能是吐谷浑王——慕容顺。

慕容顺(?-635年)简历:公元607年,伏允派慕容顺向隋朝朝贡。这时,隋朝大臣裴矩建议隋炀帝控制西域,首先要消灭吐谷浑。慕容顺被隋炀帝扣留。公元608年—609年,隋击吐谷浑之战,伏允败走,隋朝在吐谷浑故地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炀帝封慕容顺为可汗,其大宝王尼洛周为辅。可是,慕容顺刚到达西平郡,尼洛周被部下所杀,慕容顺不果而还,一直留在隋炀帝身边。之后,隋朝在615年之后陷入崩溃局面,伏允又恢复了吐谷浑汗国。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所杀,慕容顺从江都逃回长安。唐朝建立后,唐高祖联合伏允夹击河西的李轨。唐高祖作为回报,将慕容顺送归吐谷浑。这时,伏允已经立了新的太子,慕容顺非常不高兴。622年之后,伏允听信其天柱王的建议,屡次侵犯唐朝的西部边境,634年—635年,唐击吐谷浑之战,伏允败走,被部下所杀。慕容顺杀死天柱王,自立为可汗,投降唐朝,唐太宗以慕容顺为西平郡王、趉故吕乌甘豆可汗。唐太宗忧虑慕容顺不能服众,命凉州都督李大亮将精兵数千为其声援。吐谷浑甘豆可汗久在唐朝为质,国人不服,竟被部下所杀。其子燕王诺曷钵继位。

西游记孙悟空找东海老龙王(孙悟空和哪吒大闹东海)(6)

定海神针

《西游记》中,孙悟空深入东海龙宫,强行拿走了大禹治水的工具——定海神铁。该神铁的原型是什么?孙悟空挥舞该神铁直捣天宫、所向披靡,现实中有这样类似的玩意吗?一根“铁棍”怎能“定海”?铁棍又怎能伸缩自如?当然,不能跟神话较真,但神话本身有其源头,有它的生活原型。找到了“原型”之后才能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幽默。

如果将孙悟空的原型认定为吐谷浑政权,那么《西游记》中一些难解的迷将昭然若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海”字有了新解,本该代表海洋的“海”字,又在代表“陆地”了。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写下名句,诗中的“海内”只能是广阔无垠的天地,绝非是波涛汹涌的海域。同样,“青海”是地名,因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古时青海湖以东的湟水流域是为兵家必争之地,该地区也是各少数民族聚集地,先后有南梁、吐谷浑等在此建都。再往东就是“陇”了,“陇”一度成为帝王摇篮,前秦、大唐皇帝祖籍皆在陇中。

“定海”的现实意义就是“安邦定国”。吐谷浑在甘、青两地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三百余年,能与吐蕃、隋唐等政权抗衡数载,凭借了什么样的资本?史书载:“吐谷浑,善养马”。《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被天庭封为“弼马温”,这不是《西游记》作者的幽默。吐谷浑政权就是靠繁育大量的优良战马而立身的,也就是说,吐谷浑政权“安邦定国”的神器就是“马匹繁殖”和以“马”作为交通工具的国际贸易。

《西游记》作者用“东海龙宫”、“定海神针”等神话故事高度概括孙悟空的原型吐谷浑所从事的主业和周边王朝政权的边贸关系,这种超级的思维能力和超乎想象的时空观着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吐谷浑来到甘、青两地之前,青海以东地区皆为西戎之地。如果幽默一下,该地区本是西戎酋长“东海王”的牧场,大禹曾在此地疏导黄河,积石如山留下美名。吐谷浑盛强,将大片西戎、西羌之地窃为己有,并在此地繁殖大量马匹与中原王朝相抗衡,活脱脱手拿马鞭抽打皇帝的软股。堂堂中原皇帝岂能忍受如此大辱?这才会有隋朝炀帝亲征吐谷浑、唐朝李靖千里追杀吐谷浑。然,吐谷浑这个“胡孙”部落,由于掌握了“定海神针”,又恰逢天时、地利、人和,中原王朝及吐蕃王朝两面夹击只能解除其武装,难以驯服其意志,若要彻底消除其患,只能请出西方如来了!

到了《西游记》故事的后期,东海龙王摒弃前嫌,为了“取经”大业,积极配合孙悟空忠于职守,保得百姓风调雨顺,终使得“取经”成功。孙悟空因取经有功被封为“斗战神佛”,东海龙王也做了“龙王山神”。在青海湟北祁连山南麓的互助地区背靠的诸山,今人称为“龙王山”,山上的神灵就是“龙王山神”。笔者深信“龙王山神”就是《西游记》中东海龙王的灵位,尊敬的“龙王山神”会永世为青海湟北百姓带来风调雨顺、润泽万顷良田、盛秋五谷丰登。当地百姓也会敬天、敬地、敬神,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片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