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三国演义》

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水镜先生”这个人,真名司马徽,在演义中跟刘皇叔力荐卧龙凤雏,称得其一便可得天下,但当刘皇叔请得孔明出山后,水镜先生却又说:“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可惜,可惜!”

罗贯中为什么吹嘘诸葛亮(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为什么水镜先生说话这么前后矛盾呢?我们翻阅众多历史资料,记载司马徽的史料只有寥寥数笔,说明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人物,与孔明庞统等人也只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对于水镜先生所说的孔明不得其时也是没有史记可寻,很有可能是三国作者罗贯中以上帝视角对孔明出山的评价而已,增加读者趣味性,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罗贯中为什么觉得孔明不得其时!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罗贯中为什么吹嘘诸葛亮(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2)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罗贯中笔下的“水镜先生”是为世外高人,为了不辱没世外高人的名声自然要埋下伏笔!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还没有见到诸葛亮,但书中的世外高人水镜先生却已经认定了孔明会出山相助于刘备,并且叹惜孔明虽然寻到了自己的主公,却时机不对,虽然孔明是他力荐给刘备的,但他说孔明不得其时很有可能是为了不辱没自己的名声,他曾说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若是最后安不了天下呢?岂不是赤裸裸的打脸!

因此他在孔明出山之时便说孔明不得其时,这话一说,之后无论孔明能不能相助刘备安天下,后人都找不到水镜先生的毛病,那么这位水镜先生便能一直被后人称赞,果然是世外高人啊,真是料事如神!

罗贯中为什么吹嘘诸葛亮(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水镜先生这种能掐会算的“世外高人”,在现代也是存在的!

在现代算命的“大师”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说之前名声大噪的气功大师王林,想必大家对他都不陌生吧!举个例子吧,王大师对某个承包商说:“若得刘部长,修铁天下可独得也!”承包商听信了王大师的话,后来通过王大师认识了刘部长!此时王大师便又说道:“虽然得到了刘部长这位贵人相助,但吃铁路这块肥肉代价相应也会大许多,风险必然是有的!”看到了没,这就是大师的巧妙之处,中华语言的神奇之处,好话坏话王大师全都说了,你若失败了,跟王大师可没一丁点关系,你若成功了,那你可要记得王大师的好了!

罗贯中为什么吹嘘诸葛亮(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孔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逆天!

闲话不多说,咱再来回头看三国,水镜先生说孔明不得其时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觉得孔明是在逆天而为,这是为什么呢?

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特别是曹操大败袁绍后,天下大半都已经被曹操所得,若是不出意外的话,不久之后曹操便能一统天下,还百姓们一个太平天下,在古代,百姓们往往渴望的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乱,据史料记载,赤壁之战过后,天下记录在册的人口只有140万左右,这对于汉灵帝时期的5000万人口来说,战乱所带来的残酷显而易见!而孔明此时出山帮助刘备,那便是阻碍天下一统,这样的话百姓渴望的太平天下便会拖后,有伤天和,是为逆天!

罗贯中为什么吹嘘诸葛亮(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5)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年龄相差过多

诸葛亮出山之时,只有二十多岁,而此时的刘备已经年近五旬了,诸葛亮即使再厉害也只是个年轻人,等到他年长些经验丰富到达巅峰之后,刘关张等等相关元老也已经都年迈老去了,这个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刘备托孤之后,蜀汉的重担基本上都在诸葛亮的身上,呕心沥血,哪怕是天人也经不起这番折腾!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国志》

罗贯中为什么吹嘘诸葛亮(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6)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

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司马徽说过孔明不得其时,三国演义的作者可能是以上帝视角来通过书中角色来表达他的看法,来增加书中世外高人的神秘性,也可能通过“水镜先生”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后世之说,各有千秋,蜀国的失败,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义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我们一定要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来述说自己的观点,不能因为成败来否定孔明的成就!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有不同意见的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哦!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欢迎关注@华夏历史50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