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问“聋哑人会不会说话”或者“出生刚二十天的婴儿会不会说话”,很多人以为你是脑筋急转弯:聋哑人未必不识字,而且手语也是“说话”;婴儿一出生就会哭,哭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你说他会说话,也不算错。

那么刚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不会说话呢?如果您这样问,可能就要挨耳光了:你怎么知道刚出生二十天的婴儿是聋哑人?莫非他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有权保持沉默”?

要是按照民间俚语,聋哑人是可以说话的,因为有些不礼貌,所以原文就不引述了,大致的意思是气急眼了,聋哑人也会开口说话。

出生时的奇葩异象(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说话)(1)

出生二十天的婴儿会说话,在古代也不是新鲜事,现代的玄幻小说就更是常见——那人是“穿越”“转世”“附体”,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咱们今天要说的古代正史记载的奇闻怪事,比刚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说话还神奇,而且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十分相信,至于为什么有人相信,答案很简单——地方官原意上报,皇帝愿意相信,因为那是“祥瑞”。

如果把二十四史中的奇闻怪事都汇总起来,肯定比《山海经》和《搜神记》还丰富多彩,咱们只能挑跟著名帝王有关而且很多人都知道的来说,然后请读者诸君来分析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相信。

首先咱们来说《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汉高祖刘邦。

出生时的奇葩异象(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说话)(2)

按照《史记》和《汉书》的说法,刘邦其实不是刘太公努力的结果,就像郭德纲相声说的那样,属于“神仙帮忙生孩子”:“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史记》说得还是比较文雅的,汉臣班固写的《汉书》同样文雅,但是文雅的文字是不能细琢磨的:“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这样看来,刘邦真是“龙的传人”,却跟凡人刘太公没啥血缘关系。

刘邦作为蛟龙之子的神奇之处,还不仅于此,他自己还是一位“屠龙勇士”。

刘邦斩蛇起义,“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吾,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出生时的奇葩异象(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说话)(3)

这个“白帝子”却也神奇,被刘邦杀掉时候还能化成一个老妪坐在原处哭,好像就是为了证明刘邦有斩杀神龙的本事,结果当然是刘邦喜闻乐见的:“诸从者日益畏之。”

《史记》中这句“诸从者日益畏之”,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暗示了刘邦制造种种神异祥瑞的目的,跟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是一样的。

龙之子刘邦成了屠龙勇士,最后自己成了真龙天子,这倒是很符合历史规律。

除了汉高祖(似乎应该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龙子斩龙”,史书中还有更神奇的记载,那些得到朝廷认证的“祥瑞”。我们在任何一部史书中的皇帝本纪和五行志中,都能找到几十上百处。

出生时的奇葩异象(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说话)(4)

既然说祥瑞神迹,咱们一客不烦二主,还是拿汉朝皇帝来举例:“汉武帝未诞之时, 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直下,入崇阑阁 ,帝觉而坐于阁上,果见赤气如烟雾,来蔽户牖,望上有丹霞蓊欎而起,乃改崇阑阁为 兰殿 。”

有的读者可能不知道,汉世宗孝武皇帝,原名就叫做“刘彘”,其祖刘邦为龙子,而其子刘彻为赤彘并以此为名,也不知道汉景帝刘启是咋想的。

汉武帝执政期间,也是方术之士的黄金时代,只要能忽悠,文成将军五利将军粉墨登场,还能把皇帝女儿忽悠到手。但纸里包不住火,文成将军李少翁被诛杀后还得了个贪吃的名声——刘彻说他是吃马肝吃死的;五利将军栾大更是悲催,他直接被腰斩了。

出生时的奇葩异象(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说话)(5)

皇帝都比较喜欢祥瑞,因为那些祥瑞能让他们显得更加神秘甚至神圣。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喜欢,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大夫们,自然会充分利用并展示自己编故事的能力,以此换取高官厚禄。

就连自称“淮右布衣”的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一向不讳言自己草根出身,但是“高洁”如徐祯卿者,还是在《翦胜野闻》中记载了很多“从龙之臣”投入朱元璋麾下的神奇之处。

出生时的奇葩异象(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会说话)(6)

本文应该就此打住了,打住的原因有两条:其一,二十四史中的“祥瑞”记载太多了,很难评出哪种“祥瑞”更神奇;其二、读者诸君想象力太丰富,总是把史书故事跟现实联系起来。

所以笔者不再赘述,把时间留给读者诸君来讨论:您认为聋哑人能不能开口说话?刚出生二十天的孩子会不会说话?刚出生二十天的聋哑人开口说话,算不算神奇?

笔者想说的是:这都不算什么不可能的神奇之事,因为只要有人喜欢,就一切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