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归隐田园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比如陶渊明就在自己的笔下写出了一个所谓的“桃花源”,来表现对于那种自由散漫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也对于城市的生活感到厌恶,向往那种小城市慢节奏的生活。有的人甚至选择直接出家为僧,用佛法来度化自己尘世的烦恼。而在我国就有这么一位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六年,靠香火钱度日,有时一个月才40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81岁老人隐居深山古寺(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6年)(1)

01

这位80后居士名叫王先凯,1985年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下属的一个小村庄。在他小时候就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不仅母亲去世,父亲还将他过继给了小叔。幸好小叔对他非常的宠爱,两人的关系非常亲近,这让王先凯度过了还算值得回忆的童年。

81岁老人隐居深山古寺(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6年)(2)

在小学毕业以后,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王先凯就没有继续读书,而是去大城市打工赚钱。因为学历比较低又没有什么文化,王先凯更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做一些体力活赚钱。在打工的这段日子里,王先凯可以说是尝遍了人间的各种苦难。后来小叔因病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回忆起小时候他对自己的宠爱,王先凯不禁痛哭流涕。受到小叔去世的打击,他的心气已经被慢慢磨平,没有了当年那种敢打敢拼的劲头,逐渐产生了出家为僧的心思。

81岁老人隐居深山古寺(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6年)(3)

王先凯曾在寺庙里做过义工,佛寺里的香火气和阵阵念经的声音让他感到内心的平静。所以就在他小叔去世两年以后,王先凯正式成为一名居士。所谓的居士,就是在家信佛信道之人,但并没有正式出家剃度,因此还不能称之为和尚。

02

因为是一名居士,所以王先凯并没有到寺庙里进行修行,而是依然待在家里。不过后来在一名僧人的建议一下,王先凯来到家附近有个名叫药公庙的地方修行。这座药公庙历史非常悠久,相传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位医术高明的药师,为了给人们治病,上山采药的时候不幸掉下悬崖。人们为了纪念他,所以修建了这座药公庙。

81岁老人隐居深山古寺(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6年)(4)

这座寺庙经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完好的保存至今,后来80年代的时候,当地人更是集资修缮了这座寺庙。但因为寺庙过于狭小,而且进山的道路又不是特别方便,所以一般出差的师傅都不愿意在这里多待。因此王先凯主动请缨来到这座药公庙,做一位守庙居士。他在2014年来到这座寺庙,直至如今已经过去了6年时间,他依然还在坚持。虽然寺庙里香火不断,但其实并没有多少收入,王先凯最艰难的时候,一个月仅仅只有40元,最多的时候也仅仅只有几百元。

81岁老人隐居深山古寺(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6年)(5)

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6年,靠香火钱度日,有时一个月才40元。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平时自己开垦了一块小小的菜园,在山上砍柴生火做饭,除了必要的柴米油盐之外,也没有更多的生活开销,过着这种苦行僧的清贫生活。但在这里王先凯却完全没有世俗的任何烦恼,每天安静的吃斋念佛,只有心灵的宁静。

81岁老人隐居深山古寺(80后安徽居士独守寺庙6年)(6)

结语

在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压力非常大,比较向往那种平淡的生活。但如果想要让他们放弃自己尘世的一切,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王先凯这样能够不顾一切的在寺庙里过着清苦的日子,依然还能够坚持6年,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