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随后吴三桂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以拥立“先皇三太子”为名起兵反清。吴三桂的起兵很快得到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两位汉族藩王的响应,由此揭开了清朝初年声势浩大三藩之乱的序幕。三藩起兵之后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陕西提督王辅臣等许多地方大员也纷纷响应三藩起事。
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粤、赣、陕、甘等省纷纷陷落,台湾的明郑政权以及各地的汉官、汉军、汉民也在同一时间举起反清大旗,西南土司政权、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首领也在这时起兵反清。西藏的五世达赖同样对吴三桂持善意中立的态度并屡次为其做“裂土罢兵”的调停。此时仍用着明朝崇祯年号的李氏朝鲜王朝也正坐观局势蠢蠢欲动。至此清廷实际所能控制的地区仅限于起家的东北地区和关内的华北地区,南方和西北几乎完全脱离了清政府的管控。
然而八年后看似声势浩大的三藩之乱就被彻底平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三藩最终的败亡呢?其实三藩的实力可能根本没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强大。吴三桂起兵之前旗下所属兵力为五十三佐领,统辖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这也就是说吴三桂旗下连士卒带老弱病残满打满算也才数万人。而与吴三桂一同起兵的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辖区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这样说来三藩连老弱病残也计算在内的总兵力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十多万人。
兵力不足只是三藩实力有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三藩所能利用的战争资源也是相对有限的。任何一场战争都离不开后勤资源的支持,三藩所辖之地不过云南、广东、福建三省之地。以此区区弹丸之地所能获得的兵器、粮草等战略物资自然也是有限的。以此一隅之地能连战连捷,将战线推至长江一带,以致于天下震动,这已实属难得;若要以此推翻满清王朝则未免不切实际。说到这儿可能会令大家费解:既然三藩只有这么一丁点兵力和地盘,那么还怎会闹出声势浩大的动静来呢?
如果吴三桂要是地下有知也许会说:“其实我也不想的,都是康熙那小子逼的”。事实上三藩之乱并不是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而是一场被康熙逼出来的叛乱。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三藩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公元1644年身为明朝山海关守将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李自成的大顺军激战于一片石,正是此战奠定了清王朝问鼎中原的格局。清军入关后对降服于己的汉人将领论功行赏:吴三桂受封平西王,与此同时另外三位汉人降将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分别受封平南王、靖南王、定南王。
所以在清军入关之初实际上是有四位汉族藩王受封,那么四藩后来又是如何演变为三藩的呢?原来孔有德在顺治九年(1652年)攻打南明政权控制下的广西时被明军将领李定国所杀,其子孔廷训被明军俘获后斩首,只有孔有德女儿孔四贞从乱军之中逃出。由于孔有德之子孔廷训被明军所杀,所以孔有德是没儿子继承爵位的。然而孔有德有女儿,孔家也有其他兄弟子侄。本来按清廷当初与四位藩王达成的世袭罔替的承诺就该给孔有德过继一个继承人。
然而清朝对前明降将的态度其实就是用完了就扔。孔有德既然死了,那也就对清王朝再没任何利用价值了,所以朝廷直接就把定南王的爵位给取消了,所以四藩也就只剩下了三藩。清王朝这么做实际上就是为了削弱地方藩王的势力,从而起到强化中央集权的效果。剩下的三藩把孔有德的遭遇可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所以在他们看来:孔有德为清王朝卖命就落了这么一个结果,那么谁能保证孔有德的下场不正是他们日后的下场呢?于是三藩就难免对孔有德的遭遇产生兔死狐悲之感。
尽管三藩已对朝廷产生了不满情绪,可又能拿朝廷怎么办呢?凭他们手中的实力还不足以与朝廷对抗,所以即使心不甘情不愿也得继续为朝廷卖命。况且这时他们由于当初主动降清后带头攻打南明的行为早已被世人视为是铁杆汉奸,如今即使想要再重新归顺南明也不可能,那就只有继续充当清朝的鹰犬了。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引兵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逃入缅甸境内的南明永历帝,3年后吴三桂杀永历帝朱由榔于昆明篦子坡,此后人们就管篦子坡叫逼死坡。
随着永历帝朱由榔的死,除台湾的郑氏政权还打着明朝的旗号之外,南明的势力已几乎被完全消灭,清王朝的江山至此算是稳固下来了。然而这种稳固其实只是表面上的稳固,此时的清王朝实际上仍面临着诸多暗流涌动,而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这三位汉族藩王恰恰就是不安定因素之一:三藩总揽兵权、财权和地方行政管辖权,实际上已形成了半割据的独立王国。清廷之所以允许三藩维持半独立的格局就是因为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三藩的力量打击南明和农民起义军。
既然天下已安定下来,那么三藩对清廷的利用价值就已大大下降,这时朝廷还能坐视三藩自成一方割据势力的局面吗?显然这时削藩已成为一个时间问题,对此三藩自己其实也是心知肚明的,于是三藩之中实力最强的吴三桂在康熙六年(1667年)以目疾为由自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吴三桂本以为自己的势力在云贵根深蒂固,朝廷即使想要动自己也会徐徐图之,谁知早有削藩之意的康熙连假意挽留的姿态都没表示,直接就让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移交给云、贵两省的地方督抚。
吴三桂到底在云贵地区经营多年,当地的地方官要么是其部下,要么对其权势充满畏惧,以致于当康熙的圣旨下发之后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等人纷纷向朝廷请示让平西王仍总管云贵事务,康熙则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由加以拒绝。这样一来吴三桂就骑虎难下了——如果任由康熙就这么削藩,那么等自己的势力被铲除殆尽之后未必不会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既如此就只有铤而走险了,事实上此时的形势对康熙和吴三桂而言:都是晚打不如早打。
吴三桂开始暗中进行起兵的准备工作,这时他还需要一个时机使他得以挑动平南、靖南二藩和自己一同起兵。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康熙把这个机会送给了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求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在此之前靖南王耿仲明之子耿继茂曾于顺治六年(1649年)承袭靖南王爵位,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死后其子耿精忠也得以袭爵。然而当尚可喜的上疏报到朝廷时已下定削藩决心的康熙皇帝认为这是一个天赐良机。
于是康熙当即召集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会,最终他们会商的结论是: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则将跋扈难制,会后康熙下旨将平南王之藩裁撤。尽管康熙裁撤的是平南王,但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自然意识到这是要尽撤三藩的前奏。已无路可退的三藩只得在这年十一月铤而走险发动叛乱。在此之前三藩确有割据自守的不臣之心,但却压根没考虑过取清王朝而代之,如果不是康熙咄咄逼人的削藩政策其实完全可以等三名藩王寿终正寝后再对他们已没多少威信可言的后代下手。
为什么我断定在康熙削藩前三藩没有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念头呢?首先吴三桂、尚可喜皆为明朝降将,耿精忠则是明朝降将耿仲明之孙,承袭了祖父的靖南王爵位。说起来明清易代后降清的明将也不在少数,但绝大多数都是造化如此随波逐流而已,吴三桂等人却与此不同——他们不仅降清,更是在降清之后成为清军剿灭南明势力的急先锋,尤其是吴三桂身为山海关总兵放清军入关、亲自勒杀永历帝朱由榔,这样一位著名汉奸却要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又有多少号召力呢?
况且此时三名藩王中的吴三桂和尚可喜皆年事已高,本指望着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即可,哪还奢望身登九五之位呢?耿精忠虽相对年轻,可在三藩之中他是实力最弱的,如果不能得到吴三桂、尚可喜两位大佬的支持他也不敢心存此等妄想。所以三藩之乱其实就是一场被康熙逼出来的叛乱,在此之前三藩的确为应对朝廷可能的削藩政策而积攒实力,但这是立足于割据一方而做的准备,而不是为推翻清王朝做的准备,事实上三藩并没制定过系统的统一的明确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的作战方案。
所以三藩之乱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三藩及附和响应的孙延龄、罗森、王辅臣等人各自为战的局面。三藩之间其实不过是貌合神离,尽管在共同对抗康熙皇帝这点上有共同利益,但对尚可喜、耿精忠而言:把吴三桂推上帝位并非他们所愿,这就给康熙皇帝提供了将其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可能。尤其是耿精忠还面对着海峡对岸的台湾明郑政权的侧翼威胁,倘若他大举北上时郑经趁虚而入拿下福建阻断其归路又当如何?对此耿精忠不能不有所担心。
尽管吴三桂等三藩的势力只限于云南、广东、福建三省,然而此时吴三桂的门生部将在三省之外多有分布:王辅臣此时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加之此时汉人的反清思想还比较强烈,同时西南土司、蒙古察哈尔部、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势力也与清廷关系紧张,这才造成三藩起兵后各地附和响应的局面。尽管由于各地的响应使三藩之乱看起来声势浩大,但三藩本身的实力并不见得有多强。
作为三藩主力的吴三桂在起兵之前不过数万人马,即使在经过暗中积攒和战争前期的扩编后也不过十万精兵,这同朝廷大军比起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是在叛乱之初因为各省督抚附和响应之下才迅速发展壮大。不过这种发展壮大只是一种表象:尽管看起来三藩控制的地域扩大了、兵力增加了,但扩大的地域是需要时间消化的,在短期内扩大的地盘不仅不能为其提供经济后勤上的支持,反而随着战线的延长需要分兵把守,这样一来三藩本就不多的兵力就进一步稀释了。
虽然在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兵力增加了不少,可这些附和响应的兵力一方面不过是战斗力不强的乌合之众,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像自己的嫡系部队一样卖力作战。在一定程度上三藩只是控制的地盘、兵马在纸面数据上增加了,但在具体的实际战场上随着战线的延长和兵力的分散其实处于相对不利的态势。康熙对三藩的劣势看得很清楚,因此他始终拒绝向三藩妥协,同时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击作为三藩主力的吴三桂,利用三藩及附和响应者内部的矛盾对各路叛乱势力进行分化瓦解。
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尚可喜长子)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至此陕、闽、粤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云、贵、川、湘等地,直到此时康熙仍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指导思想——仅以湖南作为进攻的重点,在扎稳基本盘的前提下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此时吴三桂实际上已是败局已定。康熙十七年(1678年)忧愤成疾的吴三桂于当年八月病死,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
清军趁机发动反攻: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先后为清军收复,但马宝、胡国柱等路叛军仍困兽犹斗。康熙二十年(1680年)底清军开始围攻云南省城昆明。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至此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三藩之乱尽管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破坏,但战争结束后清王朝逐步开始开始走向最强盛的时期。战争结束后清王朝向云南迁移了大量汉族民众,从而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