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1)

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这是小霸王孙策的临终遗言。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2)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作为东汉末年一位知名度较高的武将,他的一生本来就是传奇一般的存在。至于赤兔马,则是一种十分优质的良驹品种。吕布因惑于貂蝉之言,不用陈宫之计,在刘备的煽风点火下,最终死于曹操之手。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3)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曹操认刘备是英雄,这着实把刘备吓着了:被看穿了吗,还是在开玩笑?刘备吓得把筷子掉到地上。曹操也觉得奇怪:我只是随便说说,你这么激动干什么?恰巧一声惊雷,刘备从容捡起筷子:“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问:“大丈夫也怕打雷吗?”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4)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5)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分。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6)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7)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8)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到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三国历史上的四大冷知识(掌握三国历史不在话下)(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