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专家疑问重重,余氏族人是成吉思汗后裔?

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历史记载长相(史学专家疑问重重)(1)

贵州都市报综合新闻 2001年4月26日星期四

4月23日,本报刊载(余氏族人是成吉思汗后裔?)一文:家住息烽县流长乡的余良送有本<余氏宗谱>,记载元朝统治被推翻后,铁木见(元泰定皇帝的同父异母兄弟)的9儿子与1女婿(金姓)逃至四川泸州,在决定分散逃跑时,将铁姓改为余姓,若干年后,一部分余氏族人逃荒到了贵州。

余姓人家的关注

文章见报后,编辑部便接到了来自贵阳、凯里等余姓人家电话。

余忠龙,家住贵阳狮峰路,他的父亲以前就生活在四川泸州,40年代被抓壮丁到了贵州,余说,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常会跟他兄妹几个说起祖先叫铁木真,年幼的余忠龙当时不知道铁木真便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但那份对祖先的好奇却一直“珍藏”至今。

避乱西南有悖史实

“我对余氏族人是成吉思汗后裔观点存疑”,发表这一看法的是贵州师大历史系副主任马骏骐教授,作为主功蒙古史的专家,马对元朝历史耳熟能详。

马骏骐向记者叙述了发生在600多年前明灭元的一段历史,1368年春,已经正式称帝的明朝皇帝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北征元朝都城大都(北京),为了减少抵抗,尽快统一中原,朱元璋有意为据守大都的元朝君臣留出一条去路,而当时的元朝皇帝见大势已去,于是在润七月二十八夜,与太子诸妃仓皇出逃,北奔塞外之地,明军直到八月初二才进入大都。

马骏骐说,根据史实,明军与元军在大都没有发生激烈战事,元朝君臣基本上是“和平撤离”,作为皇亲国戚的铁木见的9个儿子与1个女婿,按常理显然也会一同逃往塞外,因为那里是他们的故乡,要他们逃亡生活习惯、饮食、气候均与塞外大异的西南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还有一点史实也能为马骏骐的观点立证,马说,明灭元之际,四川等地尚在农民起义军之手,直到1371年才被明朝政府镇压,作为“皇亲国戚”的铁氏兄弟在此时逃亡四川,岂不是自投罗网?

官职称谓与史不符合

在《余氏宗谱》中,有一副表明铁氏兄弟身份的对联:九兄弟一妹夫十人进士,四太守五尚书一位侍郎。马骏骐说,在元朝,地方长官根本没有太守一说。

马向记者介绍了元朝地方机构的设置,在行省下设路府州县,最高长官均称达鲁花赤。此外,路另设总管,同知,府设知府或府尹,州县长官也都称尹,根据元朝的一份诏书,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也就是说,不同民族的人出任不同的官职,蒙古人要做地方官,只能是“达鲁花赤”,而称地方官为“太守”,则是汉代的事了。

正确看待家谱

一本《余氏宗谱》让专家读出了不少疑问,一个问题自然出来了,我们该如何看待《余氏宗谱》或者说类似家谱的内容?

贵州师大历史系教授张新民对记者说,对家谱中的内容,要慎重对待。他说,中国人往往有尊崇先祖的习惯,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刘姓人家往往愿意将自己的祖先描绘成刘邦的后人,孔姓子弟则希望先祖与孔子“沾亲带故”,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显然需要结合具体史实加以印证;家谱记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