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的十本书受益一生 受教的7种美德(1)

《如何阅读一本书》p152

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

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光是努力,并不足以称得上受教。读者必须懂得如何评断一本书,就像他必须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人格心理学中,美德是指可以给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受教确实是美德,因为提升了自己。

受训、受教都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提升的过程,但是两者的含义天壤之别。

受训,是被动的、顺从的学习,不带思考与杂念,按照教练划定的条条框框,整齐划一地接受训练。

就如我们上学时的军训一样。不需要思考,也不能反驳,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叫做到什么标准就做到什么标准。

受教,是主动的、自我的,需要独立思考,带着批判的精神,补充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能力。

就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主动,不思考,是不会觉得自己能从别人那里受教的。

受训只需要不加评判的接收,是填鸭式的学习。

受教则体现了多种美德。

  • 谦卑: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主动地去学习。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求教别人。
  • 真诚:真诚地承认对方水平高过自己,才能心甘情愿接受教诲。虚伪的奉承说明自己没有认可对方,也会让对方反感。
  • 礼貌:受教的受益人是自己,对方得到的却有限。无论对方是年龄还是水平高于自己,都应该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尊师重教也是传统美德。
  • 忍耐:对方可能脾气不好、性格乖张、有很多讨厌的习惯。或者受教的过程需要繁重的练习,这些都是需要忍耐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知识,咬牙挺过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
  • 耐心:学习的回报不一定是即时的,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有所突破,或者经过很多次练习才能精进,这些都需要耐心。
  • 感激:投桃还要报李呢,更何况是授业解惑。

除了上述美德,受教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特殊的美德:批评。

这个环节值得拿出来单独说。

批评,常用的含义是指出缺点、错误,有一点居高临下、训斥的意思。

比如,老师批评了我的学习态度;领导批评了我的工作态度。

不过,批评并不只是上面的含义,还可以是评论、评判,分析比较之后评定优劣的意思。

比如,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戏剧《慎鸾交》里面写道:「你辨美恶,目光如镜,谁高下,早赐批评」。在这里批评是辩美恶,论高下,后面的剧情也是在评判相貌。

同样的,「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句话里面,批评也是评判的意思。

批评是受教的最后环节,要对学到的内容加以评判。

如果没有完全理解,依旧有疑惑的地方,也就辩不了对错、论不出高下,自然不能批评。

如果没有疑惑却不能批评,说到底,还是在受训,对学习的内容未加思辨,全盘接受了。

没有疑惑,有三种情况:全懂了,全盘接受了,不懂但自以为懂了。

只有全懂了,才有资格批评。

受教中的批评,不是傲慢地、居高临下地批评。高高在上的态度只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难免偏颇。

受教中的批评,不是人云亦云的跟风批评。别人未必全懂,给出的批评未必客观,自己的水平和别人也并不相同,所以批评的工作还是要自己来做。

独立思考的批评才是属于自己的。

既然是评判,那么批评不一定是给出负面意见,但也不是无脑吹捧,那就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说的卑躬屈膝。

批评之前,我们的水平已经提升到和对方相当,开展的是平等得对话。所以,诚恳、真诚地批评就好。

不必看低自己,也不必仰视对方。

综上所述,批评其实是在展示自己的受教成果,验证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

如果是,那么:

赞同的,说出来,找几个例子来佐证;

反对的,写出来,列出123和对方辩一辩;

不足的,找出来,给对方补上;

偏颇的,指出来,给对方矫正;

需要比较的,那也比一比,排个高低。

所以,批评是对对方的尊重,表明我真的学了;也是对自己的负责,知道自己真的理解了。

批评结束了,受教也圆满完成了。

这是我对「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句话的理解,恳请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