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的中国,应是中国古典帝国时代最高峰之一,开元盛世也成了治世标杆,被无数文人诗歌不断传颂。

可这不断传颂的盛世,却脆弱的如同精致的瓷器,一碰就碎让人唏嘘不已。

如要追究根源和责任,这个盛世的开创者唐玄宗当然首当其冲。

误国的奸相也喊,强悍的军阀也罢,都是这皇帝陛下引出的,这责任你不背谁背?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1)

(唐玄宗和安禄山)

那么唐玄宗执政后期干了些什么,最后引爆安史之乱?让我们梳理下事件线看看吧。

首先:唐玄宗的最大错误,就是“强枝弱干”的军事布局政策。

中国历史上唐宋是两个延续的王朝,他们又有两个极端的情况出现。

一个是唐代极端“强枝弱干”,一个是宋代极端“强干弱枝”。

这里的干和枝,其实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前后承接的两个王朝,为何都如此极端,不得不说是宋朝吸取唐朝灭亡教训后的矫枉过正之举。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2)

(强枝弱干成原罪)

唐朝“强枝弱干”政策,直接导致了唐王朝边防军,成了异常彪悍的存在,而中央军甚至内陆地方军,却几乎毫无战斗力。为何会如此,则和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彻底破产有关。

府兵制是唐初中期扩张,进而布武四方的根本保证,无数平民府兵前仆后继才有巨唐诞生。

可是府兵制在持续扩张后,随着扩张的止步不前,还有经济人口不断发展后。

最后因为土地分配不均,阶级分化,在唐高宗后期唐玄宗时期无法维持,进而成了一个伪命题,当兵也成了一个悲催,甚至无人问津的职业。

没有兵源意味着国防力量的瓦解,在府兵制破产后,唐朝干脆将府兵弃之不用,开始进入募兵制时代。

进入募兵制时代的唐朝,为了便于管理边远地区,于是选择放权,随后唐玄宗时代就弄出了“天宝十节度”。所谓“天宝十节度”,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最大的十个节度使。

节度使本身就属封疆大吏一样的存在,拥有辖区内军事权、财政权、俨然地方诸侯一样的存在。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3)

(天宝时代的大唐)

更兼他们都属于边疆地区,长期要和少数民族战斗,募兵制加上长期战斗,节度使的军事力量当然是杠杠的,和内地驻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更何况在唐玄宗执政中后期,为了保障边疆的安稳。

唐朝中央政府,还拼命用中央财政,兵源支持节度使。这一举措就更让节度使的军力节节攀升。十大节度使,就此在中央不断输血下,在自身本就有的各种募兵特权,财政特权下,一个个兵强马壮起来。

如果他们要造反,试问不断向节度使输血的中央,如何能抵挡?可是唐玄宗不仅这样干了,还干的非常彻底。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4)

(兵强马壮的节度使)

其次:过于信任安禄山,废除能压制安禄山的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扶持安禄山。

中央输血,地方特权,让节度使一个个都成了兵强马壮的封疆大吏,但一盘散沙的节度使,对于中央的威胁即便有,也有限!

但唐玄宗却对一个人信任有家,进而让这个人成了特别突出的存在,这个人就是安禄山。

话说在安禄山之前,其实也有一个更牛的四镇节度使出现,那就是盛唐名将王忠嗣。

王忠嗣其人,算根红苗正的李唐王室拥护者,曾经是唐玄宗假子的他,对唐玄宗忠心耿耿,最后败落为何?不过是因为他和太子李亨关系莫逆,还对安禄山非常的戒备。

经常上书说安禄山要造反,最后引发唐玄宗忌惮和李林甫忌恨,因此被贬为汉阳太守,可怜王忠嗣被贬之后,抑郁难平,一年后就英年早逝终年45岁。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5)

(打压王将军扶持安禄山)

打压年富力强忠心耿耿的王忠嗣,其实是唐玄宗刻意打压太子党结果。但是后续扶持安禄山的骚操作,就是完全是没头脑的举措。

在李林甫不断进言下,雄心勃勃的安禄山获得了唐玄宗空前信任。进而让这个异族胡虏成了名正言顺的三镇节度使。好吧,这个操作我是看不懂的。

唐玄宗也许想的是,太子党属于太子,自己提拔的人属于自己,也忠于自己吧。可这后果却是非常可怕的。原因也很简单,天宝十大节度使,安禄山就占据近乎三分之一兵力,任何人在那个位置,要是有异心都能搞出事情来。

道理也很简单,一个拳头和五个手指的区别而已。安禄山兵力,和其他七大节度合力比起来,当然不占据绝对优势,但这七大节度使属于七人负责,而安禄山兵力由他一个人负责。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6)

(安禄山占据的都是富庶之地)

除此之外,安禄山占据的河北、辽东和山西,都是富庶之地,也给了安禄山不断招兵买马资本。

正是唐玄宗的一意孤行,将原本忠于李唐王室,能和安禄山抗衡的王忠嗣横死。

最后唐玄宗指望通过扶持安禄山做心腹,却所托非人。在唐玄宗不断加持下,安禄山有了造反资本,而中央军则在中央对节度使不断输血后,战斗力成了渣渣。

此消彼长后,结果就是,安禄山造反时,其他七大节度使,没有一个是安禄山对手,整个潼关以北没有一个人能抗衡安禄山。

正是这样的情况,让安史之乱爆发一个月后,唐朝在黄河以北所有地盘全部丢失,安禄山成势。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7)

(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

最后:唐玄宗在安禄山叛乱后的一系列举动,也间接帮了安禄山造反。

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是一个两极分化的人物,前期英明果决,后期昏聩而又罔信。

英明果决让他开创了开元盛世,昏聩罔信又让他将自己开创的盛世引向了灭亡。

这一切也是有事实依据的,这依据还不少!

第一:临战糊涂。

安禄山刚造反时,唐玄宗反应可谓非常的迟钝甚至怀疑是有人在恶意造谣,也许在他看来,自己贴心提拔的心腹不会如此。

可是造反就是造反啊,正因唐玄宗的犹豫和反应迟钝,让唐朝中央政府错过了整顿军队,抽调精锐河西军,东进抵抗安禄山叛军的关键战机,也让一开始的安禄山叛军势如破竹。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8)

(反应迟钝的唐玄宗)

第二:用人有疑。

渡过前期怀疑期后,安史叛军已然成势,占据黄河以北,准备杀过黄河了。

这时,明白事态严重性的唐玄宗,紧急派遣回长安述职的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去往洛阳平叛。

这两人都是声明显赫的名将,如此安排算合情合理。

唯一有问题是,这两人虽然能力非常,奈何手下无兵,就一光杆司令。“强枝弱干”的军事政策在那一刻成了唐王朝催命符,无奈的封常清、高仙芝只能临时募兵出征。

刚组建的新军,面对虎狼一样的边军,结果就显而易见了,战败成了必然!

战败丢失洛阳后的封常清、高仙芝回到长安,唐玄宗没有任何勉励之言,反而是将这两个名将直接给杀了。这一举措顿时让临时组成的唐军士气瓦解,也让中央禁军对唐玄宗深深失望,埋下了马嵬坡之变引子,更让得知消息的安禄山欣喜若狂。

如此“亲者痛仇者快”的昏招,唐玄宗都干的出来,这唐玄宗真算老糊涂了啊。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9)

(临阵滥杀大将)

第三:胡乱指挥。

安史叛军叛乱四十天后,就获得了饮马黄河,攻陷洛阳的辉煌战果,得意忘形的安禄山,就在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称帝了。

安禄山的称帝,让唐玄宗深受刺激,气愤的唐玄宗甚至表示自己要御驾亲征,亲手对抗安史叛军,如果真这样,也许形势还有救,可唐玄宗也仅仅说说而已。

自己不敢去,仗还是要打啊,于是他不断派人暗中请在长安赋闲的名将哥舒翰出马。

当时的哥舒翰正在家里养病,腿脚不太好,雄心也有限,更何况深知唐玄宗秉性的哥舒翰也不想步高仙芝、封常清后尘,成为替罪羊,兵败被杀,因此坚决不想去。

奈何杨国忠不断相请,只能无奈出山,出山前提的唯一要求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谁也不能干预战役指挥。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10)

(哥舒翰兵败路线图)

唐玄宗一看,终于有人愿带兵了,立马答应哥舒翰要求。

可答应归答应,不放心的唐玄宗依然在瞎指挥。

有了圣意的哥舒翰,就此在潼关坚守了半年有余。平定叛乱的战争,也在这半年坚守期,迎来了战役局势的反转,李光弼、郭子仪部、连连大胜史思明叛军,进而切断安禄山退路。

面对潼关久攻不下的安禄山,都起了退兵老巢的心思。

在如此一片大好的平叛形势面前,唐玄宗的老毛病又犯了,急于平叛的唐玄宗开始不断催促哥舒翰主动进攻。今天一道圣旨,明天一个御令。

坚守潼关的哥舒翰,面对唐玄宗所言“贼方无备”的认知。面对在潼关赖着不走的使者“项背相望”的压力。思来想去,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在前,违背圣意的后果他承担不起。

无奈的哥舒翰只得选择主动出击,结果一出击,就惨败灵宝,丢失战略重地潼关。

哥舒翰的被迫出击,让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进而引发长安震动。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11)

(潼关一失,长安震动)

第四:怯弱逃亡

哥舒翰惨败灵宝,丢失潼关消息传到长安,让固执的以为,马上就能平叛的唐玄宗慌了神。这一慌神后,让唐玄宗做了最错误的决定,那就是丢弃长安逃亡蜀地。

他这一走,顿时让安史叛军士气高涨,也让形势不错的平叛军进退失据。

皇帝陛下跑了,这仗还怎么打?

逃亡途中,受不了唐玄宗胡乱指挥的中央禁军发动马嵬坡之变,让这个糊涂皇帝彻底的下台了。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12)

(马嵬坡之变)

这就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施政方针。

从一开始的“强枝弱干”和节度使制度。虽然有放权让地方尾大不掉的后果出现,可是和后来比并不算致命。致命的是三镇节度使所托非人,让安禄山坐大,引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初期其实唐王朝军队,除了一开始溃败外,后续的情况都还算不错,却因为唐玄宗的无数糊涂决策,胡乱指挥,让安史叛军占尽便宜。

唐玄宗的盲目催促成了唐军前线不断大败根源,原本一场可以很快剿灭的叛乱,也因为糊涂的唐玄宗成了祸及全国,持续八年的叛乱。

安史之乱安禄山首先攻下了哪里(安史之乱爆发时)(13)

(不糊涂何至于此)

​是安史叛军真的很强吗?

我看不见的,不过是唐玄宗太糊涂了而已,而这一切糊涂的根源是什么?

不过帝王心中那无数不信任何狐疑的合集而已,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最后遭遇背叛,就开始不信任任何人,这道理去哪说理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