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平台开启预售活动,已经成为了屡见不鲜的事

分析:

合理性

1.预售活动能够较为有效的缓解活动期间物流拥堵,以及收货慢的问题。

2.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如果商家为了短期利益,透支了消费者信任,那么消费者可能就会转而其他替代品或者其他渠道购买,对企业发展未必是一种明智之举。

奥园提前交房(莫让超长预售透支信任)(1)

何为预售?顾名思义所谓“预售”,可简单理解为商品未正式进入市场前的销售行为。作为一种电商新玩法,预售制多适用于一些制作繁杂的商品或首发上市的新品。此举能让商家提早回笼资金、厂家科学安排产能、消费者得到一定实惠,可谓“多赢”,但问题在于,眼下这一模式却有跑偏之势:适用范围无限扩大,什么商品都能往上套;时间周期越拖越长,以往多是七天,现在一个月乃至几个月也很常见。重新审视电商平台预售商品现象,加强规范引导,才能确保消费者、商家与平台各得其利、互利共赢。

  吐槽不断,商家为何还对“预售”乐此不疲?首先是抢占市场。预售制能拉长营销时间,为商品多多造势,提前争夺消费者。而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以销定产、降低风险。再者,通过预售,商家既可以提前锁定一批客户,也能合理安排生产、降低仓储压力。总体看,消费者基于性价比和信任来购买预售商品,商家基于生产经营成本来推出预售服务,倘若商家能做到不违约、品控好、善经营,消费者能从中收获较好消费体验,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用好商品预售策略,关键要确保商品品质和服务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关乎预售之法能否有效,也考验着商家的诚信经营。商品或可预售,但诚信不能透支,更不能凌驾于消费者权益之上。因此,无论从规范市场秩序还是遵从商业伦理的角度,把预售当幌子,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商业行为,都是于法难容的,也走不长远。

  好的电商生态需要法治护航,新的商业方式也离不开循法而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预售不能稀里糊涂。《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不得采用谎称现货、虚构预订、虚假抢购等方式进行虚假营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2020修订)》规定,未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这意味着,商家预售商品时,应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同样要求,各电商平台要严格把关商家和品牌的入驻资质,将违规预售行为纳入商家诚信档案,以完善机制敦促商家规范经营行为;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对预售乱象的整治力度。

  市场经济、平台经济、电商经济都是诚信经济,也是法治经济。“预售”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说到底,只有提高违法失信成本,才能避免预售制走向畸形。更大范围看,从“优惠算法堪比奥数”到“超长预售”,层出不穷的电商套路,消磨的是耐心,透支的是信任。一众商家若沉迷于此,自作聪明,损害的只会是信誉这一立足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