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世界经历了严峻的疫情冲击,无论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还是心理,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经历了长达三年多的疫情,孩子们需要以怎样的姿态去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多,家长们需要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疫情也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教育者该如何更深入地思考,更深刻地领悟,发现教育之美?

“第一教育”推出“校长来信”栏目,一份来信,给到教育者、家长或学生,让大家更好地感知美好、着眼当下、放眼未来。

今天的校长来信,来自有着近30年教龄的上海市七宝实验小学校长王瑾。在这封给家长的信里,她向我们分享“成功家教”的核心:让亲情更有粘性。

金桥小学教学管理(七宝实验小学校长王瑾)(1)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在将近30年教龄中,我发现家长困惑最多的就是育儿方式,许多家长经常会跟我开玩笑说:“校长,我们只生了一个,没经验,第一次做父母”。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家立业的我也表示汗颜,没有丰富的做妈妈经验,一个女儿也是一路折腾过来,但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工作,它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比较客观的总结:成功的家庭教育千篇一律,有问题的家庭教育各不相同。

我这儿指的成功的家庭教育并不仅指孩子成绩好,成功的家庭教育更是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纵观这些家庭,我发现这些家庭的背后无疑都有一个核心元素:亲情的黏性。所谓“亲情的黏性”,我认为包含两个重要部分:互动的深度和边界的设定。

好的家教,要有“互动的深度”

在与众多家长的交流中,父母经常抱怨的一句话便是:我们工作很忙呀,我们真没时间陪孩子。现实中,我们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主题除了老生常谈的学习话题外,几乎也无暇再聊什么了,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长,没有交流的亲情关系便开始出现了孩子的“叛逆”,不愿意听从父母,不愿意跟父母共处。

在此,不妨给家长一个与孩子交流的四步法:

先说孩子喜欢听的话题,例如,孩子平时比较关注的游戏、运动项目或好伙伴。

再说孩子能听得进去的话,例如,谈谈自己读书时干的“坏事”“傻事”,听听孩子读书生活中的“牢骚事”。

然后说你关心的事,问问孩子的理想或目标,谈谈孩子近阶段最大的困难和问题。

最后再说你想说的话,针对孩子问题,提出一些要求和方法。

当然这个四步法交流法不是一次能达到效果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交流过程,每一步都是建立在亲情黏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

我相信每一个在职场奋斗的父母都有着各自的责任和艰辛,或许每天上学放学的小路上、每天晚上的餐桌上、每个周末闲暇的时段,看似这些碎片的时间都能成为亲情的互动时间。

家长们,亲情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所有亲情都需要通过陪伴、互动的加工,才能升温,才会变得相亲相爱。

父母与孩子间互动的深度,是高质量陪伴的重要组成。

金桥小学教学管理(七宝实验小学校长王瑾)(2)

好的家教,要有“边界的设定”

当80、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成为家长后,这是一批学历、能力、眼界都飞速增长的父母们,他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育儿观:我只要孩子健康、快乐,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

70后的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应试教育的“毒害者”,因为在我的育儿观里还流淌着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一直认为孩子的教育是需要一定规矩的,孩子言行是要有边界设定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有长幼之分,在不同的身份的人群面前必须要有得当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礼仪;

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有是非之分,孩子的是非观就是家长的日常行为,家长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予标准的引领,重复一些重要的是非观念,这样就会逐渐深化成孩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了;

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有奖惩之分,在孩子的教育中更多应该是“赏识”“夸奖”,但“惩罚”教育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但对孩子的惩罚不是只有打骂这些极端行为,做家务、限制活动项目等都是惩罚方法,惩罚只是治标,改错才是治本。

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痕迹每时每刻都在成为孩子成长的一个个烙印。

小学阶段是孩子价值观、人生观、是非观形成的启蒙阶段,一昧地只讲民主平等,或者只有简单打骂,显然对孩子言行养成都缺少了规则意识的培养,而这正是今后人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在校园里,我们发现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言行教育有边界设定的家庭,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懂得尊老爱幼,更善于沟通交流,更勇于担当职责。

各位家长,互动的深度和边界的设定并不需要特殊技能,但是每天你们只要一点点专注,一点点努力,就可以让你们的亲情都富有黏性,而具有黏性的亲子关系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正如教育学家帕姆·雷奥女士说: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世界。

2023年或许是这三年来真正意义上的开局之年,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你们亲情更具有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