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师:用S代表向上的笔,X代表向下的笔。那么所有的线段无非两种:一种是从向上笔开始;另一种是从向下笔开始。

以向上笔开始的线段,可以用笔的序列表示:

S1X1S2X253X3...SnXn。

容易证明,任何Si与Si 1之间,一定有重合区间。

而考察序列X1X2...Xn,该序列中,Xi与Xi 1之间并不一定有重合区间,因此,这序列更能代表线段的性质(扫地向上段中,向下笔更能代表段的性质,向下段中,向上笔更能代表段的性质)。

定义:序列XX2...Xn成为以向上笔开始线段的特征序列;序列S12...Sn成为以向下笔开始线段的特征序列。特征序列两相邻元素间没有重合区间,称为该序列的一个缺口。

逢牛君:具体看图,这里的相邻元素,举例来说,比如X1和X2,比如X3和X4。(这里线段不应该是曲线,偷个懒,就不换成直线了,明白这个意思即可。)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2)

缠师:关于特征序列,把每一元素看成是一K线,那么,如同一般K线图中找分型的方法,也存在所谓的包含关系,也可以对此进行非包含处理。经过非包含处理的特征序列,成为标准特征序列。以后没有特别说明,特征序列都是指标准特征序列(扫地僧:注意,这个包含处理过程,也是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逢牛君:具体看图(未必对,还需要修改)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3)

缠师:参照一般K线图关于顶分型与底分型的定义,可以确定特征序列的顶和底。

注意:以向上笔开始的线段的特征序列,只考察顶分型;以向下笔开始的线段的特征序列,只考察底分型。

在标准特征序列里,构成分型的三个相邻元素,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特征序列的顶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不存在特征序列的缺口,那么该线段在该顶分型的高点处结束,该高点是该线段的终点;特征序列的底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不存在特征序列的缺口,那么该线段在该底分型的低点处结束,该低点是该线段的终点。

逢牛君:具体看图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4)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5)

缠师:第二种情况:特征序列的顶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存在特征序列的缺口,如果从该分型最高点开始的向下一笔开始的序列的特征序列出现底分型,那么该线段在该顶分型的高点处结束,该高点是该线段的终点;特征序列的底分型中,第一和第二元素间存在特征序列的缺口,如果从该分型最低点开始的向上笔开始的序列的特征序列出现顶分型,那么该线段在该底分型的低点处结東,该低点是该线段的终点。

逢牛君:具体看图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6)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7)

上图中,从高点下来的下跌段的特征序列,第一元素被第二元素所包含,经过包含处理后,此时无法形成底分型,故从高点下来的线段不成立,因此该图从起点到最后只有一段。

缠师:一切同一级别图上的走势都可以唯一地划分为线段的连接。

缠师:特征序列的元素包含关系,前提是这些元素都在同一特征序列里,如果两个不同的特征序列之间的元素,讨论包含关系是没意义的。一个向上段后接着一个向下段,前者的特征序列元素是向下的,后者是向上的,因此,根本也不可能存在包含的可能。

逢牛君:这段话我认为无需理解,记住就是了,处理包含关系,只能在同一个线段内。

缠师:在实际判断中,在前一段没有被笔破坏时,依然不能定义后特征序列的元素,这时存在前一特征序列的分型,由于还在同一特征序列中,因此,序列元素的包含关系是可以成立的。

逢牛君:我们用图例来一一说明不同的线段划分方式。

一个基础的向上线段: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8)

场景1:向上线段在6点被6-7笔破坏,且4-5与6-7有包含关系,但因为不确定7以后的走势,所以6-7先当作中间态来搁置,不能处理4-5与6-7的包含。也就是说,6-7这笔的破坏未必导致1-6线段的终结。此时为了分析方便,可以临时把6点看作转折点。场景1可以延伸出场景1-1、场景1-2。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9)

场景1-1:7-8超越破坏笔6-7的高点6,则向上段延续。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0)

线段划分为下图的紫色部分,此时6-7和4-5处于同一个线段内,可以处理包含关系。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1)

线段划分

场景1-2:7-8的高点8没有超过破坏笔6-7的高点6,以6为临时设定的转折点的角度看,目前看不出6-8及未来的笔形成的线段是向上还是向下,所以把6-8看成中间态(或者说是待定状态)暂时搁置,先不处理。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2)

场景1-2-1:8-9跌破破坏笔6-7的低点7,则6-9形成明显的向下线段,前面的线段也因此可以确定终结点为6。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3)

线段划分为下图,当然6-9的线段划分还要看9以后的笔的走势,9以后的走势分析我们再分析的话就重复了。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4)

线段划分

场景1-2-2:8-9被6-7包含,但依然处于中间态。中间态的包含关系用高高原则,即取8-9和6-7的高点及低点的较高点,即合并后为6-9,如果后面的向下笔呈现不断被前一个元素包含的关系,就会持续合并下去,直至有一笔打破上一笔的低点,比如10-11向下笔打破了8-9的低点9,才有终止这种中间态的可能性,但10-11依然在6-7的包含内,那6-9中间态到底如何划分,要看10-11之后形成的是向下线段还是向上线段。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5)

场景1-2-2-1:11之后形成了向下线段

11-12为6-9的破坏笔,12-13向下跌破了6-7的低点7,则6-9这段中间态就顺从了10-13的向下线段,成为了一个整体的向下线段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6)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7)

线段划分

场景1-2-2-2:11之后形成了向上线段

破坏笔11-12的高点12高过了9点,破坏了6-11这段中间态,并让这段中间态有成为向下线段的可能,而11-14形成向上线段后,让6-11这段中间态真正成为了向下线段。最终从1-14形成了1-6、6-11、11-14三个不同方向的线段。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8)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19)

线段划分

场景2:6-7向下跌破了4-5的高点4,4-5成为了1-6的破坏笔。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20)

场景2-1:7-8突破了6-7的高点6,则原向上线段延续。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21)

线段划分为下图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22)

场景2-2:线段7-8的高点8低于高点6,则把6临时设定为转折点。

缠论线段划分示例(缠论读书笔记40-线段的划分)(23)

场景2-2后面的延伸出来的各种场景与场景1-2后面延伸的各种场景处理方式完全一样。

场景1和场景2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段向上线段中是否需要处理包含关系上,场景1有4-5与6-7包含关系的合并处理的可能性,而场景2压根就没有。其他延伸场景的分析没有区别。

总结:

线段划分不是取决于笔的破坏,而是笔破坏后能否生成新的方向相反的线段,只有生成新的方向相反的线段,前一个线段才能确定终止在转折点上,这个转折点通常是先假设的,它有可能是真正的转折点,有可能不是,取决于后一个线段。

在假设的转折点之后,如果立刻出现明确的方向相反的线段,则转折点成真。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则转折点后的几笔,先看成中间态或待定状态,等后面出现明显的线段方向后,再确定中间态的归属,这段中间态可能属于转折点前的线段的延续,也可能属于后一段确定方向的线段,也可能独立成一个与转折点之前方向相反的线段。

这就是线段划分比较难的地方,需要多加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