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捋明白天水秦安老李家,也就是陇西李氏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一个没素质的和尚骂人开始说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李氏起源的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氏起源的故事(细谈天水李氏的来龙去脉)

李氏起源的故事

要捋明白天水秦安老李家,也就是陇西李氏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一个没素质的和尚骂人开始说起:

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

他上台后除了铲除异己,斩草除根等等常规操作之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认老子李耳当祖宗,抑佛尊道,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意识形态。

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太史傅奕多次奏请废除佛法,由此开始了伴随大唐王朝长达数十年的佛道之争。

据《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公元627年正月,为了压制迅速崛起的道教,佛教高僧、僧团领袖法琳和尚站在帝国的朝堂之上,公然对李唐皇族的合法性发起了挑战!

法琳说: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字曰精敷,野合怀胎而生老子。

啥意思呢?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你李唐皇室尊崇的李耳,他爸爸韩虔只不过是一个先天性跛足还没有耳朵的独眼龙怪胎,七十多岁了还光棍一条,偶然的机会跟一个低贱的老婢女私通,才有了李耳这个野种。

法琳唾沫横飞,越说越激动:琳闻,拓拔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

也就是说,法琳认为李唐皇室压根就不是正儿八经的陇西李氏,而是源自阴山的鲜卑李氏后裔。

法琳提到的拓拔达阇,就是鲜卑族代北人常用的大野姓,李世民的父亲,唐高祖李渊原名大野虎。

这和尚话里话外的意思,就相当于在全世界面前,直接指着李世民鼻子骂街:你丫根本不是什么陇西李氏,而是鲜卑人建立的拓拨北魏下面一个小小部族大野家的后裔。

你就是个胡人,凭什么自认汉族入主中原?

公然质疑皇族的合法性,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罪无可赦的谋逆大罪,可李世民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呢?史书上没说……

但从法琳和尚事后还高高兴兴的活到公元640年来看,挨骂的李世民肯定是理亏,被喷的无言以对,也不能拿人家怎么样。

话说老李家想修个好看的族谱,认个显赫的祖先,心情可以理解,但操作方面确实有点不靠谱。

多说一句,不靠谱里的谱,专指族谱,至于原因吗,下面慢慢说。

根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李姓人口有1.0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

现在公认的李姓是起源于颛顼的裔孙皋陶,

尧帝时,皋陶担任大理官,掌管刑狱的职务,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所以自称理氏。

到了商帝辛,也就是封神演义里商纣王的时代,皋陶的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

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靠着吃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后来隐姓埋名不敢再称理,改姓李氏。

颛顼和皋陶等等,都属于三代以前的传说,连司马迁都述而不作,不敢瞎说,我就更是呵呵了。

至于商纣王,《左传》: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可见商汤是有法律的,而且李树自古有之,那么理改称李的说法,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但毕竟是传说,不见于正史。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李唐皇族的族谱就是从李利贞的后代李耳开始的,他的故事我写在下面这篇文章里:

道说:老子在天水挺好的!

但老子未必叫李耳,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姓李。

我们在春秋之前,包括春秋的史籍中,根本找不到关于李姓的记载,李耳是第一个姓李的人,最早出自《史记老子列传》。

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是,老子有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按伯仲叔季被称作季聃。

作为董仲舒的弟子,司马迁秉承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理念,故意贬低道家,于是把季聃掐头去尾写成了李耳。

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是按春秋时代的称谓,比如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等等,都是姓氏后面加子字。所以老子的老字,也应该是他的姓氏。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起韩非子,其实唐之前,韩非子确实是被称为韩子的。唐朝韩愈把人家的称号抢走,这才改成的韩非子。原因很简单,韩非子是法家,韩愈是儒家,所以抢不过人家。

至于老怎么变成了李,《老子正诂》里说的很明白:老、李一声之转,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

音同字不同,可见法琳和尚说的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汉语拼音都是和尚发明的,比较注意发音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话说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和关令尹喜一起回到了秦地伏娲祖地,也就是今天的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兴仁村一带,古称秦州伯阳渠河北里。

关于他的下落,庄子在《养生主》里提到过一句: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老子死后,只有秦国一个叫失的人前去吊丧,干嚎了三声就出来了。这是历史上对老子死亡唯一的记录,可见老子最终就葬在了秦地。

说到这,李唐皇族族谱第一位重要人物老子李耳的问题就说明白了,反正任何史籍中,都没提到过老子有过孩子的记载,至于他的后代从何而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咱们再来看看李唐皇族族谱中第二位重要人物:汉将军李广。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毫无疑问,李广源于陇西李氏,至今天水还有许多有关于他的传说轶事,不再累述,他的生平故事可以详见下面这篇文章:

数风流人物,还看秦安

关于李广最好玩的一点是,他放着好好的陇西李氏不当,偏偏说自己是陕西咸阳人李信的后代。

李信,秦国名将。

战国末期,由于秦国对外战争愈来愈频繁,再加上王翦、蒙骜等老将相继老去,军事人才缺口很大。

秦王赢政亲政以后,一大批少壮派将领开始受到重用,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两路出击,主将王翦率领大军进攻赵国,副将李信奉命配合围攻,赵国灭。

次年,荆轲刺秦,秦王赢政派王翦进攻燕国。两年后,李信轻骑突进大败燕太子丹,随后攻破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燕国灭。

凭借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李信得到了秦王赢政的肯定和信任。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李信、蒙恬两路进攻楚国,却被项燕和项羽击败。

李信虽败但另有原因,秦王赢政并未严厉苛责,只是象征性的降职处分了一下下。

在之后攻打辽东和攻灭齐国的战争中,李信依然率军出征,再然后就没下文了。

司马迁没有给李信单独列传,他的事迹大多穿插在《刺客列传》和《白起王翦列传》等文之中,记载实在不算多。

此外,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距离战国末期已经过去很久了,很多资料难以考证,所以许多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记载的非常模糊。

比如战国四大名将的出生日期全都不详,除了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之外,正常死亡的王翦去世时间同样没有记载,甚至连汉高祖刘邦的出生时间都无法确定。

因此,由于《史记》并未提到李信之死,那么我们暂且认为李信大概是善终,而且留下了许多后代吧。

说回到李广,据《晋书》记载,李广的曾祖父叫李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

这段话说的很明白,李广的曾祖父李仲翔,在甘肃临洮讨伐羌族叛军时战死。他的儿子,也就是李广的祖父李伯考奔丧时,才定居在的临洮东川。

换句话说李广从祖父算起,肯定不是临洮本地人,至于是从李信的咸阳来的,还是从天水秦安来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都说李广是个悲情英雄,实际上李广死后,李家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陇西李氏在李广这一辈留有历史记录的只有一个堂弟李蔡,生平不详。

李广有三个儿子,

次子李椒早早就病死了,没有子女,绝嗣。

三子李敢为父亲之死报怨,悲愤之余打伤了如日中天的大将军卫青,卫青虽然没有惩罚李敢,可霍去病却咽不下这口气,他称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

李敢有一儿一女,但在之后的巫蛊之祸中,被牵连处死,绝嗣。

李广自杀、李敢被杀之后,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并没有被牵连,陇西李氏家族也没受到什么打击报复。

李当户只有一个儿子李陵,他是李唐皇族族谱中第三位重要人物。

据史料记载,李陵颇有李广遗风,文武双全、爱惜士兵,对匈奴的作战中多有奇功,在军中影响力很大。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陵配合贰师将军李广,攻打匈奴右贤王。

是役,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骑兵,在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土拉河上游的浚稽山下,苦战三天三夜,退无可退,援兵无望,被迫投降匈奴。

李陵败降之后,汉武帝雷霆震怒,并迁罪李家,祸灭三族。司马迁才帮着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就被惨无人道的割掉了小吉吉,可见当时的汉武帝有多么愤怒!

在汉武帝的一通操作猛如虎之下,李陵在汉朝的后代断绝,剩下的都是些血缘比较远的亲戚,也都以李陵投敌为耻,纷纷更名换姓。陇西李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销声匿迹。

话说两头,因为李家世代名将的声望,还有李陵作战时的英勇表现,匈奴呼韩邪单于对他非常佩服,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

并封李陵为右校王,掌管新疆阿勒泰以北,现今蒙古国叶尼塞河以南的一个叫做坚昆的少数民族。

坚昆,在古籍中被称为鬲昆、黠戛斯。

李陵和这位匈奴公主只生下过一个儿子,名字不详。李陵死后,他参与到匈奴王族的内斗中,被呼韩邪单于斩杀。

陇西李氏到李陵这,基本可以说已经断崖式塌方了。按家族传承有序的观点,从李广到李陵,祖孙三代的直系亲属有一个算一个,统统都被掐断了,当然有没有漏网之鱼还真不好说。

反正往后几百年里,跑来认陇西李家亲戚的那可多了去了。

李陵死去700多年后,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一支来自遥远的叶尼塞河上游黠戛斯部落朝贡团,在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长安。

新唐书描述黠戛斯人说: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

红头发绿眼珠子的黠戛斯人满大街嚷嚷自己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

围观群众纷纷表示我们没你这鬼样子的亲戚,失钵屈阿栈连忙解释:我们也有黑头发黑眼睛的品种,肯定是李陵的后裔。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高兴,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并封失钵屈阿栈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

公元708年黠戛斯又来了,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此时在位的是唐中宗李显,有亲戚来串门他还挺高兴的,还说了些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可比之类的场面话。

这可把黠戛斯人感动的一塌糊涂,从此一直和唐朝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还多次参加唐朝攻击突厥的军事行动。

虽然后来一度被回纥打垮,不能通中国。但在公元840年,黠戛斯人战神附体,一举灭掉了回鹘汗国,又和大唐恢复了藩属关系,首领被唐宣宗册封为英武诚明可汗。

唐之后,黠戛斯人相继被辽、金、蒙征服,大部分人口被迁徙到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游牧。

等到准噶尔部在明朝中后期崛起后,一部分黠戛斯人被驱赶到中亚费尔干纳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还有一部分黠戛斯人被南迁到了天山西部,发展到现在成为了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柯尔克孜族。

外国亲戚事件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公元743年,天宝二年,唐玄宗特别批准绝嗣之家,难求谱谍的李白隶于宗正寺,编入皇族户籍管理。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别忘了李白出生的碎叶城,就是现在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当时正在大唐燕然都护府的辖区之内。

插句题外话,李陵是吉尔吉斯人祖先的传言也不是现代才有的,和徐福东渡的传说一样已经传了很多年,都是些段子手编的故事,看看就行了,没什么可信度。

汉末乃至三国,我们再也找不到任何关于陇西李氏的记载。

直到十六国时期,李唐皇族族谱中第四位重要人物李暠的出现,才正式为陇西李氏翻开了比较靠谱的崭新一页!

李暠,字元盛,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世为西州右姓。

为什么说是陇西成纪呢?

翻看《辞海》中对现在陇西县的表述:陇西县在甘肃东部,渭河上游。汉在此设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

也就是说,陇西县比临洮县作为陇西郡治所晚500年左右。

公元1090年,宋哲宗元祐五年,襄武县才正式改名为陇西县,有史以来记载第一次出现陇西县这个名称。

宋哲宗之前提到的陇西,都是指陇西郡。历史上的天水虽然有过天水郡和陇西郡的划分,但成纪,也就是秦安,始终是在天水辖区以内的。

所以天水成纪,和陇西成纪,说的都是秦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西州也是陇右天水的别称之一,两汉更迭之际,割据陇右的军阀隗嚣就自称为西州上将军。

李暠起家在武威和张掖一带的凉州地区,在他之前,割据凉州的分别有三位大人物:窦融、张轨、吕光。

窦融活跃在汉光武帝刘秀的时代,他帮助刘秀击垮隗嚣后,一跃成为东汉的顶级外戚,后来勒石燕然的窦宪就是他的后代。

张轨活跃于八王之乱的时代,他原本是西晋任命的凉州刺史,击败反叛的鲜卑部后自立为王。

他割据期间近乎偏执的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五胡乱华的腥风血雨中,成功的把凉州变成了一片世外桃源。

谶曰: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

中原士族纷纷前来避难,其中也包括陇西李氏,这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才是陇西李氏活跃至今最关键的转折点!

当时有个叫李弇的人自称是李广的十四世孙,但谁也没拿他当回事,反正吹牛谁也管不着。后来李弇生下了李旭,李旭的长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李暠!

吕光活跃于大秦天王苻坚的时代,他奉命去龟兹迎接高僧鸠摩罗什弘扬佛法,却在归途中得到淝水战败的消息,他短暂的割据凉州后被后秦姚兴攻灭,但姚兴并没过多染指凉州的土地。

李暠时任敦煌太守,深受汉族世家的信赖和支持,此刻也乘着权力交接的时机自立为凉公,改元建初,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

西凉建立之后,始终处在北凉的打压之下,为了自保,李暠与江南的东晋政权和好,并接受了东晋司马氏的封号。

但西凉毕竟太偏远,国力始终上不去。李暠立国仅仅二十一年后,就被北凉战败灭亡,可陇西李氏却在战火中奇迹般的存留了下来。

史书中的记载是:李暠生李歆,李歆生李重耳,李重耳在西凉国灭后逃奔北魏并生李熙,李熙生李天锡,李天锡生李虎,李虎生下李昞,李炳生李渊,李渊生李世民。

这一大串看下来你就说晕不晕?

其实老李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且比之前还要精彩的多,

只是限于篇幅,欲知后事如何,留待下回再说!

- ★★★ 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