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7年,一代雄主汉武帝决定采纳名臣主父偃的建议,正式在汉帝国内推行“推恩令”。

主父偃: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然后,不到十年时间,从汉文帝时期开始,就已经“尾大不掉”、屡屡造反的诸侯王,就彻底消停了。

推恩令为什么不能击破(推恩令的局其实已经布了几十年)(1)

后世之人,每每提起“推恩令”,都会给予无限的褒奖,说它紧紧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就算诸侯王明明知道皇帝老儿在使坏,却丝毫没有办法反击,绝对堪称古今“第一阳谋”。

诚然,即便时至今日,我们再来去看“推恩令”,它依然算是“无解”。

但是,不知道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推恩令”这么好用,为什么后世王朝,在面对“藩王问题”时,却没有一个人去“抄汉武帝的作业”呢?

难道是后世君主“读书少”,不知道此等妙计?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多的帝王之师在侧,那么多的饱学之士伴读,肯定是有人知道“推恩令”这么一回事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好用的千古第一阳谋,竟再也没有被人重新启用过呢?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推恩令为什么不能击破(推恩令的局其实已经布了几十年)(2)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最好的兄弟燕王卢绾,看着汉廷举起的屠灭异姓诸侯王的40米大刀,不由地胆战心惊。

惊恐又不知所措的卢绾,在手下的撺掇下,最终造反。

至此,从大汉帝国建立时算起,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刘邦当年所分封的8位异姓王,除了安分守己且龟缩一隅的长沙王吴芮外,其余的全部都走上了“造反”的老道路。

毫无疑问:这么多的诸侯王,接二连三地造反,绝不是他们都有一个“九五之尊”的帝王梦,而是,皇帝(刘邦)容不下他们了!

当然,这并不是刘邦不讲义气;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作为一位亲身经历过战国末年七国混战、与秦末时期诸侯争雄的、古往今来少有的杰出政治家,青史君坚信:汉高祖刘邦对“封建制”弊端肯定是感受颇深的;在其内心深处,绝对是颇为认可始皇帝当年所推行的“统一制”的。

然而,由于大汉帝国的建立,着实是依靠了众位股东的帮扶。如果在建国之初,不给他们分红让利,说不定刘氏江山立马就要翻盘。

故而,在自己即皇帝位的当天,刘邦就不得不册封了以韩信为首的7位异姓诸侯王(燕王卢绾是后封的)。

但是,后来的事情发展得很明显:对于“异姓王会影响大汉江山长治久安的问题”,深谋远虑的刘邦早就准备好了后手。

在此后七年间,刘邦以平均一年一个的速度,最终将这些不稳定因素几乎消灭殆尽。

推恩令为什么不能击破(推恩令的局其实已经布了几十年)(3)

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既然刘邦早就意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并且终其后半生都在致力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为什么在解决异姓王的同时,刘邦不直接统一实施“郡县制”,而是依然要大肆封赏同姓诸侯,为后世子孙埋下祸根呢?

依青史君看来,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

那是因为,当时的刘氏江山还面临着功勋集团能力突出、外戚集团势力庞大、以及异族势力环伺的多重困局;如果当时直接废除“封建制”,确实可以一劳永逸,但是,一旦天下有变,却会出现中央政府独木难支的局面。

为了不重蹈大秦的覆辙,卓越的政治家刘邦不得不采取了一个比较稳妥(折中)的办法——“郡国并行制”。

虽然,在后来吕后当政之时,由于其私心作祟,彻底统一一事情被暂且搁置下来(吕雉想要册封吕氏族人为王,自然不会提“削藩”的事)。

然而,问题总归是要解决的。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经过一系列的权力角逐,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入继大统。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诸侯逐渐坐大的危险,于是,汉初之际最为有名的政论家贾谊,就不止一次的向汉文帝提出削弱藩王势力、以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并推出了初代版本的“推恩令”:

《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然而,由于汉文帝自己是藩王上位,现在再去削藩着实有点“出师无名”;再加上当时汉廷还没有“削藩”,济北王、淮南王等人就先后造反(文帝的根基还不稳固)。

所以,审时度势之后的汉文帝,并没有正面回到贾谊的建议,每当贾谊说起此事,文帝就会顾左右而言他。以致于后世留下了“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典故。

但是,有意思的是,汉文帝虽然没有采纳贾谊的削藩建议,但是,在后来他却把同样主持“削藩”的晁错,任命为太子刘启的老师。

文帝虽不用其(晁错)言,但奇其才,拔擢为中大夫、(兼太子太傅)···

让一个主张削蕃的人去教导未来的皇帝,汉文帝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有点不言而喻?

推恩令为什么不能击破(推恩令的局其实已经布了几十年)(4)

果然,汉文帝刚一驾崩,少年天子汉景帝就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削藩行动”。

虽然,此事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以致汉廷的江山差点就此搁浅。但是,当时的各路诸侯已然坐大,眼看着就要威胁到汉廷的稳定,正如晁错所说: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故而,从这角度来看,削藩的这场战争是免不了的!

看到这里,肯定又有人要问:汉文帝不削藩,是因为时机不成熟,那么,到汉景帝时期,“削藩”已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状态了,为什么景帝不采用更为稳妥的初代版“推恩令”呢?反而要付诸于战争呢?

其实,这问题也很好解释:任何行政命令的顺利实施,都需要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的;没有实力,圣旨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比如清末的“东南互保”事件

而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推恩令”,其实质就是削藩,是软刀子杀人。

在没有反抗实力时,诸侯只能认栽,但是在有机会翻盘时,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坐以待毙的!

史实表明:在当时不要说推行初代版“推恩令”,即便是汉景帝刚刚动了削藩的心思,不甘心沦为鱼肉的吴王已然准备造反了!

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

故而,朝廷想要消灭诸侯王、想要废除分封制,战争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唯一的区别就是谁胜谁负的问题。

写到这里,青史君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

那些总是一味地夸赞“推恩令”的内在逻辑无解,是千古第一阳谋的人,都没有真正领悟到,权谋的精髓。

在汉武帝时期,“推恩令”之所以会推行无阻,并不是它的内在逻辑无解,而是经过文景两代帝王的布局与努力,到了汉武帝一朝时,那些诸侯们已然没有实力与中央政府对抗了。

所谓,真理总是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