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时,各种美食已在土里、水中蠢蠢欲动,几乎转眼即可翻入精美的食器,成为人人垂涎的美味。更不用说,那句著名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里,会让人浮想联翩的胖肚鱼。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弱肉强食(正是河豚欲上时)(1)

河豚鱼,感受一下

之前我们说过《年轻人的国文课》是北大中文系的网红教授张一南先生,用现代的方式解说国文。想让孩子爱上国文?看这位北大教授,怎么关联魏晋名士与哈利波特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呢,来自清华大学的网红社会学教授王程韡,而且和张一南教授同样是80后——就当是我辈骄傲吧。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弱肉强食(正是河豚欲上时)(2)

王程韡,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用说,听书名就知道这位教授也是个吃货。虽然他小时候出生在东北县城,感觉条件不会很好(书里的确也是这么描述的),但不妨碍人家在探索美食的路上越走越远。

尤其是儿子出生后,初次为人父母,自然格外在意孩子的饮食安全和健康搭配,于是更留意各种食材的涉猎和食谱的尝试。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弱肉强食(正是河豚欲上时)(3)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是想借助食物,来实现人和人之间情感、情绪的沟通。再怎么样,烹饪时,我们还是在和时间持续地作战——哪怕这个时间持续到最后总是通向死亡。”王教授这样说。

为什么讲饮食和社会学,要提到死亡呢?这倒的确和作者的经历有关,因为他年纪轻轻(今年也就虚岁40)就已经上过两次手术台、进过一次ICU。

除了第一次的手术是读博时期的急性阑尾炎外,30多岁时被诊断出嗜铬细胞瘤,按他的话说,“今后余生都要透过一种叫做“五年生存率”的专业名词来进行度量和计算”。后来儿子出生,这种生死之间的对比应该是很强烈的。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弱肉强食(正是河豚欲上时)(4)

日本著名小说家、电影导演村上龙在他的《孤独美食家》中说:“我们年纪越大,就越害怕感伤。因为,无可挽回的时间越来越多了……空白编织出故事,故事孕育了感伤。”

但有个网友就此相关的一段话可能更著名:“如果有一天,你想起了一个人,以及和他在一起吃的食物,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的味道尝起来是如何的。”

当你伤感的时候,你会去专门做某一道料理吗?你吃的是那个味道,还是做菜时候的那段时光?即使食物是今天吃了、明天还要继续吃的,肠胃里过过罢了的东西,就像人生无非是那个结局,但我们就是在乎这个过程,必须在乎这个过程。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弱肉强食(正是河豚欲上时)(5)

“食物(或者说烹饪)就是我同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所遇到的人之间,进行对话的高级语言。而这种高级语言,对于我而言,构成了所谓的自我叙事,也就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自我部分的最基本单元——犹如DNA对于生物自我而言一样。”当王教授如此说时,果然感受到了食物的社会学属性了。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专栏,给我们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