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为什么要分为左右两厥。

因为,古代左右代表天子皇帝的辅弼近臣,这里左侧铭文主要为《少府颂》,右侧铭文主要为《御史大夫赞》,皆为皇帝三公九卿左右辅弼重臣。就像北斗七星之外,还有左右两辅星一样。

古代左右,不仅仅是方位问题,还体现其政治君臣辅佐护佑、尊卑等级思想、军事列阵观思想、天地之道哲学思想、历史记言叙事思想、文化佩玉道德礼乐思想、宗教吉凶思想、天文星宿隐义思想、生活礼仪男女主客思想等等。

01 古代左右天地之道哲学思想

1、天道尚左,地道尚右

最早关于”尚左尚右”的文章,出自《逸周书》。《逸周书》又称《汲冢周书》。和《竹书纪年》一样,此书乃晋太康二年得于战国七雄魏安釐王墓中的上古典籍。在存世的古籍中,除了甲骨文,此书最为古老。

《逸周书.武顺解》曰:“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吉礼左还,顺天以利本。武礼右还,顺地以利兵。”

这里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三个概念,同时还指出“吉事尚左,武事尚右”。这或许应当是东周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的理论根源了。

后来的明清王朝在修建北京故宫的时候,把崇文门建在故宫之左,宣武门建在故宫之右,依据的也是“武礼右还,顺地以利兵”的原则。

《礼记.王制》曰:“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同书中还讲:“殷人养国老于右学。”注云:“右学,太学也,在西郊。”

古代男尊女卑,太学,则是古代最高学府。由此看来,殷商到周代或许是以右为尊的。

2、佑助天道,佐佑乾坤

“左右”观念在哲学意义上的另一个体现为:佑助天道,佐佑乾坤。“形而上”是“道”,“形而下”是“器” 。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无不利也’”。

“易”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解释说:佑者,助也。天 辅助、帮助的人,是顺从天道的人;人之所以辅助、帮助他, 是因为这个人值得信赖。履行诺言值得信赖、顺从天道,又能尊崇使用贤明的人。所以说:“自天佑之,无不利也”。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说:书面的文字不能完全地表达要说的话,说出的话不能完全地全面地描述出心中想要表达的意思。(老李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斯二者所言,岂无惺惺相惜之意哉!)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古人用横竖表示11(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1)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孔子认为, 圣人通过用立象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图,通过设立的卦来分析事物的情况,把对事物情况研究、分析后做出的判断写在卦、爻下面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变通事物各个阶段的情况,也就是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好各个阶段面临、出现的问题,以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利益。宣传、学习、使用好,“易”的神奇、完美也就体现出来了。

乾坤,其《易》之绵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乾坤两卦,是易经绵延铺陈的开始吧?(显而易见的是:《周易正义》也就是儒家的《易经》就是从乾坤两卦开篇的。因此“乾坤,其《易》之绵邪?”,既有肯定的意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

或者说:乾坤代表的天地之道,也是《易经》绵延铺陈的开始吧?天地之道,和易经,二者同出而易名。而易,就存在于其中了。天地之道毁掉了,也就无以表现为“易道”了;

同样地,“易道”无法表现出来,则天地之道几乎就是湮灭无声了——没有了“易”,人们也就无从知晓天地之间的道理了。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因此,易经的方法是:通过对方方面面的、具体的事物的总结、归纳、概括和抽象从而上升为理论。把具体的事物道理上升为理论,形而上学,形而上,就是“形而上者谓之道”。

全部的事物加以区分就分成了具体的事物——形态各异的器物。事物的转化、剪裁叫做变。推动事物的运行叫做通。把易的原理运用实行覆盖涉及到全天下所有的人 就是最大的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槠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因此,关于象,就是圣人为了表现事物的奥秘,而模拟其形状样貌,用适当的形象来代表某一类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圣人为了表现出事物的变化、运动,从而观察其内在的规律,以决定采取的行动,通过卦、爻辞的记载,说明是怎么判断吉凶得失的,这就是所谓的“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极尽了天下奥秘的都包括在了卦里,说明了天下事物运动的都包括在了卦辞、爻辞里;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体现在“变”;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进行就表现为“通”。易的神奇、光明依靠人们的掌握和使用来实现;实际地成就事务,不说不争得到信任,体现、存在于“易”自身的德行。

乾坤成列,易在其中。乾坤代表的天地万物,组成易的六十四卦,二者同出而易名,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排列在那里。把天地万物,代表各种事物的六十四卦其中的道理概括、总结、升华起来——就是形而上谓之“道”。

把天地万物,代表各种事物的六十四卦具体地、细致地区分开来——就是形而下谓之“器”。发展、变化谓之“变”,行之有效谓之“通”。影响深远深入人心谓之“事业”。天之所助也,顺也。顺应自然规律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人无信不立也。

3、从哲学角度来看,"右衽"蕴含着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右衽"蕴含着我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讲究"阴阳之道",因为太阳升起的时候,一个人面对太阳,会发现每天的太阳从东方、人的左手边升起,从西方、人的右手边落下。所以,东方为阳,西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而在《已经》中,"阳"为"乾卦","阴"为坤卦,分别法效"天地",契合了天上地下的说法。基于此,"天"为上,"地"为下,"左"为上,"右"为下,所以阳间生者的衣襟是"衣领右衽",阴间死者的已经是"衣襟左掩"。这样的服制特点,刚好契合中国古代"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的哲学观。

4、左右的宗教意义:道教天道左旋,地道右转

按照道教十二经脉探秘与人迎脉口理论,天道左旋,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地道右转,便有秋生冬长,春收夏藏”。

《周易》中的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它的每一个卦象都能对应着一个月份、时辰,从子时一阳生到巳时六阳生,这六个时辰组成了一个乾卦;再从午时一阴生到亥时六阴生,这六个时辰组成了坤卦。我们要想弄明白人身阴阳二气的运动,可以去研究十二辟卦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因为十二个辟卦实际上是阴阳二气对立消长的一个最具体表现。《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身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可以反映在十二个消息卦里面的”。

研究十二辟卦,让我们明白“阳气在东方的时候是阳长阴消,阳气上长,阴气消退。如果用气机的升降理论来解释,就是早上阳气在上升,阴气在下降。五藏为阴,代表地道,六腑为阳,代表天道,人身藏腑阴阳二气实际上就是天地阴阳二气的运动。

特别是代表东方的胆经的阳气在上升,东方卯时的大壮卦象是上震下乾,代表阳气由里出表。早上的时候,阳气是从人体的左侧出表的。大多数学中医的人都只关注这个阳气是从东方出表、从左边上升的,但是道医学还会关注对立的面——阴面,就是人体的阴气同时也在消退。用阴阳升降来解释,就是早上人体阳气从东方升起来的同时,阴气在下降,这就是阳长阴消。早上阳气左升而同时阴气下降,这是在人身左侧的一个阴阳对立运动”。

“《周易》在论述阴阳之道时,永远都是对立的,阳气上升,阴气就一定在下降,阴气上升,阳气就一定在下降,这在十二辟卦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阳气在东方出表,在西方入里,午时到夜晚九点阳气一直在消退,阴气却在同时同步增长,这又是天地的阴阳二气、白昼之阳气与黑夜之阴气对立消长的一个表现。其他三个方位也是这样。传统中医比较侧重于西方阳气入里这一点,但同时西方之阴气上升出表却很少人关注,所以《周易》阴阳对立的体系是非常值得学习中医的人去钻研的”。

5、从哲学角度来看,天文星宿左辅洞明右弼隐元(前已叙及)

02 古代历史记言叙事思想:左史记言右史叙事

1、古代左尊右卑与重行轻言及后世演变

由于古人先期尚左观念,因此在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职责中,对于言与行的问题,也是重行轻言。《周易.系辞上》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尚书.虞书.舜典》云:“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厩可绩,三载,汝陟帝位。”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正是因为对“行”或曰“事”的重视,所以古人会在呅想中将“事”放在“言”之前,这也是《礼记》所言“左史记事,右史记言”的基础。

而到后世唐宋中古时代,史学家刘知几说“逮左史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举事,同在传中,急需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至于《史(记)》、《汉(书)》则不然,凡所包举,另存恢博,文辞人记繁富为多,是以贾谊、晁错、董仲舒、东方朔等传,唯上录言,罕逢载事,夫方述一事,得其纪纲,而隔以大篇,分其次序,披阅之者,有所懵然,后史相承,不改其辙,交错分扰,古今是同。”

结合符策玺书,铭文意义包含政治刑德和宗教符葆两个方面。对于张忠青铜政斗镇墓兽铭文左右的区别,从史籍记载角度看,汉代以后,班固《汉书》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而先秦史籍说:“左史记行,右史记言。”在职官制度上,古代史官最先都是宗教事务官,更是神权政治的典型象征。春秋列国虽然普遍设置宗教祭祀官职,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其地位和影响已普遍下降。当时列国一般都设置宗伯、宗人、太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祝史、人史、筮史、祭史,巫史等官职,分别掌管祭祀、书记、典籍、历数、舆地、掌故、祷告、卜筮、接神等事务,他们属于神职系统,人数还比较众多。

2、大史、内史与左史、右史的关系

从古代史籍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大史就是左史,内史就是右史。

从史籍记载角度看,汉代以后,班固《汉书》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此论可能系班固之误。而先秦史籍说:左史记行,右史记言。最早提到这种区别的是《礼记.玉藻》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汉初人戴圣编定,成书时间较《汉书》要早,其所依据均是先秦儒家经典,应该比较可信。

后来人们对“十三经” 一说法,如唐代徐彦在《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卷一的疏解中的记载可以为佐证:问曰:《春秋》据史书而为之,史有左右,据何史乎?答曰:《六艺论》云:“《春秋》者,国史所记人君动作之事,左史所记为《春秋》,右史所记为《尚书》。”

是以《玉藻》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记文先言左史,郑注先言《春秋》,明以左史为《春秋》矣。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尚书正义序》中指出:“夫书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在《尚书正义.尚书序》的疏解中还说:“知倚相是其名字,盖为太史,而主记左动之事,谓之‘左史’。”这里分明是说,倚相是左史官,负责记“动”即记事,而右史的职责就是记言。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 《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文》云:‘左阳,故记动;右阴,故记言。言为《尚书》,事为《春秋》 。’”

熊氏云:“按《周礼.大史之职》云:‘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又《左传.襄公25年》云:“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是大史记动作之事,在君左厢记事,则大史为左史也。”

按《周礼》“内史掌王之八枋”。其职云:“凡命诸侯覆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左传.僖公28年》云:“王命内史叔兴义,策命晋侯为侯伯。”是皆言诰之事,是内史所掌在君之右,故为右史。《酒诰》云:“矧大史友,内史友。”郑玄注:“大史,内史,掌记言记行。是内史记言,大史记行也。”“崔沀弑其君”是《春秋》中的一件大事,《左氏春秋》的传文认为这件大事是由大史也即左史官记录下来,可证左史职责为记事。

《周书.卷38》云:“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鉴诫也;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彰善瘅恶,以树风声,故南史抗节,表 沀之罪;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

End

,